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笔写下这四个字,是很久以前;而开始真正涉笔,又是很久以后的今天。文字,本就神圣得令人景仰,以文字写文字,岂不更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白纸黑字,鲜明的对比,如同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假、理想与现实一般界限分明。文字,记住为了忘却的纪念,借揭露虚假来捍卫真实,用理想剖析现实,以现实折射理想……功绩之大,怎能一言以蔽之?
最初,我们触摸别人的文字,阅读是单纯的动机,也许是为消磨光阴,或是给枯燥的生活浸染些颜色。它如同看电影,大俗为消遣生活之举,大雅亦可称为第七艺术。直白浅显通俗易懂的小品文,便可在不同的眼前端详。而同样的文字,究竟是生活的调味品,还是生命的指向标,与那双或平实或深邃的眼睛不无关系。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是那满堂金玉都隐藏在万语千言长吁短叹中。就连《红楼梦》这般万古流芳的作品,历史学家看兴衰更迭,看大家族日薄西山如强弩之末;文学家看绮丽诗文,精妙布局,细致描写;理学家看重峦叠嶂的礼教规矩;而膏粱子弟,莫不是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望洋兴叹。
最初的阅读者,是漫无目的、心如止水地读。没有任何提升修养或丰富知识的目的掺杂其中,也不过是闲逛时在街边的书摊上抽出一本最新的杂志,在小书店里对着一幅淡雅素净的封面一见倾心。本是将阅读当作生活的配角,谁料渐渐地,它便如空气般无形无色却密不可分。文字的魔力便在此,每当它似乎渐行渐远音形杳杳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勤勤恳恳的阅读确实是件伤神费心的事,真正与文字水乳交融后,我们的情感便被牢牢缠绕在作者笔尖,或喜极而泣,或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夜阑人静时,寂寂无言处,与远方的作者不断心心相通。假如书中是一段第一人称的独白,我们必会恍然中将书中的“我”与自身重叠缝合,书中的故事,仿佛是自己的过去,一页一页翻开回忆。假如是一部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我们定能伫立为一个缄默不语的旁观者,静观不同的命运交汇又分离,心急如焚又无能为力。
阅读是雅事,闻墨香而知雅意。一直觉得,好读书,且求甚解,对着几张书页斟酌数日,数行妙言在眼前百转千回,无意间发现自己竟闭目能诵,文字不知何时已渗入记忆,才雅到了极致。可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周旋,为了迅速积累华丽的辞藻,用荧光笔在书页上勾画出大把大把漂亮的句子,然后皱着双眉全神贯注地背诵,恨不得将天下才华尽收囊中。有时,看到那么多类美文被用心良苦的涂料掩盖,荧光墨水异常的香早已把书香驱赶,真不愿揣测文字是以什么身份进入我们心中。林语堂曾言,那种扒到书本就心急火燎赶紧学技巧的人,最后往往一无所获。文字仅存的利益被急功近利利用。不仅如此,常有出版社煞费苦心地为著作颇丰的作家编写语录集,给繁忙的读者缩减一些时间,这省时便捷的法子,使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咀嚼精华。管中窥豹,却没有整体上宏观的美。失去了整篇文章的布局、文势变化、启承转合的串联,单有几句经典的语句和深刻的哲理,是否略显枯燥?如一美人眼若秋波,手若柔荑,顾盼神飞,如玉生香,若将她玉手斩断,明目挖出,供奉于高台上,还会给人以美感吗?
怎么读,是个人的事情,但文章本身的价值却是固定的。往往,读到妙语佳言,惊叹感慨赞美之余,亦有些许遗憾,这妙若莲花的绰约语句,为何不出自本人手笔?于是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同当初不知不觉被引入阅读之路一般,这次,我们亦被如是带入写作的路途。
海明威说,写作是一段寂寞的生涯。杜拉斯说,写作是一种慢性自杀。如果阅读还是一项可以漫不经心的工作,那么写作——除了应急的考场作文,就绝不是随心所欲敷衍了事的产物了。往往,将别人行云流水芬芳馥郁的文字铭记在心滚瓜烂熟,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仍不敢轻易动笔,因为头脑中塞满了他人的观点,偶尔掉书袋,掉出的文段皆引自他处。因此,越是认真就越谨慎,越谨慎就越不敢动笔。写作即创造,创造即探险,探险即人们对远方的目标垂涎却对追寻的路途敬畏。
这等呕心沥血、身心交瘁之事,怎比偶像剧中俊男靓女天花乱坠的情节让人舒坦?一度沉溺于所谓的大众文化中,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与小题大作哗众取宠的爆料大呼小叫,握紧钢笔的手,松了,泛着光的精致笔杆,啪的一声,滑落下来。
但在那些之中,是找不到归属感的。我们不过是毫无主见的看客,随着某一潮流大声呐喊,喊得精疲力竭最终只是潮流的陪衬,趋炎附势导致迷失自我,终究后悔,而文字才是值得一生相伴的东西。这个远离,大约是由于投入太多而得不到等价回报所致吧!
