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多“闺怨诗”。广义的“闺怨诗”,渊源在《诗经》。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群中,闺怨诗已获得艺术性很高的水平。闺怨诗的概念在《玉台新咏》已经确立。据《玉台新咏》收载的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除了写女性的悲哀以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其悲哀的主体和绕着其悲哀的氛围该具备一种“ 美 ”或者 “艳 ”。
因闺怨诗本来作为贵族的文学游戏发展起来,作者一般来说是男人。而且跟作者有关系,后来的“闺怨诗 ”中有不少作品男人知识分子借闺怨的描写透露自己“怀才不遇 ”的悲哀和苦闷。
白居易从年轻时一直到老年对闺怨诗有很大的兴趣。据我初步调查其总数共40余首。从内容看,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宫女的闺怨:《小曲新词二首》《后宫词》《梨园弟子》《怨词》等。
第二类,历史故事上女人的闺怨:《王昭君二首》《昭君怨》《吴宫词》《新妇石》等。
第三类,妓女的闺怨:《燕子楼三首》《伤春词》等。
第四类,征妇怨:《闻夜砧》《闺妇》等。
第五类,其他身份女人的闺怨:《长相思》《妇人苦》《寒闺夜》《答谢家最小偏怜女》《答骑马入空台》《答山驿梦》《伤春词》《空闺怨》《秋房夜》《听弹湘妃怨》《代买薪女赠诸妓》《和微之听妻别鹤操因为解释其义依韵四句》《急乐世辞》《绣妇叹》《春词》《恨词》《古意》等。
《续古诗十首》其五: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
画居不逾阈,夜行常秉烛。
气如含露兰,心如贯霜竹。
宜当备嫔御,胡为守幽独。
无媒不得选,年忽过三六。
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邯郸进倡女,能唱黄花曲。
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此诗把其四咏出的“士不遇”的主题,换为“美女薄命”而展开。有一位人格、容貌都佳的女人,但因没有媒介,不得不过寂寞的人生。相反,有个娼妓一唱庸俗的歌,就得到“君心”,“ 恩荣连九族”。白居易讽刺当时社会很普遍的这种不公平。此诗是白诗中闺怨与讽谕一体化的典型例子之一。
《后宫词》:
雨露由来一点恩,
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
此诗作于长庆元年,白居易时年50岁。“三千宫女胭脂面”活用了《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焦点放在贵妃以外的三千宫女的悲哀。也可以看作是闺怨和讽刺的一体化。
历史故事上的闺怨,其题材很多,如湘妃、息夫人、西施、陈皇后、王昭君、班婕妤、铜雀妓等。白居易对历史故事上的闺怨的关心不怎么广泛。他主要关注的是王昭君和望夫石。
《王昭君二首》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
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如今卻似画图中。
此诗作于贞元四年,白居易17岁时,被认为是其最早作的闺怨诗。此诗的昭君没有悲剧性。前两句描写在胡地胡沙中她丑陋的相貌。后两句,她很骄傲,执着于自己的美貌,有点滑稽。白居易在诗表达出的对昭君的看法很独特。
其二的昭君也一样: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里时。
昭君只执着于自己的美貌,可怜而有点滑稽。《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时年46岁,任江州司马。结句“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表明,白居易对昭君的看法跟30年前一样。但此诗的焦点与三十年前不同,焦点移到君王的不明。此诗讽谕君主看不到昭君美貌的凡庸眼睛,而教导昭君不用专门憎恨画工。
《浪淘沙词六首》其五: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此组诗约作于大和二年至开成四年。诗说,化石头的小妇不一定永远石头,同样小郎也有可能什么时候回来。白居易强调小妇的坚固爱情。天地万物都不会永远,但爱情和离别的长恨是永远,这思想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相通。
此组诗是应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的。白居易心头肯定有慰喻迁客刘禹锡、鼓励他志愿的意思。
白居易写妓女动态的诗挺多,但写妓女的闺怨的诗不多。《燕子楼三首》如按其《序》所言,是看到张仲素代盼盼而作的七绝三首之后,白居易悲盼盼在主人去世之后寡居的次韵之作。其一吟咏的是她秋夜孤独的生活,其二是看到在张尚书之前舞《霓裳羽衣曲》时穿着的衣服,已叠在箱中多年了。
《燕子楼三首》其三,这一首结句的解释向来有争议,诗云:
今春有客洛阳回,
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
争教红粉不成灰。
今年春天从洛阳回来的客人,曾到尚书目前拜祭。听说墓前种植的白杨树已长成了大柱,我虽然活着,但身心已如灰飞烟灭了。
“红粉”指盼盼自身。这一句的“红粉”不是 “为什么没有成灰?还没有死吗?”的意思。南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七十八有“张建封妓”条,有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及引《白氏文集》中《感故张仆射诸妓》为题的绝句一首,诗中有盼盼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因有诘其主人亡故而独生之语,遂绝食而死的记载。其中的关键内容是,因为白居易发出了对妓女盼盼在主人亡故之后还独生的诘难,所以这个妓女便自杀了。我认为这一句根据于《庄子》齐物论的“心如死灰”。《庄子》的“死灰”等于“无心”,是很高的精神境界。这一结句的本意,是表达尚书亡故的漫长岁月中,盼盼心如死灰的悲哀。白居易如此表现了对盼盼悲哀的心灵共鸣。 《伤春词》虽然不明确表现,看其用语和氛围,有可能是妓女的闺怨:
