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学有很强的专业性强,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点,要求学生理解有关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大洲地理等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和运用图表、地图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的内容复杂,以描述为主,理解难度大,背记知识多。令人感觉烦躁,没有兴趣。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这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努力备好每一堂课
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4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教学反思,出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课堂才能有序有条理的开展下去。
二、注重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说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樣学等问题,是对学习目的教育,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因此,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讲起、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向联系,多以实例,比如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区域的如此多样的格局?为什么青藏高原区高寒,西北地区干旱,东北地区冷湿?为什么“不看祁连山雪顶,错把张掖当江南”?我国的四端为何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和语言的表述,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开展“地理就在身边”相关的教研活动,几乎节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图片事例。比如:讲气候,就联系岛屿的气候特点;讲季风中,就联系本地的风向;讲地形,就联系海本地的地形地势;讲地震,就联系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地震频繁的原因;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地理学法
只要肯动脑筋,联系地理课的特征,就能够总结出多种多样的巧记妙法,就可以做到记而不忘且生动有趣。另外,既要善记,又要巧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五、处理好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同学。作为任课老师,一般都认为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统一思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感受,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问题,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一个有德有人格的人,此后,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然后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地图的作用,要用好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
六、实验进入课堂
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
一、要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努力备好每一堂课
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4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教学反思,出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课堂才能有序有条理的开展下去。
二、注重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说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樣学等问题,是对学习目的教育,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因此,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讲起、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向联系,多以实例,比如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区域的如此多样的格局?为什么青藏高原区高寒,西北地区干旱,东北地区冷湿?为什么“不看祁连山雪顶,错把张掖当江南”?我国的四端为何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和语言的表述,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开展“地理就在身边”相关的教研活动,几乎节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图片事例。比如:讲气候,就联系岛屿的气候特点;讲季风中,就联系本地的风向;讲地形,就联系海本地的地形地势;讲地震,就联系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地震频繁的原因;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地理学法
只要肯动脑筋,联系地理课的特征,就能够总结出多种多样的巧记妙法,就可以做到记而不忘且生动有趣。另外,既要善记,又要巧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五、处理好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同学。作为任课老师,一般都认为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统一思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感受,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问题,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一个有德有人格的人,此后,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然后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地图的作用,要用好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
六、实验进入课堂
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