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繁出现在各种传说和影视作品中的行军蚁,大多是以“食人蚁”的形象出现,凶残可怕、无恶不作,让人畜闻风丧胆。
但事实上,行军蚁比想象中要“友好”很多,而且十分有趣。不同地方的行军蚁有着不同的趣处:有能帮土著清理虫子的非洲行军蚁,也有被迫“吃素”的东方行军蚁,还有上演内部“宫心计”的美洲行军蚁……
非洲“矛蚁”凶名最盛,令猎物闻风丧胆
大约在1亿1千万年前,行军蚁家族的祖先就已具备一定的行军特征,在行为上也逐渐和其它蚂蚁分道扬镳,并随着冈瓦那大陆分裂为南美和非洲大陆时彼此分离,走上了独立演化的道路。最终,行军蚁在欧亚非大陆和美洲大陆,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它们一方面彼此相似,但另一方面又演化出各自独有的特征,向我们展示着大自然生命的多样性。
总体来说,行军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因为只有在那样的气候条件下,才有足够多的食物来维持它们庞大的群体。欧亚非大陆的行军蚁,大约在距今5000万年前演化成功,其中凶名最盛的,就是在非洲被称为“矛蚁”的行军蚁。
非洲乌干达 Bigodi湿地的行军蚁队列,巨大的兵蚁混杂在队伍中,担起重要的保卫责任。
它们的蚁后生殖力惊人,而且还存在着频繁的交配现象,一个月就能产下300~400万枚卵。这种情况不止存在于行军蚁中,在蜜蜂中也存在。蚁学专家克若纳尔(Kronauer)等人认为,来自不同父亲的精子被使用,使得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要比其他大多数蚂蚁类群高,这能够使群体在遗传上更加健康。有些土著往往还喜欢行军蚁光临,当行军蚁来的时候他们就撤离,等再搬回来时,屋里各种讨厌的虫子都被清除一空。除此之外,此类行军蚁的威力过于巨大,往往会引起猎物出现罕见行为:在西非,大型蚯蚓发现行军蚁大军迎面而来,它们会钻进土里吗?不,它们会溜上最近的树。有些蜗牛则会吹泡泡,用来掩饰并保护自己。非洲尖鼠也不例外,在快速逃避行军蚁时,它们的长腿和惊人的跳跃能力显得十分张扬,像是在对周围所有的动物发出警告。

如同溪流一般的行军队伍到处劫掠,消灭沿途遇到的任何比它们跑得慢的小动物,但它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昆虫、蜗牛之类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并不是大型动物,更不是人类。事实上,它们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即使有上千万成员的矛蚁群体,总重量也不过几十千克,虽然能击败单个人,但围攻农场或者追杀大群的牛羊等却不现实。即使是跑,它们也不可能在一两秒钟内跨过你一步的距离,所以除非你站着不动,否则,只要你能稍微走动,它们追上并吃掉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华南不比非洲的热带丛林,食物资源有限,所以东方行军蚁也取食植物。它们吃萝卜、西瓜等等,甚至可以将这些作为主要食物。因此,它们一度被称为“东方植食行军蚁”。然而,“植食”两个字最终还是被拿掉了,因为有可能的话,它们也抓点虫吃,主要目标就是土栖白蚁。虽然白蚁也可以形成很大的巢穴规模,有的数量也能上百万,但是和蚂蚁一比,它们的战斗力却不在一个等级。白蚁的行动迟缓,除了头部比较坚硬外,身体的其它部分都是比较柔软,很容易被行军蚁的上颚撕裂。而且对行军蚁来说,白蚁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们会聚集在一起保卫巢穴,而不是四散逃跑。所以,东方行军蚁可以把白蚁整窝端掉。你可以在湖南、四川和海南等南方地区见到东方行军蚁,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更容易遇到它们。

钩齿游蚁则不同,它们擅长攻打其它社会性昆虫的巢穴,比如蚂蚁或者蜂类。与布氏游蚁向外发散的觅食队伍相异,钩齿游蚁的觅食队列倾向于更窄的几条主要蚁路。因为它们的对手同样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通过更集中的蚁路可以迅速调集兵力。而钩齿游蚁的后脑勺两侧还各具有一个明显尖锐的刺,这能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它们在和其它蚂蚁搏斗时被咬住脖子。最终,它们将战胜敌人,并将对手巢穴里的卵、幼虫和蛹搬走,作为自己的口粮。在雨林里广泛分布的大头蚁正是其典型的受害者。

与欧亚非大陆的行军蚁相同,游蚁采取分群的形式繁殖。在钩齿游蚁中,这个现象被认真进行了研究。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群体中的蚁后都是工蚁眼中极具吸引力的存在,也是群体最关注的角色,直到群体里出现了几只特殊的幼虫——蚁后幼虫。从幼虫期开始,这些小小的蚁后幼虫就开始了它们的“夺权”计划。游蚁在迁徙的时候,幼虫总是会被工蚁搬运着,它们被工蚁拦腰抱起,拥在自己的怀里,这非常类似母猴行走时将幼仔吊在怀中。此时,工蚁的口部正好和幼虫接触,以便于进行喂食以及随时抚慰幼虫、交流信息等。这样的接触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尽快把新生个体融入到群体中。但对蚁后幼虫来讲,这可能是引起群体分裂的开始。蚁后幼虫散发出气味,开始对工蚁们产生影响,每晚王室的幼虫转移到新的营地后,被放置在离老蚁后很远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工蚁分别聚集在各个蚁后幼虫周围,用口与幼虫接触,传达出对“新女王”的敬意和宠爱,所以这些幼虫的侍从会不断增加。而那些忠于老蚁后的工蚁则在另一侧。直到最后,当“新女王”成功发育到成年时,整个群体就分裂了,它们各走一边,从此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