之后,灵感逐渐多了起来。可它们简短且发散,如零散的布头,没有充分的阅历与见识将之缝制为一条华美的锦缎。又缘于自身的懒惰,加上才疏学浅,写了无数个开头,却写不成一篇丰盈充实的文章。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仍无能为力,只好搁笔,让思绪停顿些许时日。古时博学多才者都曾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今日的我,只能用大片大片的空白来谴责内心的空落落。
思绪混乱就列了几张提纲。中途词穷,四处翻书以找到更匹配的词语,细节修剪整齐了,偏偏整个段落与文章都不协调。数日苦思冥想后,终于拼凑成一篇小小的文章。然而并未因此有多少轻松释然,只觉得字字句句都远低于期望值,实为繁冗羞赧之笔,重复过多的词语,千篇一律的句式,矫揉造作的拗口言语,那耗费心神熬出的主旨怎能配上这般表达?于是刚刚完稿,又挺入修改大军中。
修改文章是自我批判。若写文还有怡然自乐、志得意满的氛围,改文则是无声的唇枪舌剑了。当初苦心经营的文字,都需推倒重来。竭尽全力的努力,被否定了大半,只为更好地驾驭几个美丽的文字,就字斟句酌雕章镂句。几页文稿翻来覆去地看,每字每句都仔细琢磨细心推敲,直到最后殚精竭虑头大如斗,强迫自己去忍耐重复、疲惫与畏惧,又不甘心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只有靠着残存的毅力挨过最后时光。
这是以考试绝不合格的速度写作,一旦考试,就会换一副面孔,迅速从记忆里挑出事先储备的文字,复制到作文纸上。文章是挤压出的,而非倾心造就。因此,即使明晓付出与收益不一定成正比,那辛辛苦苦的作品亦能成为自己几个月的骄傲,根本不顾及情节多么落俗,语言多么繁杂,主旨多么幼稚。即使无人认可,也仍然自信地昂首挺胸,直至几年后,才会自嘲当初的一厢情愿。
常常碰到文思枯竭的时刻,江郎才尽比目不识丁更痛楚。那时翻翻过去的文章,曾经的骄傲成了今朝暗淡的反衬。往日的文字清秀俊逸,令人唇齿生香,怎么看都不相信是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在翻阅别人的文集。况且,又不能只图驻足于往日的辉煌,竭力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力的同时,还要避免选材、用语和写作手法与过去重复。不停否定过去的自己,以博得更大的创新与进步。
初涉文坛的新手,大都倾向于华美的语言,恨不得自己的文章整篇都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可是渐渐的,却发现华美的文字易让人疲软无力,甚至产生审美疲劳。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浓郁的绿意低垂,却难以让人捉摸树的主体枝干是何走向。华丽的文字美得复杂,缺少洗练、简约,是一味地吸收容纳而无遴选过滤。圆浑纯熟的最高境界,乃为朴实而犀利的文字。每字每句看似平常,却是作者精雕细刻所得。换上别的字句,就少了几分意蕴,但又说不出妙在何处,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境界的文字,能逼得人急火攻心,从开头一口气爽快利索地读到结尾,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寒气逼人时,如刀光剑影,横眉冷对千夫指;温柔婉转时,又柔若无骨,俯首甘为孺子牛。
年轻的新手对内容的选择,以青涩朦胧的爱情居多,也许缘于爱情的选择自由且广泛,强大的未知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而亲情、友情等,却因从小浸润其中,太充盈,太圆满,反而不易觉察它们的存在。古诗词亦如此,大胆、泼辣、隐晦、含蓄的爱情,相关词作,任意一种,均可信手拈来。而与亲情有关的,除了《游子吟》,似乎鲜有耳熟能详者。
可是大多数人生,都由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构成,能经历几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写作脱离了周遭的生活,难免空虚。作为艺术的源泉,生活衍生的感悟比凭空捏造的悲欢离合更加真实贴切。大多数人的生活,终归雷同,若只匍匐在小小的圈子里,逃不出个人朝生暮死的悲喜,会不会成为絮叨的碎嘴婆?想到一位年轻的作家,她的小说跨越了三代人的青春,从肃穆的西藏到繁华的都市再到偏远的尼泊尔。眼界之宽广不是我们这群整日蜗居在屋子中的人可以想象出的。写作源于生活,但绝不局限于某个狭小的地段。
