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丰县恩江小学创建于1904年,是被誉为“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的一所百年老校。
学校校风纯正,校园文化浓郁,散发着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芬芳,同时又饱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聚百年底蕴之精华,含先贤欧公之学养,学校形成了凝重厚实、古朴清新的校训:孝、信、雅、达。校训承载了对真善美办学理念的追求,寓意明确而深刻,成为引领师生读书和修身的领航灯。
作为恩小的校长,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年。十年来,自己一直谨记光绪年间一位湖北进士的励志对联:“只如此已是过分,要怎么方才称心。”如履薄冰,不敢旁骛,珍惜做校长这个人生机遇,努力提高自己,尊重每一位教工,关爱每一个学生,多读一点书,少一点应酬,努力使自己有做校长的样子和做校长的内涵,对教育负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办学理想,做一个称职的恩小校长。
十年的校长经历也是自我学习和修炼的过程,作为校长,“达己”是为了“达人”:一是“达”教师,二是“达”学生。
用心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是我工作当中的主要任务。“达”教师,首先要“达”自己和班子成员。我们学校任用和评价干部的理念是“认真是水平,负责是能力,细节是智慧,落实是生命”。在提拔与使用当中,我们做到了重品行表现,看工作过程,扬功于广庭,劝过于私堂,不图“栽培”之功,常惧失察之过。在我们学校,每个班子成员都是全校公认的具有良好的“孝信雅达”校训精神的优秀教师,每个干部都成了师德的旗帜,师能的标兵。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学校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每周召开一次教师例会,每次例会都设立“精彩十分钟”教师论坛,把主席台的话筒交给教师作演讲,内容或是朗读一篇沁人心脾的美文哲诗,或是讲述一个启迪人生的教育故事,或是晒晒“我和我的班级”,或是聊聊“我和我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教学”,随心所欲,不经意处,人人有所得。又如每学期举行的“我们是中国园丁”师德演讲与听后感连环比赛,演讲教师自己报名,没有参赛的教师写听后感,人人参与,互动互进。演讲评奖,听后感也评奖;每一年将获奖演讲稿和听后感编辑成书,取名为《我们是中国园丁》,全校教师人手一册。再如每学年每个教师必须上一堂公开课的“百人千课”活动,这也是很多学校已成惯例的教研活动,我们的实效在于每节课后,教务处随机请教师当场点评。县市教研室老师夸我们学校教师课上得漂亮(如2010年我们学校参加全市优质课竞赛,语文、数学教师双双荣获全市第一名,并将代表吉安市问鼎全省大赛),点评也精彩(2009年,我们学校参加全市、全省评课比赛教师一路夺冠),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常规性的历练。
作为校长,“达”教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学生。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校长在学校工作当中的工作,也是学校的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
课堂是我的至爱。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十年前的恩江小学甚至还有“国民党的桌子”,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压力和困难,两年间一口气更换了近四千套学生课桌凳。因为课桌凳是孩子最亲密、最形影不离的“好同伴”,我要求学生自备桌布(三元左右成本),桌布每两周带回家自己清洗一次,这个习惯沿用至今,也成为我们恩小校园一景。曾有物价管理部门说是“乱收费”,我和他们说了三句话:一是桌布由学生自备、自用,班上有生活困难或家长不理解的学生,由其他同学主动认捐,培养他们的爱心;二是每两周由学生自己动手清洗一次,低年级在开学的第二周组织一次教洗桌布的主题班会课,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习惯;三是有了一块桌布,既保护了桌子,又显“档次”,是孩子“体面生活”的启蒙。领导连连赞同。
课堂是我的至爱。只要没有出差,我每天至少要到各栋教学楼、各个教室窗前转一圈,或是要到一间教室里听上一堂课。有不少同行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太笨拙、陈旧,上课是老师们的事,校长自有校长的事。可我坚信,关注课堂、深入课堂才是校长最重要的事,也是真正的“务正业”,因为教育的“根”在课堂,校长的“根”当然也应该在课堂。总务处的同志也曾好心建议:“这样转太辛苦了,六栋楼五十多个教学班要转上两节课,装一套视频监控设备多省事!”可是我不这么想的。我去瞅瞅或听听孩子们上课,不是监控他们,在窗前瞅瞅课堂是慰问孩子、鼓励孩子;端只小凳听听课是和老师一起赏析课文,和老师一起完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参与了的合作备课,我就更加想看到老师和孩子们是如何演绎成精彩的课堂教学的。我对我自己说,这哪是辛苦?这是一种享受!
