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即具体性较差),它不易唤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巧创思维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那么如何来创设思维情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一、从生活感知巧创思维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创设体现数学与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通过感知认识事物及内部的规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就能促使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在直觉判断极易失误的问题上巧设思维情境
任何直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触发产生。在教学中应有意选择一些有诱发学生产生直觉的数学材料让学生思考。再借助于旧知到新知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设思维情境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获得的总信息量,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器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借助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通过视觉捕捉图形中的规律及本质,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新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设计如下思维情境:
如图1,小明要量出河的宽度,只有皮尺和度量仪,小明说,量出AC的长度,就可知道河的宽度AB,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借助于图形就不难分析出: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和的知识得到∠B=30°,进一步思考是不是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图形的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思考观察。学生通过视觉捕捉图形的规律,将繁琐的数学计算轻易的解决了。巧设数形结合的思维情景,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在“过程经历”上巧设思维情景
新课程标准指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过程经历”。教者如能适当的设计“游戏”思维情景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等可能事件》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摸球的游戏:
袋子里有黄、绿、蓝三只大小,质地一样的小球,随意摸出一只,放回再摸一次,摸到绿球、黄球还是蓝球?请一位学生上来摸彩球,再请其他的学生来猜彩球的颜色并统计猜各色的人数。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此时,再让学生思考摸到黄球的机会,摸到绿球的机会和摸到蓝球的机会是否一样多?学生动起了脑筋。此时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在游戏中解决。
又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时,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跨进中学的门槛,很多知识是陌生的,思考问题也是不成熟的,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我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和有理数的乘方具有抽象性这几方面因素,设计了动手操作——折纸问题。
各取一张厚约0.1mm的纸依次折叠2次约有多厚?依次折叠3次,4次呢?你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计算知道,把一张足够大的厚约0.1mm的纸继续折叠20次约有34层楼那样的高度,此时学生惊讶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数值为什么增长得如此之快呢?
在这一折纸问题上,学生通过实际经历去感受数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达到了刺激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视觉器官观察到的,从学生感觉器官触摸到的几方面出发,营造适当的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为学生的今天服务,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的明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生活感知巧创思维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创设体现数学与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通过感知认识事物及内部的规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就能促使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在直觉判断极易失误的问题上巧设思维情境
任何直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触发产生。在教学中应有意选择一些有诱发学生产生直觉的数学材料让学生思考。再借助于旧知到新知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设思维情境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获得的总信息量,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器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借助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通过视觉捕捉图形中的规律及本质,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新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设计如下思维情境:
如图1,小明要量出河的宽度,只有皮尺和度量仪,小明说,量出AC的长度,就可知道河的宽度AB,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借助于图形就不难分析出: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和的知识得到∠B=30°,进一步思考是不是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图形的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思考观察。学生通过视觉捕捉图形的规律,将繁琐的数学计算轻易的解决了。巧设数形结合的思维情景,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在“过程经历”上巧设思维情景
新课程标准指明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过程经历”。教者如能适当的设计“游戏”思维情景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等可能事件》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摸球的游戏:
袋子里有黄、绿、蓝三只大小,质地一样的小球,随意摸出一只,放回再摸一次,摸到绿球、黄球还是蓝球?请一位学生上来摸彩球,再请其他的学生来猜彩球的颜色并统计猜各色的人数。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此时,再让学生思考摸到黄球的机会,摸到绿球的机会和摸到蓝球的机会是否一样多?学生动起了脑筋。此时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在游戏中解决。
又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时,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跨进中学的门槛,很多知识是陌生的,思考问题也是不成熟的,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我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和有理数的乘方具有抽象性这几方面因素,设计了动手操作——折纸问题。
各取一张厚约0.1mm的纸依次折叠2次约有多厚?依次折叠3次,4次呢?你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计算知道,把一张足够大的厚约0.1mm的纸继续折叠20次约有34层楼那样的高度,此时学生惊讶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不由自主的去思考:数值为什么增长得如此之快呢?
在这一折纸问题上,学生通过实际经历去感受数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达到了刺激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视觉器官观察到的,从学生感觉器官触摸到的几方面出发,营造适当的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为学生的今天服务,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的明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