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我”?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edma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欧洲文学史上,《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历来被看作是作家的“独立宣言”,该文也被诸多中国译者译成中文,其中流传甚广的有辜正坤白话体译本,辜正坤文言体译本,黄继忠译本,高健译本以及罗珞珈译本。笔者拜读过后,发现此五译本对原文中“I”的翻译不尽相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浅析“I”的翻译,发现对“I”的翻译不应只停留在“我”的层面,英文里的“I”代表的不只是中文里的“我”。
  【关键词】《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文化;“I”的翻译;“我”
  【作者简介】邢伟菊(199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引言
  《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书信,明褒实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伯爵的讽刺与不满。文中一共出现了37次与“I”有关联的词(“I”24次,“my”7次,“me”3次,“myself”3次),纵观以上诸位译者对其的翻译,却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译者在同一篇译文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具体情形详见表1:
  从横向来看,并不是每个“I”都被翻译了出来,而且,这五个译本所省译的位置大体相同;其次,同一“I”的翻译不论是在选词上还是在褒贬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纵向来看,同一个译者在对“I”的翻译上所采取的方法都是有一个或者两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另外还存在其他的“同义词”;此外,同一译者在选词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褒贬程度,有些词为中性词(我,本人,余等),有些词则为自谦词(在下,仆,拙等)。
  一、“I”与“我”的异同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中,“I”的词项有两个:1.“英语字母表的第9个字母”;2.“(指称自己,作动词的主语)我”。在维基百科中,对代词“I”的解释是:在现代英语中,I是主格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用来指称自己并且大写(“the pronoun I is the first-person singular nominative case personal noun in Modern English. It is used to refer to one’s self and is capitalized”)。关于“I”的大小写问题,维基百科给出的说明是“I”是英语里唯一一个总是大写的代词,这种惯例形成于15世纪后期,而“i”形成于17世纪(“I (and only this form of the pronoun)is the only pronoun that is always capitalized in English. This practice became established in the late 15th century, though lowercase i was sometimes found as late as the 17th century”)。
  同“I”相比较,“我”拥有更长的历史:我,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在汉唐以后便被普遍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陈才俊(2014:198)在其《说文解字精粹》中給出的释义如下:“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古文我,五可切。”简言之,“我”的本义为兵器,基本义为第一人称代词。
  由此可见,“I”与“我”在现代语言体系里,都是指代第一人称。但是与“I”不同的是,在汉语里,能指代第一人称的代词却不止“我”一个。根据表1,笔者可以看到,“余”“仆”“在下”“本人”“吾”“自”等词都有第一人称代词的含义。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又有什么异同呢?
  二、细数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第一人称代词
  表1一一列举了《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原文与译文里的每一个“I”以及与之对应的“I”的翻译,表2则对这些翻译进行了统计(高频词以及使用次数)。通过表2,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每个译者的选词倾向,为笔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上文中已经对“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接下来,笔者将目光聚焦到其他词语上,一一进行阐释。
  余,本身具有多重词性:动词(饱足;剩下,剩余),形容词(剩下的,多余的;残留的,遗留的;次要的;不尽,无穷;其余,此外),名词(闲暇;姓;农历四月的别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又)。
  仆,本身具有三种词性:动词(向前跌倒;下坠,倾倒;拜灭;驾车),名词(供役使的人;驾车的人),代词(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拙,本身具有两种词性:形容词(笨拙,不灵活;我的,自谦之词;粗劣;粗俗;短浅;倒霉;质朴无华)和动词(不善于;穷尽,用尽;屈抑,粗暴对待)。
  在下,谦词,称自己。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词,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在下”多用于戏曲中,希见于正史,应该属于不太书面的称呼,另有传说“在下”通常是江湖人士的自称。
  本人,具有三重意思:1.自称,说话人指自己(我本人非常赞成这个主张);2.指说话人自己或所提到的人自身(这件事他本人并不知道);3.这人或那人(父亲不知,本人于您孩儿有恩处)。
  除表2列举的这些词以外,在汉语中还有好多词也被用来指称自己。例如,吾(书面语,我,我们。),朕(人称代词,我,我的,用于秦统一以前),予(书面语,人称代词,我),自(自己,构成人称代词),人家(指说话人自己)……
  据统计,在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我”一共有38种称谓,它们分别是:现代汉语(我,咱,本人,人家);职业(本席);方言(俺,俄,我伲,阿拉,侬,阮,涯);网络用语(偶,禾),古汉语(余,予,吾,洒家,昂);君王贵族(朕,孤,寡人,哀家,本宫,本座),官员(本官,本将,下官,末将);自谦(在下,仆,小人,小弟,愚兄,小生,晚生,老朽,老身,老奴,微臣,卑职,奴婢,贫僧,贫道,草民,小的)……
  三、结论
  纵观翻译学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语法——语言学——文化这样一种过程,当今的翻译,更加注重文化层面,加入文化因素,从而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一种文化交流、文化互通的效果。
  《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一文原本就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塞缪尔·约翰逊对切斯菲尔德伯爵的不满与嘲讽。此书信发表于1755年,当时中国正值乾隆年间,盛行文言体,因此以上译者在对“I”进行翻译时,大多采用书面语的文言体。而从褒贬程度上来看,黄继忠先生所采用的“仆”这一自谦词大大加强了全文的讽刺意味,把约翰逊对切斯菲尔德伯爵的不满与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I”以及“我”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I”不应只是简单地翻译成“我”,要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对文本追根溯源,从而筛选出最恰当的翻译。
