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设计是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设计和指导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作业设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又缺乏有效的作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其效果常常不理想。这种局面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业不单单是课后的练习,更是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做好作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向作业要成效,向细节要成效。
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也不断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趣味作业,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作业的目的。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趣味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比如,在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布置其利用课外时间排演戏剧。当学生沉浸在《雷雨》的狂风暴雨似的家庭矛盾中,体会着“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焦灼……自然会获得更为生动、深刻的文学感受。再如,在诗词、散文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文学样式的美学特点,布置学生课外配乐朗诵,或者组织课外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作业要适量、实用
首先,布置作业要把握好量。没有作业或作业太少肯定不行,但作业量太多也不可以。量太多,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学生完成不了就会敷衍甚至抄袭作业,那么作业质量就不高,起到的效果就不会明显。所以,在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要适量。
其次,作业要实用。我所说的实用就是让学生感觉能从作业中得到实惠,觉得作业对考试甚至高考有所帮助。这一点,我主要指阅读作业。比如在进行《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时,有许多篇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但我敢肯定有50%的学生不会去读,能读的大概也就是看个热闹,那这个作业就形同虚设,所以我在布置的时候告诉学生:不但要看课文,更要抓住作品前的导读和后面的赏析,看完之后,要对作品及文中主人公有个粗浅的了解,目的是为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服务。比如,07年宁夏高考阅读题《林冲见差拨》,如果你对《水浒》及林冲不了解,答题的质量不会太高。但若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对林冲及《水浒》有所了解,再做阅读,效果可能会好一些。我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此。这样一布置,就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对作业重视起来,阅读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再比如讲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有些篇目也需要课外自读,而且篇幅很长,肯定有不少学生认为读半个小时课文有什么用,还不如做两道数学题。针对这种状况,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说:读名人传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积累作文素材。比如《贝多芬传》的标题:《扼住命运的咽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话题。所以要求大家每周读一课,读完之后写作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名人经历对你的启示。这样就让学生感到有实惠在里面,就提高了训练效果。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有开放性
1、作业内容的开放性
教师可以布置阶梯型作业,让不同爱好、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2、完成形式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跳出书面作业的模式,自主选择口头、网络、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其他形式。
3、作业答案的开放性
作業答案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创新见解,并能自圆其说。
4、作业评价的开放性
教师应多动脑筋,对学生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兼顾质和量,个别与一般……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作业应检查、处理
1、作业要经常检查
由于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很主动,如果不经常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肯定不好。检查之后还要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利于以后的学习;二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的重视程度,这样学生完成的就会比较认真,效果较好。
2、作业应该及时处理
我所说的处理,就是要讲析。当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要讲析,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比如,文字表述题。大家都知道,学生对于主观文字题是懒于动笔的,经常是看一看,想一想,答题时却不知从何下笔。如果老师只是检查,不讲解,学生大多是敷衍了事,甚至抄答案,能认真做的不多。而且文字题老师不讲,学生该不理解的地方还是不理解,该不会的还是不会,不会主动地去问,去研究,那这样的作业就没有多少价值了。我们现在课时安排确实很紧张,但即使再紧张,我们也应拿出一些时间来指导作业。可以挑出比较典型的题选讲,重视在学生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上进行的指导,让学生感觉有收获。
综上所述,作业布置与处理确实是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时时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抓细抓实,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也不断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趣味作业,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作业的目的。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趣味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比如,在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布置其利用课外时间排演戏剧。当学生沉浸在《雷雨》的狂风暴雨似的家庭矛盾中,体会着“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焦灼……自然会获得更为生动、深刻的文学感受。再如,在诗词、散文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文学样式的美学特点,布置学生课外配乐朗诵,或者组织课外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作业要适量、实用
首先,布置作业要把握好量。没有作业或作业太少肯定不行,但作业量太多也不可以。量太多,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学生完成不了就会敷衍甚至抄袭作业,那么作业质量就不高,起到的效果就不会明显。所以,在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要适量。
其次,作业要实用。我所说的实用就是让学生感觉能从作业中得到实惠,觉得作业对考试甚至高考有所帮助。这一点,我主要指阅读作业。比如在进行《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时,有许多篇目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但我敢肯定有50%的学生不会去读,能读的大概也就是看个热闹,那这个作业就形同虚设,所以我在布置的时候告诉学生:不但要看课文,更要抓住作品前的导读和后面的赏析,看完之后,要对作品及文中主人公有个粗浅的了解,目的是为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服务。比如,07年宁夏高考阅读题《林冲见差拨》,如果你对《水浒》及林冲不了解,答题的质量不会太高。但若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对林冲及《水浒》有所了解,再做阅读,效果可能会好一些。我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此。这样一布置,就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对作业重视起来,阅读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再比如讲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有些篇目也需要课外自读,而且篇幅很长,肯定有不少学生认为读半个小时课文有什么用,还不如做两道数学题。针对这种状况,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说:读名人传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积累作文素材。比如《贝多芬传》的标题:《扼住命运的咽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话题。所以要求大家每周读一课,读完之后写作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名人经历对你的启示。这样就让学生感到有实惠在里面,就提高了训练效果。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有开放性
1、作业内容的开放性
教师可以布置阶梯型作业,让不同爱好、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2、完成形式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跳出书面作业的模式,自主选择口头、网络、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其他形式。
3、作业答案的开放性
作業答案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创新见解,并能自圆其说。
4、作业评价的开放性
教师应多动脑筋,对学生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兼顾质和量,个别与一般……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作业应检查、处理
1、作业要经常检查
由于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很主动,如果不经常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肯定不好。检查之后还要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利于以后的学习;二是让学生知道老师的重视程度,这样学生完成的就会比较认真,效果较好。
2、作业应该及时处理
我所说的处理,就是要讲析。当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要讲析,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比如,文字表述题。大家都知道,学生对于主观文字题是懒于动笔的,经常是看一看,想一想,答题时却不知从何下笔。如果老师只是检查,不讲解,学生大多是敷衍了事,甚至抄答案,能认真做的不多。而且文字题老师不讲,学生该不理解的地方还是不理解,该不会的还是不会,不会主动地去问,去研究,那这样的作业就没有多少价值了。我们现在课时安排确实很紧张,但即使再紧张,我们也应拿出一些时间来指导作业。可以挑出比较典型的题选讲,重视在学生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上进行的指导,让学生感觉有收获。
综上所述,作业布置与处理确实是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时时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抓细抓实,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