同时,面对当代相互对峙的文学观,身为无名写手的我们亦是十分迷茫。曾经关注过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自信满满地预测某几篇作文一定会夺冠,可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不禁怀疑自己的观念是否有偏差。有时看到90后少年作家的介绍,对他们身后的一串头衔却异常陌生。我倒时不时惦记着在杂志上露过一次脸的中学生,惦记他们孜孜不倦地在时光的罅隙里写作的模样。而我,亦追随心中的希冀踽踽独行。
与文字有关的事情,总是需煞费苦心。无论阅读或写作,置身于中能让人心肝俱碎,双颊消红。而我们却自乐其中,不为疲也。文字可以敬,可以爱,可以恨,可以憾,但仍要甘之如饴,庆幸能够遇见这位可敬可爱可恨可怨的友人。这情感爱恨交织,错综复杂,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黑白之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发稿/徐斌xubin389@163.com
白纸黑字,鲜明的对比,如同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假、理想与现实一般界限分明。文字,记住为了忘却的纪念,借揭露虚假来捍卫真实,用理想剖析现实,以现实折射理想……功绩之大,怎能一言以蔽之?
最初,我们触摸别人的文字,阅读是单纯的动机,也许是为消磨光阴,或是给枯燥的生活浸染些颜色。它如同看电影,大俗为消遣生活之举,大雅亦可称为第七艺术。直白浅显通俗易懂的小品文,便可在不同的眼前端详。而同样的文字,究竟是生活的调味品,还是生命的指向标,与那双或平实或深邃的眼睛不无关系。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是那满堂金玉都隐藏在万语千言长吁短叹中。就连《红楼梦》这般万古流芳的作品,历史学家看兴衰更迭,看大家族日薄西山如强弩之末;文学家看绮丽诗文,精妙布局,细致描写;理学家看重峦叠嶂的礼教规矩;而膏粱子弟,莫不是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望洋兴叹。
最初的阅读者,是漫无目的、心如止水地读。没有任何提升修养或丰富知识的目的掺杂其中,也不过是闲逛时在街边的书摊上抽出一本最新的杂志,在小书店里对着一幅淡雅素净的封面一见倾心。本是将阅读当作生活的配角,谁料渐渐地,它便如空气般无形无色却密不可分。文字的魔力便在此,每当它似乎渐行渐远音形杳杳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勤勤恳恳的阅读确实是件伤神费心的事,真正与文字水乳交融后,我们的情感便被牢牢缠绕在作者笔尖,或喜极而泣,或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夜阑人静时,寂寂无言处,与远方的作者不断心心相通。假如书中是一段第一人称的独白,我们必会恍然中将书中的“我”与自身重叠缝合,书中的故事,仿佛是自己的过去,一页一页翻开回忆。假如是一部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我们定能伫立为一个缄默不语的旁观者,静观不同的命运交汇又分离,心急如焚又无能为力。
阅读是雅事,闻墨香而知雅意。一直觉得,好读书,且求甚解,对着几张书页斟酌数日,数行妙言在眼前百转千回,无意间发现自己竟闭目能诵,文字不知何时已渗入记忆,才雅到了极致。可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周旋,为了迅速积累华丽的辞藻,用荧光笔在书页上勾画出大把大把漂亮的句子,然后皱着双眉全神贯注地背诵,恨不得将天下才华尽收囊中。有时,看到那么多类美文被用心良苦的涂料掩盖,荧光墨水异常的香早已把书香驱赶,真不愿揣测文字是以什么身份进入我们心中。林语堂曾言,那种扒到书本就心急火燎赶紧学技巧的人,最后往往一无所获。文字仅存的利益被急功近利利用。不仅如此,常有出版社煞费苦心地为著作颇丰的作家编写语录集,给繁忙的读者缩减一些时间,这省时便捷的法子,使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咀嚼精华。管中窥豹,却没有整体上宏观的美。失去了整篇文章的布局、文势变化、启承转合的串联,单有几句经典的语句和深刻的哲理,是否略显枯燥?如一美人眼若秋波,手若柔荑,顾盼神飞,如玉生香,若将她玉手斩断,明目挖出,供奉于高台上,还会给人以美感吗?
