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角淋巴结——分化型甲状腺癌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疑惑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rew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处理方法及意义。

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2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并发症、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发生淋巴结转移133例。Ⅵ区淋巴结阳性时侧颈区淋巴结阳性率:Ⅱ区43%(57/133)、Ⅲ区54%(72/133)、Ⅳ区45%(60/133)、颈静脉角处60%(80/133)、Ⅴ区6%(8/133)。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FN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SDN)组中的切除颈前肌群组和保留颈前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直径、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颈静脉角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被膜侵犯(OR=3.53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OR= 1.617),肿瘤最大直径(OR= 1.321)是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直径≥ 1.5 cm、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个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行侧颈淋巴结清扫,还要注意颈静脉角处的淋巴结清扫,这样才能做到根治度大于转移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术时肝纤维化程度与年龄、肝内外胆管增生数、肝细胞病变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Kasai手术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48例,术中均取肝组织及切除肝门纤维块送病理检查,切片HE染色、Masson三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根据Okamoto肝纤维化分级法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23例)和重度肝纤维化组(25例),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之间的相关
目的评价国产纳布啡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后鞘内吗啡镇痛不良反应瘙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蛛网膜下隙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均为择期手术),ASAⅡ级,年龄18~35岁,接受鞘内吗啡0.2 mg术后镇痛,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纳布啡组(N组):断脐后静脉给予纳布啡4 mg(2 ml);0.9%氯化钠溶液组(P组):断脐后静脉给予0.9%氯化钠溶液2 ml,每组30例。在患者回病房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高尿酸血症伴左踝关节疼痛给予碳酸氢钠1.0 g口服、3次/d,秋水仙碱0.5 mg口服、3次/d,苯溴马隆50 mg口服、1次/d。用药第1天晚餐后约1 h患者服用了碳酸氢钠和秋水仙碱,服药后约1 h出现明显饥饿感,伴心悸、头昏、乏力和稀水样便,进食少量稀饭后症状缓解。第2天每次服药后均出现上述症状,少量进食可缓解。第3天晨患者被家属发现昏迷,急诊入院,随机指尖毛细血管血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