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地理知识常常被人误认为死记硬背,其实地理知识的学习更着重于理解。要想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方式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正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中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初中地理课教学存在着师资、教法、教具、科研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但使学生在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而且影响了他们升入高中后的地理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了高考的得分率。下面我便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谈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需要我们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激趣教学。地理教材中,许多知识与生产、生活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地理的运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教学: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有闰月、闰年及四季的变化?….这些知
识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是他们虽然知道但却未能解释的,因而在学习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激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置地理中常有的矛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提出:青藏高原虽然高寒,但为什么太阳辐射强;西北内陆缺水,但为什么瓜果大而甜;世界最热的地方为什么不在赤道而在20~N 30oN沙漠地区。经常这样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利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一改传统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的气氛,使初中地理教学出现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二、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学
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已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会消失。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河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
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我指出其不足,注意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北京乘火车去兰州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经过哪些大山、大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进入优化、高效的状态,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如在讲“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王之涣的《凉州词》这样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呢?原来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季风环流中的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引起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这个地理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其产生了进~步学习的内驱力,而且让学生对古人的诗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新的地理知识,这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认知结构的契机。再如,讲长江时,可用顺流而下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及逆流而上时“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慢来形容长江水流的湍急。
四、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章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巩固,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结语:
在新的教学任务下,我们初中地理老师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思想指导下,地理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重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世间万物都植根于一定的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的课堂应该是愉悦的、快乐的,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波灵 初中地理教学新方法举隅 [期刊论文]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2)
[2] 初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方法研究- 2012
[3] 合作探究激发兴趣--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究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3(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方式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正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中包括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初中地理课教学存在着师资、教法、教具、科研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但使学生在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而且影响了他们升入高中后的地理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了高考的得分率。下面我便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谈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需要我们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激趣教学。地理教材中,许多知识与生产、生活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地理的运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教学: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有闰月、闰年及四季的变化?….这些知
识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是他们虽然知道但却未能解释的,因而在学习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激趣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置地理中常有的矛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提出:青藏高原虽然高寒,但为什么太阳辐射强;西北内陆缺水,但为什么瓜果大而甜;世界最热的地方为什么不在赤道而在20~N 30oN沙漠地区。经常这样设疑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利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一改传统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的气氛,使初中地理教学出现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二、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学
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已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会消失。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河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
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我指出其不足,注意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北京乘火车去兰州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经过哪些大山、大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而且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进入优化、高效的状态,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如在讲“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王之涣的《凉州词》这样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呢?原来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季风环流中的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引起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上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这个地理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其产生了进~步学习的内驱力,而且让学生对古人的诗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新的地理知识,这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认知结构的契机。再如,讲长江时,可用顺流而下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及逆流而上时“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慢来形容长江水流的湍急。
四、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章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巩固,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结语:
在新的教学任务下,我们初中地理老师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教学理念思想指导下,地理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重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世间万物都植根于一定的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的课堂应该是愉悦的、快乐的,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波灵 初中地理教学新方法举隅 [期刊论文]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2)
[2] 初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方法研究- 2012
[3] 合作探究激发兴趣--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究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