2010年,老师们在学习“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有效教育模式,学校总结归纳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孩子们减轻课业负担,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至爱。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如课外阅读拓展,我们有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欧公文化。在2006年,我们从欧公的作品中撷取了三十余篇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文,还收集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近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编印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诗文读本》,全校每一个年级都开设了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每次寒暑假都规定了诵读篇目,每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大赛事就是检阅孩子们的“书香家庭”和“书香假期”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如德育,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专心致志抓好“校训教育”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我们也有自己的“校本教材”——《恩江小学十个好习惯》。每学期在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时,少先队大队部就将这“两育”内容分解到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并配以对孩子们进行过程评价的《班务日志》,每班每周都要评出若干个“好习惯之星”“校训之星”。再如我们每一个学期都要举行以班为单位的“歌咏大赛”,《义勇军进行曲》和《孝信雅达,桃李天下》(校歌)是必唱歌曲,其他自选曲目各取所好。
薪火传承,文脉熠熠。今天的恩江小学拥有四千余名师生,全体师生肩扛“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示范校”“全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教育工会优秀基层单位”“江西省首届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人民满意的十大品牌小学”等荣誉称号,行走在真善美的教育之路上。
学校校风纯正,校园文化浓郁,散发着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芬芳,同时又饱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聚百年底蕴之精华,含先贤欧公之学养,学校形成了凝重厚实、古朴清新的校训:孝、信、雅、达。校训承载了对真善美办学理念的追求,寓意明确而深刻,成为引领师生读书和修身的领航灯。
作为恩小的校长,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年。十年来,自己一直谨记光绪年间一位湖北进士的励志对联:“只如此已是过分,要怎么方才称心。”如履薄冰,不敢旁骛,珍惜做校长这个人生机遇,努力提高自己,尊重每一位教工,关爱每一个学生,多读一点书,少一点应酬,努力使自己有做校长的样子和做校长的内涵,对教育负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办学理想,做一个称职的恩小校长。
十年的校长经历也是自我学习和修炼的过程,作为校长,“达己”是为了“达人”:一是“达”教师,二是“达”学生。
用心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是我工作当中的主要任务。“达”教师,首先要“达”自己和班子成员。我们学校任用和评价干部的理念是“认真是水平,负责是能力,细节是智慧,落实是生命”。在提拔与使用当中,我们做到了重品行表现,看工作过程,扬功于广庭,劝过于私堂,不图“栽培”之功,常惧失察之过。在我们学校,每个班子成员都是全校公认的具有良好的“孝信雅达”校训精神的优秀教师,每个干部都成了师德的旗帜,师能的标兵。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学校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每周召开一次教师例会,每次例会都设立“精彩十分钟”教师论坛,把主席台的话筒交给教师作演讲,内容或是朗读一篇沁人心脾的美文哲诗,或是讲述一个启迪人生的教育故事,或是晒晒“我和我的班级”,或是聊聊“我和我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教学”,随心所欲,不经意处,人人有所得。又如每学期举行的“我们是中国园丁”师德演讲与听后感连环比赛,演讲教师自己报名,没有参赛的教师写听后感,人人参与,互动互进。演讲评奖,听后感也评奖;每一年将获奖演讲稿和听后感编辑成书,取名为《我们是中国园丁》,全校教师人手一册。再如每学年每个教师必须上一堂公开课的“百人千课”活动,这也是很多学校已成惯例的教研活动,我们的实效在于每节课后,教务处随机请教师当场点评。县市教研室老师夸我们学校教师课上得漂亮(如2010年我们学校参加全市优质课竞赛,语文、数学教师双双荣获全市第一名,并将代表吉安市问鼎全省大赛),点评也精彩(2009年,我们学校参加全市、全省评课比赛教师一路夺冠),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常规性的历练。
作为校长,“达”教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学生。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校长在学校工作当中的工作,也是学校的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
课堂是我的至爱。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十年前的恩江小学甚至还有“国民党的桌子”,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压力和困难,两年间一口气更换了近四千套学生课桌凳。因为课桌凳是孩子最亲密、最形影不离的“好同伴”,我要求学生自备桌布(三元左右成本),桌布每两周带回家自己清洗一次,这个习惯沿用至今,也成为我们恩小校园一景。曾有物价管理部门说是“乱收费”,我和他们说了三句话:一是桌布由学生自备、自用,班上有生活困难或家长不理解的学生,由其他同学主动认捐,培养他们的爱心;二是每两周由学生自己动手清洗一次,低年级在开学的第二周组织一次教洗桌布的主题班会课,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习惯;三是有了一块桌布,既保护了桌子,又显“档次”,是孩子“体面生活”的启蒙。领导连连赞同。
课堂是我的至爱。只要没有出差,我每天至少要到各栋教学楼、各个教室窗前转一圈,或是要到一间教室里听上一堂课。有不少同行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太笨拙、陈旧,上课是老师们的事,校长自有校长的事。可我坚信,关注课堂、深入课堂才是校长最重要的事,也是真正的“务正业”,因为教育的“根”在课堂,校长的“根”当然也应该在课堂。总务处的同志也曾好心建议:“这样转太辛苦了,六栋楼五十多个教学班要转上两节课,装一套视频监控设备多省事!”可是我不这么想的。我去瞅瞅或听听孩子们上课,不是监控他们,在窗前瞅瞅课堂是慰问孩子、鼓励孩子;端只小凳听听课是和老师一起赏析课文,和老师一起完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参与了的合作备课,我就更加想看到老师和孩子们是如何演绎成精彩的课堂教学的。我对我自己说,这哪是辛苦?这是一种享受!
2010年,老师们在学习“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有效教育模式,学校总结归纳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孩子们减轻课业负担,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至爱。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如课外阅读拓展,我们有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欧公文化。在2006年,我们从欧公的作品中撷取了三十余篇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文,还收集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近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编印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诗文读本》,全校每一个年级都开设了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每次寒暑假都规定了诵读篇目,每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大赛事就是检阅孩子们的“书香家庭”和“书香假期”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如德育,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专心致志抓好“校训教育”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我们也有自己的“校本教材”——《恩江小学十个好习惯》。每学期在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时,少先队大队部就将这“两育”内容分解到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并配以对孩子们进行过程评价的《班务日志》,每班每周都要评出若干个“好习惯之星”“校训之星”。再如我们每一个学期都要举行以班为单位的“歌咏大赛”,《义勇军进行曲》和《孝信雅达,桃李天下》(校歌)是必唱歌曲,其他自选曲目各取所好。
薪火传承,文脉熠熠。今天的恩江小学拥有四千余名师生,全体师生肩扛“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示范校”“全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教育工会优秀基层单位”“江西省首届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人民满意的十大品牌小学”等荣誉称号,行走在真善美的教育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