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表现出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的发现、认同和关注。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在如何对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问题上,多元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中,各国文化大量涌入国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别国的文化,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如何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问题。因此研究多元文化的思想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程又主要由教科书来体现,因此在教科书中注意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对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及其差异的态度和胸襟,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社会学科历来就是体现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更是扮演着文以载道的角色。所以我们主要以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对象来考察多元文化的体现情况。
  我们选择的这套初中语文教科书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至9年级),共6册。之所以选取这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编写的教科书,比较能够反映我国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使用面较广,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多元文化思想通常涉及的内容为民族、种族以及性别,为了便于从教科书中考察多元文化思想的体现,我们将其分解为三个维度:①国别文化;②民族文化(我国除汉族以外的民族的文化);③性别文化。然后再进行文本分析,分别考察这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这三个方面的呈现情况。由于关于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而且结论大同小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文不再涉及。
  
  二、研究结果
  
  (一)国别文化呈现情况
  统计说明:1.对课文的分析范围包括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但不包括附文和课外阅读课文,以及古诗。(以下均同)2.对体现国别文化的课文的统计包括国别、数量、主题,主题是指课文体现的主要思想。
  统计结果见下表:
  
  教科书中不同国家文化构成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这套教材中有反映别国文化的课文,涉及中国以外的12个国家,一共43篇。其中,出现的数量较多的分别是美国、法国、俄国(包括前苏联)、英国,在43篇反映外国文化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9%、18.6%、13.9%、9.3%。
  2.从选文涉及国家的范围来看,欧美国家是选文的重点,共9个国家,38篇课文。亚洲有3个国家,共5篇课文。其他洲则没有反映,如非洲、南美洲等。
  3.从选文的主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人生问题(包括生命、生活、人的精神品质等)、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知识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较小。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等问题的很少,而这些内容更能体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选文一般为具有普适性的内容,而并非以体现别国文化的差异为旨趣。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这套教材中有国别文化的体现,这是多元文化思想在教科书中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有限的:其一,从数量上看,欧美国家的选文明显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甚至有的洲根本就没有。诚然,语文教科书不以介绍别国文化为主旨,而且也没有必要和可能把反映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的课文都选到,但是在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选文范围的差异,显然受到了当今以欧美文化为主流的现实的影响。其二,选文的主题多涉及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即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一些共性,在反映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方面做得不够。换言之,这种选文范围和主题的局限性说明这套教科书在体现多元文化思想方面的局限。
  2.教科书中呈现的文化世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日益相互交流和影响,“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多了解别国的文化特征,形成多元文化的视野和胸襟。语文教科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国别文化的教材,但是因为它的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它在这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起到一定作用的,即语文教科书应该而且有能力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世界尽量真实、客观、多样、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所以增加选文的数量、范围以及主题,对在教科书中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二)民族文化的构成分析
  统计说明:对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的统计包括民族类别、数量、主题、呈现方式,呈现方式指的是用什么视角来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两种:①课文内容直接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②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来展现,或以汉族的视角来介绍少数民族。
  统计结果:这套教科书中只有一篇课文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为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是从一个民族的视角来观察另一个民族的歌会。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少数民族的名称,但是从课文下的注释可以判断出写的是云南路南和迤西的以彝族为主的民间风俗。
  统计表明,这套教科书中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太少,只在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而且还没有直接说出该民族的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真正达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和睦相处是我们始终面临的问题。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每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最终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了解不仅是少数民族来了解汉族的文化,而且也应该包括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视野和胸襟,使之能够理解与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理所当然的责任。在这方面,课程或者教科书应该是最好的媒介。虽然因为我国民族众多,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反映在教科书中是不可能的,而且语文也不是单独的进行民族知识教育的学科,但是在一套语文教科书中只有一篇课文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缺陷。正如施良方在其著作《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指出的一样,随着多元文化思想与教育的结合,课程中如何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张课程多元化的人对以往的“一元化”或“一体化”的课程提出了批评。在他们看来,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他们认为这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这不仅会对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伤,对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形成误解,也排除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等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和发展。而对主流族群之外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课程未反映他们的文化,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学习动机,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形成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之间的断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加深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而且也是与我国现在所坚持的民族政策相背离的。不管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这都是大汉族一统思想的体现。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的多元与平等,作为多元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在这套教科书中是受忽视的,至少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
  
