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深入,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伴随新形势变化与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更大,学生从小的培育和教育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其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更得心应手。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单向知识灌输的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如何在教学课堂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根本,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中学生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上站稳脚跟。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要从小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创新实践潜力,才能成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人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但是新课改背景下大力提倡的需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培育目标和培养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应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激发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才能逐渐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也才能保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教师只有重视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在相对枯燥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才能确保学生有良好的狀态投入学习当中,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采用适合的方式与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首先在于寓理于例,结合事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但通常较为空洞,教学乏味,那么教师应该将理论与事例相结合,让学生因兴趣投入学习中,在理论学习过程上不断激发学习思维,提升思考能力,并从一件件事例中得出感悟,真正实现课本抽象理论到具体感受的转变,也保证了学生的领悟更为透彻与深刻。比如在讲授有关多民族国家的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将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举出历史民族事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等等,这些事例以故事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了解到我国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深感自豪,也更好地理解了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其次,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设置问题,疑问的穿插设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疑问设置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设疑,强化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预习,谈谈自己的想法,过渡到讲解阶段,教师再从经济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方向为学生讲述,学生由此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形成原有知识断层的补充,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理解所学知识,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
2.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上,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的便捷性作用,通过科技优势的发挥将思想品德理论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章节展示,比如在讲述有关法律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类似焦点访谈之类的视频节目,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提取相关法律知识,待学生思维打开之后,再将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带入课本的理论中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顺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整合事例与理论,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创建拓宽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于课程本身的理论特征而使其不可避免存在枯燥乏味的教学瓶颈,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教学方式与环境延伸至课外,尽可能多地结合课堂知识组织课外活动,在各种实际的训练与实践当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安排课外的社会热点事件探讨、时事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提前将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探讨自己在社会事件中的心得感受,拓宽自身的见识面与思维空间,并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培养创造力,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作为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思维能力,灵活设置合理的形式,适时点拨,引导思考方向,积极寻找学生思路的亮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向更深的社会层面与内容结合教材理论进行考虑,最终收获课外实践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春苗.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赤子,2015.12(08):69
[2]杨毛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教研前沿,2014.5(18):7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更大,学生从小的培育和教育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其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更得心应手。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单向知识灌输的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如何在教学课堂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根本,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中学生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上站稳脚跟。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要从小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创新实践潜力,才能成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人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但是新课改背景下大力提倡的需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培育目标和培养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应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激发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才能逐渐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也才能保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当前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教师只有重视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在相对枯燥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激发,才能确保学生有良好的狀态投入学习当中,从而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采用适合的方式与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首先在于寓理于例,结合事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论,但通常较为空洞,教学乏味,那么教师应该将理论与事例相结合,让学生因兴趣投入学习中,在理论学习过程上不断激发学习思维,提升思考能力,并从一件件事例中得出感悟,真正实现课本抽象理论到具体感受的转变,也保证了学生的领悟更为透彻与深刻。比如在讲授有关多民族国家的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将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举出历史民族事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张骞出使西域等等,这些事例以故事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了解到我国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深感自豪,也更好地理解了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其次,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设置问题,疑问的穿插设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疑问设置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设疑,强化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预习,谈谈自己的想法,过渡到讲解阶段,教师再从经济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方向为学生讲述,学生由此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形成原有知识断层的补充,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理解所学知识,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
2.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已经大量运用于课堂教学工作上,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的便捷性作用,通过科技优势的发挥将思想品德理论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章节展示,比如在讲述有关法律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类似焦点访谈之类的视频节目,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提取相关法律知识,待学生思维打开之后,再将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带入课本的理论中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顺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整合事例与理论,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创建拓宽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于课程本身的理论特征而使其不可避免存在枯燥乏味的教学瓶颈,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教学方式与环境延伸至课外,尽可能多地结合课堂知识组织课外活动,在各种实际的训练与实践当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安排课外的社会热点事件探讨、时事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提前将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探讨自己在社会事件中的心得感受,拓宽自身的见识面与思维空间,并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培养创造力,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作为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思维能力,灵活设置合理的形式,适时点拨,引导思考方向,积极寻找学生思路的亮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向更深的社会层面与内容结合教材理论进行考虑,最终收获课外实践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春苗.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赤子,2015.12(08):69
[2]杨毛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教研前沿,2014.5(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