  参考文献:
  [1]陈才俊.说文解字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6(第5版).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9(第7版).
  [4]维基百科.
  [5]现代汉语学习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童话作为阅读最为广泛的文体之一,一直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喜欢。本文拟在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2008年Tantor Media出版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通过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在文本层面对该童话的语音、词汇和语句式进行研究,从而阐明故事如何给儿童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感情的世界。  【关键词】童话;文学文体学;文本特征  一、简介  安徒生是一位丹麦作家,他的童话跨越时间和地域,受到
【摘要】英语儿童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虽逐渐受到重视,众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其研究,然而学界对其在儿童文学汉译中的运用关注仍然不够。因此本文试图以曹明伦的译本为例,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详尽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归纳了儿童文学在翻译中风格处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儿童文学;译者主体性;风格处理;《原来如此的故事》  【作者简介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以及各种不同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赵红梅,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桃园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9年度
【摘要】自然拼读法是基于新课改下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手段,其不仅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还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相适应。将其合理科学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谈谈自身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更好学习进步。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宋慧艳,潍坊市坊
一、案例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最难上的就是语法课。传统的英语语法课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听不懂、死记硬背、不会用,老师“灌”不下去、束手无策、着急上火。在语法课上,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罗列英语语法规则,编写大量的选择题、句型转换题或翻译题,进行所谓的专项练习,不停地纠正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学生紧张地记录笔记,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项语法规则,练了一些历届的中考题,貌似懂了、会了。
【摘要】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当中,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学专业化发展,提高老师综合素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正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基本呈现形式化或是停滞不前的状态。  【关键词】小学英语;校本教研;教学问题;基本对策  校本教研需要立足校园教育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进而提高老师课堂教学质量。当前
新世纪版英语教材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是一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语言材料。作为高二英语教材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篇阅读文本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生平、学术成就和性格特点,无论从语篇长度、生词数量,还是句式的复杂性、内容的专业性等角度分析,这都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光電效应、相对论等物理理论对于中
【摘要】英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是英国文学作品的根基与源泉。与此同时,英语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一些文化也使得英国文化内容更丰富。本文从英语文学作品与英国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以英国茶文化为例,结合大量著作分析了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化;关联性;茶文化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产物,本身就蕴藏着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
【摘要】写作在现在的英语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写作反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而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重视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学。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英语写作教学;高中  【作者简介】刘梦露,南京市栖霞中学。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这四项技能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
【摘要】新课改大背景之下,学校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比之从前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转移到当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分课堂’是这个大背景之下的直接性的一个产物,分课堂的出现,侧面烘托出了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高中英语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对于学生们来说,英语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英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便是‘交流’,所以,分课堂在英语上的运用也随之越发的普遍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