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
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该诗作于长庆三年以前。结句“春不知”,白居易很爱把春拟人化的此表现。《元家花》“失却东园主,春风可得知”,《思妇眉》“惟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等句也是同样的表现。
《闺怨词三首》其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此组诗作于元和二年,白居易彼时36岁,在长安任翰林学士。
《闺妇》云: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此诗约作于元和十一年至长庆二年。前两句可能把吴均《去妾赠前夫诗》“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活用了。“夜合花”是合欢花。白居易作为闺怨的修辞第一次使用了此语。
女性的身份不清楚的闺怨约有20首。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摘出几首,看看这些诗的特点。
他闺怨诗中有几首是直接继承《玉台新咏》闺怨的习作性作品。《闺怨词三首》是白居易早期写的一种习作性强的作品。其三已上述。《闺怨词三首》其二:
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
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
“泪”变为“冰”的表现是白居易创出的。
白居易闺怨诗中写出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心情的诗不少。其中有些诗明示自己的看法,也有一些包含寓意让读者推测。例如《寒闺夜》《急乐世辞》《绣妇叹》《春词》《恨词》《古意》等。举几个例子。
《妇人苦》:
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
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
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
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
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
愿引他时事,移君此日心。
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及至死生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
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
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
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
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
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
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此诗约作于长庆三年以前。全篇写女人人生的辛苦,而且男人一点也不理解女人的劳苦和心情,批评男人的自私,要求反省。在诗中,白居易完全站在妇女的立场,他的感情和女人的感情完全融合。
此诗具很强的说理性。松浦友久先生在《陶渊明·白居易论抒情和说理》说,白诗表现方式的特点有两种,抒情性和说理性,两种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比如讽谕诗的《议婚》也说理性很强。《妇人苦》比男人写女人人生辛苦得多,《议婚》比富家女子写贫家女子的人生多么辛苦。看看他写出自己心情的闺怨诗。
约作于贞元十六年以前的《寒闺夜》云: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旅洺州时所作的《寄湘灵》云: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以上两首是相应和的。《寒闺夜》咏湘灵独眠的孤独感,《寄湘灵》写白居易独眠的孤独感。两者的“泪”都变为“冰”。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完全融合为一体。
白居易闺怨诗在闺怨诗发展中的位置如何?他作的闺怨的种类很多。中唐诗人中,白居易是对闺怨诗最关注的诗人。闺怨诗一般是虚构的闺怨。但白居易的闺怨诗中非虚构的作品较多。其三分之一以上是非虚构的。跟此现象有关,他的闺怨诗中乐府题的作品只有七八首。可以说,白居易的闺怨诗跟社会和他自己的现实问题有关的,或者寓意的作品多。
闺怨诗在白诗中的位置如何?白居易的诗,非闺怨诗中闺怨表现经常占很重要的因素。
如讽谕诗《蜀路石妇》: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行
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如《上阳白发人》:
皆云入内便承恩,
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
如《陵园妾》: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慢。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又如感伤诗《长恨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 ……
風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琵琶引》: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闺怨和非闺怨诗经常融合,一体化。
白居易闺怨诗无论是虚构非虚构,寓意非寓意都很重视始终不渝的爱情。这跟白居易本身的强烈的自爱心息息相关。可以说闺怨是白居易全部诗歌的底流。也可以说,白居易的闺怨诗和闺怨表现是一种世界文学上很早出现的“无性别”文学。
