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必将引发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树立国际视野观与全球意识,去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传统的教育多为封闭式的,缺少一种全球观,而事实上世界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却平等的音乐体系,且各自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了让学生珍惜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尊重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文化的理念,我认为是非常合适和有必要的,因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高中音乐课程多元文化的含义和实施意义
多元文化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二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三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多元文化理念是一种确保各民族歌曲百花齐放,各国优秀乐器被吸纳的有利战略,它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理念能帮助人们克服文化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及民族狭隘等弊病,使学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内不仅吸收到音乐的本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自身、个性和平等的关系,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必将对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音乐欣赏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多元化的文化知识。提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炎黄子孙———我们的学生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我国音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时间上上溯钻木取火时代,下行至二十一世纪,空间上则跨越了地球的南北半球。
(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如粗犷豪迈的蒙古游牧民族风格乐曲、温婉的江南水乡风格乐曲以及野味十足、激情四射的西部牛仔风格等等,不同的风格、流派都应加以介绍。
(三)多元化的音乐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课程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培养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训练学生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的能力;教会学生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且能够在具体的指导下作曲和改编;同时会读写乐谱;提高音乐听赏、分析和描述的技巧,并能很好的理解音乐和其他艺术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全面掌握歌唱、演奏、鉴赏、创作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才。
三、如何实施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
实施好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各种氛围彻底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多元文化理念。教学中的氛围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条件。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认识、想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音乐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对各种不同音乐的兴趣,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去向学生呈现,如多发动学生参与器乐合奏、情景剧等各种活动,只有让学生了解每首乐曲的历史背景后,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欣赏,而且能够欣赏。
2.灌输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意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发展的精神和主流。全世界均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摆脱传统模式,改变封闭心态,敞开胸怀理解各族及世界各类音乐。因为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反映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人情地貌、审美心理和世界观等,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文化理念,欲通过教育使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各种音乐,从而了解世界优秀传统文化。
3.重视教师的培养,让“带领者”先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改变之前的个人主义为合作的团体。教师文化的现状是只强调教师工作自主性,这种文化导致教师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局限于教师经验,不利于团体智慧的交流。因而教师需要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例如由特长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评论。在合作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积极开发地方音乐课程和校本音乐课程,同时互相学习接纳,由此不仅掌握了各种不同的知识,也打开了心扉,改变了思想观念,并将这种行为传递给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多元化理念的目标。
4.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所谓平等态度是指在面对差异音乐文化时,尊重不同,不分贵贱,洞悉所有音乐之间内在联系,发展一种全球不同社会和不同音乐体系的视野。如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不太恰当的词语,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所谓“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分界线,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我们要改变这种说法,可用一堂课专门介绍欧洲古典音乐,一堂课又专门介绍爵士音乐来代替常说的“经典”“高雅”“正统”的音乐文化,和“平民”“世俗”“流行”的音乐文化,因为它们虽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群体。但却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都是基本人性的表达,只不过因为不同的文化经历而造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世界多样性的一个体现。相信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一定可以带领学生形成一种全球不同社会和不同音乐体系的视野。
5.在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这是多元文化音乐的基础,是我们与其他音乐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且中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而言都是博大精深的。从地域上来说,无论北方的蒙古族、西部的藏族,还是南方的傣族、壮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E时代,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中国本土音乐的鉴赏异彩纷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灿烂的音乐文化,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极具本民族风格的音乐,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如戏曲曲艺中各地方剧种风格的千姿百态;民间歌曲中西部放歌的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民族器乐中江南丝竹的清新悠扬:它们是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聚集,也是展示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引导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最好的音乐教育。要达到国际化音乐教育观念的要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由此才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广泛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人为我用”。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要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学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积极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音乐。
音乐文化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随着新课程标准提出多元文化理念的推广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国民将逐渐改变之前故步自封的局面,学会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丽,冯振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
[2]刘羚驹.音乐新课程理念之“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J].音乐研究,2006(8).
[3]张文静.对音乐新课标“理解多元文化”理念的思考[J].教育理念,2006(8).
[4]吴斌,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之四[J].中国音乐教育,2009(5).