  三、结论与思考
  
  (一)多元文化思想应成为我国教科书编写的重要取向之一
  多元文化的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各民族、种族、性别等不同的文化的平等、相互理解与尊重和共存。这一点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正在积极谋求对外开放,参与国际交流,并且自身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别国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的问题上,需要平等、相互理解与尊重和共存的胸襟,所以多元文化的思想不仅是世界性的潮流,也应是我国在对待不同文化时的主流思想。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中介。教科书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它铭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迹,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尤其是教科书就是有效的途径,这自然要求在编写教科书时特别注意多元文化思想在教科书中的渗透,多元文化思想的体现应是我国教科书编写的重要取向之一。
  
  (二)在编写教科书时要加强国别和民族文化选文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关于多元文化的思想应该是我国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换言之,它应该与我国社会在对待不同国别、民族或种族文化时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这套教科书中有多元文化的内容体现,但是这种反映有很多不足。尽管语文教科书不是专门介绍不同国别、民族或者性别文化的课程,但是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缺失与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多元与共存的主流是相背离的。更进一步来说,这种缺失的负面效应非常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广胸襟和平等态度,影响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必要的重视,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在编写教科书时注意尽量全面地考虑国别和民族文化的比例。在反映外国文化的课文的选择上,选文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而且主题也应该更为多样,体现出被选文国家的独特的文化;在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体现上更要注意,增加反映其他民族文化的课文。
  
  参考文献:
  (1)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3)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王有升《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阐释》,《教育科学》2000年第3期。
  (6)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素质,补充精神营养。达成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观摩名师上课。由于本职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或经费紧张等原因,一线教师常常不能亲历名师上课的现场。于是,观摩名师上课实录视频,便成为一线教师“充电”的首选。名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话语权、制高点,具有示范性,对一线教师影响很大,很多教师争相仿效,学以致用。我就是这些一线教师中的一员。  近日,观某著名特级教师在
《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是特级教师崔琪几十年来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历的浓缩,它用简练、精到的语言,将崔琪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描绘得煞是精彩。黄华、王永红两位作者对崔老师的研究很是真实而深刻,把生活、工作中的崔老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经历与思想,相信对每一个立志要在语文教学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
新加坡“母语课程检讨委员会”于2010年对新加坡母语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全面检讨修订。委员会认为,华文课程仍应配合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注重母语教学,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应加强课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1]为了提升华文教师的评价素养,使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有依据,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母语处于2013年7月编制了《中学华文评价指导》(以下简称《指导》)。[2]该《指导》根据新加坡教育部教
一堂作文公开课,博得全体听课老师的满堂彩。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是,当很多听课老师集中对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啧啧称许时,更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做一番冷思考。  【课例】  教师选取了《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今年,海子辞世整整20周年了。自1989年3月26日选择以那么一种残忍的方式离开人世之后,这位生前即便在师友圈中也倍受冷落和误解的年轻诗人,迅速成了一名神话般的天才诗人。正如他的朋友骆一禾所说:“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更是说,“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总之,他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其抒情短诗更被认为成就突出。  对一名诗人的了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现代诗歌赏析》里收选了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的短诗《葵花田》,这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选择。耶胡达·阿米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声誉,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不仅是以色列建国后最耀眼的民族诗人,而且是极少数“拥有把个人的甚至是私人化的欢乐、痛苦和爱恋转换为人人共享的经验,并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和地域高度普遍化的能力”的当代诗人之一
一、设计思路    新诗教学对香港中学老师一直是极大挑战,无论是选材、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指导学生评析作品,有的老师都会感觉无从入手。但新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想象能力,新诗教学也的确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学新诗时如果能够达到通过优美的文字、抑扬的节奏、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积极写作新诗的效果,就是成功的。  若要围绕赞颂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歌颂母爱的作品必为首选。历来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表情达意的最有力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板书教学却日渐式微。为了能博采两者之长,规避两者之短。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解读文本,丰富视野:用板书体味文字,把握主题。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载量大,非常适合介绍教学辅助材料。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板书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