(作者系文学博士,2004年起任冈山大学社会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现为冈山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杜甫学会会长。)
因闺怨诗本来作为贵族的文学游戏发展起来,作者一般来说是男人。而且跟作者有关系,后来的“闺怨诗 ”中有不少作品男人知识分子借闺怨的描写透露自己“怀才不遇 ”的悲哀和苦闷。
白居易从年轻时一直到老年对闺怨诗有很大的兴趣。据我初步调查其总数共40余首。从内容看,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宫女的闺怨:《小曲新词二首》《后宫词》《梨园弟子》《怨词》等。
第二类,历史故事上女人的闺怨:《王昭君二首》《昭君怨》《吴宫词》《新妇石》等。
第三类,妓女的闺怨:《燕子楼三首》《伤春词》等。
第四类,征妇怨:《闻夜砧》《闺妇》等。
第五类,其他身份女人的闺怨:《长相思》《妇人苦》《寒闺夜》《答谢家最小偏怜女》《答骑马入空台》《答山驿梦》《伤春词》《空闺怨》《秋房夜》《听弹湘妃怨》《代买薪女赠诸妓》《和微之听妻别鹤操因为解释其义依韵四句》《急乐世辞》《绣妇叹》《春词》《恨词》《古意》等。
宫女的闺怨
《续古诗十首》其五: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
画居不逾阈,夜行常秉烛。
气如含露兰,心如贯霜竹。
宜当备嫔御,胡为守幽独。
无媒不得选,年忽过三六。
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邯郸进倡女,能唱黄花曲。
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
此诗把其四咏出的“士不遇”的主题,换为“美女薄命”而展开。有一位人格、容貌都佳的女人,但因没有媒介,不得不过寂寞的人生。相反,有个娼妓一唱庸俗的歌,就得到“君心”,“ 恩荣连九族”。白居易讽刺当时社会很普遍的这种不公平。此诗是白诗中闺怨与讽谕一体化的典型例子之一。
《后宫词》:
雨露由来一点恩,
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
此诗作于长庆元年,白居易时年50岁。“三千宫女胭脂面”活用了《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焦点放在贵妃以外的三千宫女的悲哀。也可以看作是闺怨和讽刺的一体化。
历史故事上的闺怨
历史故事上的闺怨,其题材很多,如湘妃、息夫人、西施、陈皇后、王昭君、班婕妤、铜雀妓等。白居易对历史故事上的闺怨的关心不怎么广泛。他主要关注的是王昭君和望夫石。
《王昭君二首》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
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
如今卻似画图中。
此诗作于贞元四年,白居易17岁时,被认为是其最早作的闺怨诗。此诗的昭君没有悲剧性。前两句描写在胡地胡沙中她丑陋的相貌。后两句,她很骄傲,执着于自己的美貌,有点滑稽。白居易在诗表达出的对昭君的看法很独特。
其二的昭君也一样: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里时。
昭君只执着于自己的美貌,可怜而有点滑稽。《昭君怨》: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时年46岁,任江州司马。结句“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表明,白居易对昭君的看法跟30年前一样。但此诗的焦点与三十年前不同,焦点移到君王的不明。此诗讽谕君主看不到昭君美貌的凡庸眼睛,而教导昭君不用专门憎恨画工。
《浪淘沙词六首》其五: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此组诗约作于大和二年至开成四年。诗说,化石头的小妇不一定永远石头,同样小郎也有可能什么时候回来。白居易强调小妇的坚固爱情。天地万物都不会永远,但爱情和离别的长恨是永远,这思想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相通。
此组诗是应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的。白居易心头肯定有慰喻迁客刘禹锡、鼓励他志愿的意思。
妓女的闺怨
白居易写妓女动态的诗挺多,但写妓女的闺怨的诗不多。《燕子楼三首》如按其《序》所言,是看到张仲素代盼盼而作的七绝三首之后,白居易悲盼盼在主人去世之后寡居的次韵之作。其一吟咏的是她秋夜孤独的生活,其二是看到在张尚书之前舞《霓裳羽衣曲》时穿着的衣服,已叠在箱中多年了。
《燕子楼三首》其三,这一首结句的解释向来有争议,诗云:
今春有客洛阳回,
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
争教红粉不成灰。
今年春天从洛阳回来的客人,曾到尚书目前拜祭。听说墓前种植的白杨树已长成了大柱,我虽然活着,但身心已如灰飞烟灭了。
“红粉”指盼盼自身。这一句的“红粉”不是 “为什么没有成灰?还没有死吗?”的意思。南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七十八有“张建封妓”条,有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及引《白氏文集》中《感故张仆射诸妓》为题的绝句一首,诗中有盼盼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因有诘其主人亡故而独生之语,遂绝食而死的记载。其中的关键内容是,因为白居易发出了对妓女盼盼在主人亡故之后还独生的诘难,所以这个妓女便自杀了。我认为这一句根据于《庄子》齐物论的“心如死灰”。《庄子》的“死灰”等于“无心”,是很高的精神境界。这一结句的本意,是表达尚书亡故的漫长岁月中,盼盼心如死灰的悲哀。白居易如此表现了对盼盼悲哀的心灵共鸣。 《伤春词》虽然不明确表现,看其用语和氛围,有可能是妓女的闺怨:
深浅檐花千万枝,碧纱窗外啭黄鹂。
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
该诗作于长庆三年以前。结句“春不知”,白居易很爱把春拟人化的此表现。《元家花》“失却东园主,春风可得知”,《思妇眉》“惟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等句也是同样的表现。
