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初中数学教師们正在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初中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急需解决。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
应用题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大脑进行思考,找寻到最佳的解题思路。并且,初中阶段的应用题往往与生活相联系,出题者希望通过应用题令学生掌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从应用题所考查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熟悉度。比如说,“有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以销售20件,每件盈利44元,在每件降价幅度不超过10元的情况下,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售出5件,如果每天要盈利1600元,每件应降价多少元?”通过这道题目,学生不仅巩固练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市场价格的变化状况,增加自身的生活常识。并且,当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生活情境之后,学生会对这道题目产生莫名的亲切感,更加愿意探讨。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1.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模式。经过细心的研究便可以发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对应用题分析的过程,并且所有的应用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解题模式。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应用题进行分类,观察应用题是考查的哪一个知识点,是立体几何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又或者是一元二次方程等等。接下来则需要回忆这一类中有哪些是能够重点考查的内容,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来,也就是题目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做出解答。比如说,当遇到“阅兵队伍有8行12列,后又增加了69人,使得队伍增加的行、列数相同,增加了多少行多少列?”这样的应用题时,读完题目要求便能够知道该题目是考查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然后这一知识点中最重要的就是列出方程式解答问题,题目中又强调“多少行多少列”,那么,学生可以先设增加了x,列出(8+x)(12+x)=96+69这一方程式,最后得出x=3的结果。当学生掌握这一套应用题分析模式以后,做题时便有了方向,做题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准确率也会显著提高。
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除了有一套解题的分析模式之外,还需要对题目有有效的阅读。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大多是一段文字的表述,学生需要将这些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数学语言。但在转化过程中便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用一个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作25个盒身,或制作盒底40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在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使盒身和盒底正好配套?”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阅读完整。有些同学在做题时为了追求速度,题目往往没有读完便开始做题,这样可以一来便容易遗漏像“正好配套”这样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划分,将题目当中有价值的信息分离出来,忽略掉无用的语言。如"25个盒身”“制作盒底40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在有36张白铁皮”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最后学生只需要对挑选出来重要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到突破点。这样一来,学生会养成仔细阅读题干的良好习惯,不会因为“漏做一个问题”这样的错误失分。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应用题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有纯文字描述,也有图表题目,并且不同类型的题目需要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不能一概而论。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总是习惯在一种方法上探索。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新,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一个小角落当中,要学会从多方面考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整体出发,不能抓住题干当中的一个点不放,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比如说,当题目当中出现与三角形有关的应用题时,学生便会想到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却忘记了与一元二次方程相联系才能解决。所以说,做应用题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不能过于呆板、一成不变。
总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又能够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畏惧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
应用题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大脑进行思考,找寻到最佳的解题思路。并且,初中阶段的应用题往往与生活相联系,出题者希望通过应用题令学生掌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从应用题所考查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熟悉度。比如说,“有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以销售20件,每件盈利44元,在每件降价幅度不超过10元的情况下,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售出5件,如果每天要盈利1600元,每件应降价多少元?”通过这道题目,学生不仅巩固练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市场价格的变化状况,增加自身的生活常识。并且,当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生活情境之后,学生会对这道题目产生莫名的亲切感,更加愿意探讨。
二、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1.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模式。经过细心的研究便可以发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对应用题分析的过程,并且所有的应用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解题模式。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应用题进行分类,观察应用题是考查的哪一个知识点,是立体几何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又或者是一元二次方程等等。接下来则需要回忆这一类中有哪些是能够重点考查的内容,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来,也就是题目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做出解答。比如说,当遇到“阅兵队伍有8行12列,后又增加了69人,使得队伍增加的行、列数相同,增加了多少行多少列?”这样的应用题时,读完题目要求便能够知道该题目是考查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然后这一知识点中最重要的就是列出方程式解答问题,题目中又强调“多少行多少列”,那么,学生可以先设增加了x,列出(8+x)(12+x)=96+69这一方程式,最后得出x=3的结果。当学生掌握这一套应用题分析模式以后,做题时便有了方向,做题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准确率也会显著提高。
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除了有一套解题的分析模式之外,还需要对题目有有效的阅读。在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大多是一段文字的表述,学生需要将这些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数学语言。但在转化过程中便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用一个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作25个盒身,或制作盒底40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在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使盒身和盒底正好配套?”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阅读完整。有些同学在做题时为了追求速度,题目往往没有读完便开始做题,这样可以一来便容易遗漏像“正好配套”这样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划分,将题目当中有价值的信息分离出来,忽略掉无用的语言。如"25个盒身”“制作盒底40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盒”“现在有36张白铁皮”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最后学生只需要对挑选出来重要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到突破点。这样一来,学生会养成仔细阅读题干的良好习惯,不会因为“漏做一个问题”这样的错误失分。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应用题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有纯文字描述,也有图表题目,并且不同类型的题目需要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不能一概而论。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总是习惯在一种方法上探索。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创新,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一个小角落当中,要学会从多方面考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整体出发,不能抓住题干当中的一个点不放,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比如说,当题目当中出现与三角形有关的应用题时,学生便会想到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却忘记了与一元二次方程相联系才能解决。所以说,做应用题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不能过于呆板、一成不变。
总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又能够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畏惧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