传统的教育多为封闭式的,缺少一种全球观,而事实上世界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却平等的音乐体系,且各自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了让学生珍惜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尊重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文化的理念,我认为是非常合适和有必要的,因为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高中音乐课程多元文化的含义和实施意义
多元文化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二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三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多元文化理念是一种确保各民族歌曲百花齐放,各国优秀乐器被吸纳的有利战略,它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理念能帮助人们克服文化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及民族狭隘等弊病,使学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内不仅吸收到音乐的本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自身、个性和平等的关系,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必将对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音乐欣赏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多元化的文化知识。提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让炎黄子孙———我们的学生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我国音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时间上上溯钻木取火时代,下行至二十一世纪,空间上则跨越了地球的南北半球。
(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如粗犷豪迈的蒙古游牧民族风格乐曲、温婉的江南水乡风格乐曲以及野味十足、激情四射的西部牛仔风格等等,不同的风格、流派都应加以介绍。
(三)多元化的音乐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课程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培养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训练学生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的能力;教会学生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独立地和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的能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且能够在具体的指导下作曲和改编;同时会读写乐谱;提高音乐听赏、分析和描述的技巧,并能很好的理解音乐和其他艺术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全面掌握歌唱、演奏、鉴赏、创作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人才。
三、如何实施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
实施好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各种氛围彻底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多元文化理念。教学中的氛围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条件。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认识、想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音乐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对各种不同音乐的兴趣,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去向学生呈现,如多发动学生参与器乐合奏、情景剧等各种活动,只有让学生了解每首乐曲的历史背景后,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欣赏,而且能够欣赏。
2.灌输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意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发展的精神和主流。全世界均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摆脱传统模式,改变封闭心态,敞开胸怀理解各族及世界各类音乐。因为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反映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人情地貌、审美心理和世界观等,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文化理念,欲通过教育使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各种音乐,从而了解世界优秀传统文化。
3.重视教师的培养,让“带领者”先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改变之前的个人主义为合作的团体。教师文化的现状是只强调教师工作自主性,这种文化导致教师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局限于教师经验,不利于团体智慧的交流。因而教师需要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例如由特长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评论。在合作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积极开发地方音乐课程和校本音乐课程,同时互相学习接纳,由此不仅掌握了各种不同的知识,也打开了心扉,改变了思想观念,并将这种行为传递给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多元化理念的目标。
4.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所谓平等态度是指在面对差异音乐文化时,尊重不同,不分贵贱,洞悉所有音乐之间内在联系,发展一种全球不同社会和不同音乐体系的视野。如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不太恰当的词语,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所谓“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分界线,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我们要改变这种说法,可用一堂课专门介绍欧洲古典音乐,一堂课又专门介绍爵士音乐来代替常说的“经典”“高雅”“正统”的音乐文化,和“平民”“世俗”“流行”的音乐文化,因为它们虽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群体。但却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都是基本人性的表达,只不过因为不同的文化经历而造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世界多样性的一个体现。相信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一定可以带领学生形成一种全球不同社会和不同音乐体系的视野。
5.在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基础上。这是多元文化音乐的基础,是我们与其他音乐文化交流的基础。而且中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无论从深度和广度而言都是博大精深的。从地域上来说,无论北方的蒙古族、西部的藏族,还是南方的傣族、壮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E时代,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中国本土音乐的鉴赏异彩纷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灿烂的音乐文化,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极具本民族风格的音乐,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如戏曲曲艺中各地方剧种风格的千姿百态;民间歌曲中西部放歌的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民族器乐中江南丝竹的清新悠扬:它们是我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文化聚集,也是展示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引导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最好的音乐教育。要达到国际化音乐教育观念的要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由此才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广泛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人为我用”。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要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学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积极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音乐。
音乐文化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随着新课程标准提出多元文化理念的推广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国民将逐渐改变之前故步自封的局面,学会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丽,冯振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
[2]刘羚驹.音乐新课程理念之“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J].音乐研究,2006(8).
[3]张文静.对音乐新课标“理解多元文化”理念的思考[J].教育理念,2006(8).
[4]吴斌,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之四[J].中国音乐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