征妇怨
《闺怨词三首》其三: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此组诗作于元和二年,白居易彼时36岁,在长安任翰林学士。
《闺妇》云: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此诗约作于元和十一年至长庆二年。前两句可能把吴均《去妾赠前夫诗》“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活用了。“夜合花”是合欢花。白居易作为闺怨的修辞第一次使用了此语。
其他身份女人的闺怨
女性的身份不清楚的闺怨约有20首。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摘出几首,看看这些诗的特点。
他闺怨诗中有几首是直接继承《玉台新咏》闺怨的习作性作品。《闺怨词三首》是白居易早期写的一种习作性强的作品。其三已上述。《闺怨词三首》其二:
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
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
“泪”变为“冰”的表现是白居易创出的。
白居易闺怨诗中写出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心情的诗不少。其中有些诗明示自己的看法,也有一些包含寓意让读者推测。例如《寒闺夜》《急乐世辞》《绣妇叹》《春词》《恨词》《古意》等。举几个例子。
《妇人苦》:
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
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
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
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
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
愿引他时事,移君此日心。
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及至死生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
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
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
男儿若丧妇,能不暂伤情。
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
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
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
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此诗约作于长庆三年以前。全篇写女人人生的辛苦,而且男人一点也不理解女人的劳苦和心情,批评男人的自私,要求反省。在诗中,白居易完全站在妇女的立场,他的感情和女人的感情完全融合。
此诗具很强的说理性。松浦友久先生在《陶渊明·白居易论抒情和说理》说,白诗表现方式的特点有两种,抒情性和说理性,两种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比如讽谕诗的《议婚》也说理性很强。《妇人苦》比男人写女人人生辛苦得多,《议婚》比富家女子写贫家女子的人生多么辛苦。看看他写出自己心情的闺怨诗。
约作于贞元十六年以前的《寒闺夜》云: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旅洺州时所作的《寄湘灵》云: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以上两首是相应和的。《寒闺夜》咏湘灵独眠的孤独感,《寄湘灵》写白居易独眠的孤独感。两者的“泪”都变为“冰”。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完全融合为一体。
白居易闺怨诗在闺怨诗发展中的位置如何?他作的闺怨的种类很多。中唐诗人中,白居易是对闺怨诗最关注的诗人。闺怨诗一般是虚构的闺怨。但白居易的闺怨诗中非虚构的作品较多。其三分之一以上是非虚构的。跟此现象有关,他的闺怨诗中乐府题的作品只有七八首。可以说,白居易的闺怨诗跟社会和他自己的现实问题有关的,或者寓意的作品多。
闺怨诗在白诗中的位置如何?白居易的诗,非闺怨诗中闺怨表现经常占很重要的因素。
如讽谕诗《蜀路石妇》: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行
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如《上阳白发人》:
皆云入内便承恩,
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
如《陵园妾》: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慢。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又如感伤诗《长恨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 ……
風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琵琶引》: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闺怨和非闺怨诗经常融合,一体化。
白居易闺怨诗无论是虚构非虚构,寓意非寓意都很重视始终不渝的爱情。这跟白居易本身的强烈的自爱心息息相关。可以说闺怨是白居易全部诗歌的底流。也可以说,白居易的闺怨诗和闺怨表现是一种世界文学上很早出现的“无性别”文学。
(作者系文学博士,2004年起任冈山大学社会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现为冈山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杜甫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