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经验。
方法:对36例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患者经过系统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患肢的康复锻炼,科学的健康指导,是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它能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多为老年人,大多生理功能衰退及伴发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中专5例,中学10例,小学18例,文盲3例。
2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大,术后24h内应密切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创伤大,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在引流过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每小时>100mL,应通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管30min放开。术后24~48h后当24h引流量<50mL给予拔管。
2.3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在双腿间放置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15—30度中立位,脐部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脱位和避免神经的不必要压迫。
2.4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5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2.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并发症,发症率为50%~70%。故术后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
2.7术后预防脱位。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盆骨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3康复锻炼指导
3.1康复锻炼的目的。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3.2康复锻炼的内容。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错,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方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3.3功能锻炼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不愿意早期活动,所以要向患者讲解早期锻炼的目的、重要性,疼痛严重者在功能锻炼前可应用镇痛药。进行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练习时,练习强度、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符合个体差异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过分用力的等长练习,运动时要注意避免闭气动作。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拐杖,建立使用助行器。
4患者出院指导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座便器。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5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斌.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0.11.6(15);60-61
[2]王继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附20例髋报告)[J].实用医学杂志,1994,10(4);374-375
方法:对36例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结果:患者经过系统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的术后护理和患肢的康复锻炼,科学的健康指导,是对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部分高龄股骨颈骨折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它能有效解决髋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多为老年人,大多生理功能衰退及伴发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对康复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中专5例,中学10例,小学18例,文盲3例。
2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老年人体质弱,手术创伤大,术后24h内应密切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防止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2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手术创伤大,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在引流过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每小时>100mL,应通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管30min放开。术后24~48h后当24h引流量<50mL给予拔管。
2.3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在双腿间放置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15—30度中立位,脐部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脱位和避免神经的不必要压迫。
2.4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往往造成手术彻底失败。据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甚至达10%。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术后预防感染尤其重要,注意保持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术前消毒病房,预防切口感染。监测体温变化,如术后2d体温不超过38℃考虑为假体反应所致的一过性发热,1d后体温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5饮食管理。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护士针对老年患者制定健康平衡膳食,加强高钙低脂易吸收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自制的果蔬汁(针对牙齿不好的老年患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
2.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并发症,发症率为50%~70%。故术后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
2.7术后预防脱位。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盆骨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3康复锻炼指导
3.1康复锻炼的目的。老年患者因怕疼或担心关节脱位,不敢活动患肢。先让患者了解术后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和肌肉的张力,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动量。告诉患者只有患者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手术真正的成功。
3.2康复锻炼的内容。术后前2d进行踝关节的活动,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术后第3天可指导患者坐起,坐位时髋关节屈曲小于90°。如是骨水泥固定,术后7d可下地站立。先在床上坐起,如无头错,可坐在床边适应,屈髋小于90°,下床时,双手可扶助行器。使患肢负重为体重的30%,站立5~10min离床时协助患者把臀部移至健侧床边,需双方托住患肢,健肢先着地,患肢再着地。上床时,指导患者先向患侧转身,协助患者抬患肢至床上,再抬健肢。正确指导患者步行训练和用拐,患肢不负重移动,先迈健侧腿,患肢跟上。患者刚开始下地行走应使用双拐或助行器,必须有人看护,防止患者摔倒。
3.3功能锻炼应注意的问题。因为患者年龄较大,术后切口疼痛,大部分患者不愿意早期活动,所以要向患者讲解早期锻炼的目的、重要性,疼痛严重者在功能锻炼前可应用镇痛药。进行肌力练习和关节活动练习时,练习强度、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康复时期功能恢复情况制定有效的符合个体差异的功能锻炼方法,及时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及强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禁忌过分用力的等长练习,运动时要注意避免闭气动作。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拐杖,建立使用助行器。
4患者出院指导
出院后患者必须使用拐杖,健侧手拿拐杖,至没有疼痛及跛行时逐渐弃拐,以减少患侧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上下楼的方法,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术后6周禁止下蹲拾物、坐矮凳、盘腿、翘二郎腿、坐沙发。座便时要用高座便器。穿鞋时不能过度屈曲髋关节。术后较适宜散步,避免进行剧烈的活动,防止关节脱位。出现异常及时就诊。出院后注意预防感染,对扁桃体炎、疖肿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感染。
5讨论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日臻完善,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技术水平,科学规范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同样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时、适量的康复功能锻炼,使其日常生活行为趋于健康,有效降低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手术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斌.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0.11.6(15);60-61
[2]王继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附20例髋报告)[J].实用医学杂志,1994,10(4);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