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是否有毒 民间方法不靠谱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2020年上半年云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云南省患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的消息登上热搜,“毒蘑菇”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专家提醒,野生菌辨认不易,很容易中毒,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千万不要随意采摘食用。
  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公布,截至7月20日,云南今年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而2020年上半年,云南省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为2例。前者是后者的6倍。除死亡案例外,据报道,还有因野生菌中毒出现幻觉等情况发生。
  中毒事件并非偶发。实际上,在云南,每年都有大量因食用野生菌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据2019年8月云南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野菌中毒防控预警公告》显示,2017年云南省发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总共32起,中毒242人,死亡39人;2018年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总共20起,中毒112人,其中死亡15人;2019年,截至5月12日,云南省发生13起蘑菇中毒事件,中毒52人,死亡8人。
  民间辨别方法不靠谱
  即便有众多的中毒案例,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尝鲜。不少云南当地人认为自己摘了多年的菌菇,经验十足,可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民间还流传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白色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可以用大蒜和银器试探是否有毒”等鉴别方法。
  对于这些说法,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表示,自然界有无数种菌菇,科学家们已经对大约14000种进行了分类,归为不同的属,而每一个属的菌菇都很相似。“所以,野生菌菇是比较难以区分的,民间流传的那些分辨是否有毒的方法都不靠谱。”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年5月发布的《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也表示,不要轻易相信“民间方法”去分辨菌子是否有毒。“以色彩、有无汁或断面是否变色、是否生蛆或生虫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不熟悉的野生菌不可盲目采食
  野生蘑菇的鲜美味道让很多人无法割舍,人们在采摘食用时,该如何避免吃到“毒蘑菇”呢?
  “对于选择美味的人来說,要尽可能地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不要依据网上看来的或者社会中流传的‘辨别方法’自己去采野生菌,应尽量去正规的饭店或者超市购买。对于那些采收蘑菇的村民,只采摘自己熟悉的、完全确定可食用的蘑菇,对于陌生的、存疑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云无心表示。
  云南省卫健委也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民众,不要采选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对不熟悉或从未吃过的野生菌,不可盲目采食。采回野生菌后最好请有经验的人帮助鉴别,或者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野生菌图册,逐一辨认。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菌,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别吃。
  此外,云南省卫健委还提醒,野生菌要彻底制熟后再食用,应避免多种类混杂食用,严禁生吃凉拌,不宜同时饮酒。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不要耽误。
其他文献
溶瘤病毒利用肿瘤细胞抗病毒信号通路缺损或病毒受体过表达的特点,实现在其中选择性高复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领域
目的:研究Ozanimod(RPC 1063)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 OPC)分化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吸附法直接分离OPC诱导培养,使用
目的:利用单碱基编辑技术定点修饰MECP2基因T158M位点,获得单一定点突变类型的啮齿类及非人灵长类胚胎,为建立模拟临床上Rett综合征的疾病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单碱基
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兼性厌氧、发酵多种碳源产乳酸的重要工业微生物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学品的生产当中.随着乳酸菌工业化应用范畴的不断拓展,乳
脂肪细胞自噬(autophagy)以脂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的形式存在.细胞通过脂自噬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脂毒性并为线粒体活动提供原料;通过线粒体自噬控制细胞数量和质量影响细胞的功能
pH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工业发酵过程中,pH调控波动产生酸/碱胁迫,进而影响到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及目标产物的积累.阐述了工业微生物在发酵体系pH波动时所发生的生理变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特殊的动态代谢调控机制,是细菌用于监控自身群体密度的环境信号感受系统.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大力发展,基于稳定的菌群关系的人工合
木质纤维素资源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在综合国内外对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筛选方法和研究策略的基础上,从单一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