怎么读,是个人的事情,但文章本身的价值却是固定的。往往,读到妙语佳言,惊叹感慨赞美之余,亦有些许遗憾,这妙若莲花的绰约语句,为何不出自本人手笔?于是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如同当初不知不觉被引入阅读之路一般,这次,我们亦被如是带入写作的路途。
海明威说,写作是一段寂寞的生涯。杜拉斯说,写作是一种慢性自杀。如果阅读还是一项可以漫不经心的工作,那么写作——除了应急的考场作文,就绝不是随心所欲敷衍了事的产物了。往往,将别人行云流水芬芳馥郁的文字铭记在心滚瓜烂熟,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仍不敢轻易动笔,因为头脑中塞满了他人的观点,偶尔掉书袋,掉出的文段皆引自他处。因此,越是认真就越谨慎,越谨慎就越不敢动笔。写作即创造,创造即探险,探险即人们对远方的目标垂涎却对追寻的路途敬畏。
这等呕心沥血、身心交瘁之事,怎比偶像剧中俊男靓女天花乱坠的情节让人舒坦?一度沉溺于所谓的大众文化中,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与小题大作哗众取宠的爆料大呼小叫,握紧钢笔的手,松了,泛着光的精致笔杆,啪的一声,滑落下来。
但在那些之中,是找不到归属感的。我们不过是毫无主见的看客,随着某一潮流大声呐喊,喊得精疲力竭最终只是潮流的陪衬,趋炎附势导致迷失自我,终究后悔,而文字才是值得一生相伴的东西。这个远离,大约是由于投入太多而得不到等价回报所致吧!
之后,灵感逐渐多了起来。可它们简短且发散,如零散的布头,没有充分的阅历与见识将之缝制为一条华美的锦缎。又缘于自身的懒惰,加上才疏学浅,写了无数个开头,却写不成一篇丰盈充实的文章。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仍无能为力,只好搁笔,让思绪停顿些许时日。古时博学多才者都曾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今日的我,只能用大片大片的空白来谴责内心的空落落。
思绪混乱就列了几张提纲。中途词穷,四处翻书以找到更匹配的词语,细节修剪整齐了,偏偏整个段落与文章都不协调。数日苦思冥想后,终于拼凑成一篇小小的文章。然而并未因此有多少轻松释然,只觉得字字句句都远低于期望值,实为繁冗羞赧之笔,重复过多的词语,千篇一律的句式,矫揉造作的拗口言语,那耗费心神熬出的主旨怎能配上这般表达?于是刚刚完稿,又挺入修改大军中。
修改文章是自我批判。若写文还有怡然自乐、志得意满的氛围,改文则是无声的唇枪舌剑了。当初苦心经营的文字,都需推倒重来。竭尽全力的努力,被否定了大半,只为更好地驾驭几个美丽的文字,就字斟句酌雕章镂句。几页文稿翻来覆去地看,每字每句都仔细琢磨细心推敲,直到最后殚精竭虑头大如斗,强迫自己去忍耐重复、疲惫与畏惧,又不甘心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只有靠着残存的毅力挨过最后时光。
这是以考试绝不合格的速度写作,一旦考试,就会换一副面孔,迅速从记忆里挑出事先储备的文字,复制到作文纸上。文章是挤压出的,而非倾心造就。因此,即使明晓付出与收益不一定成正比,那辛辛苦苦的作品亦能成为自己几个月的骄傲,根本不顾及情节多么落俗,语言多么繁杂,主旨多么幼稚。即使无人认可,也仍然自信地昂首挺胸,直至几年后,才会自嘲当初的一厢情愿。
常常碰到文思枯竭的时刻,江郎才尽比目不识丁更痛楚。那时翻翻过去的文章,曾经的骄傲成了今朝暗淡的反衬。往日的文字清秀俊逸,令人唇齿生香,怎么看都不相信是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在翻阅别人的文集。况且,又不能只图驻足于往日的辉煌,竭力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力的同时,还要避免选材、用语和写作手法与过去重复。不停否定过去的自己,以博得更大的创新与进步。
初涉文坛的新手,大都倾向于华美的语言,恨不得自己的文章整篇都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可是渐渐的,却发现华美的文字易让人疲软无力,甚至产生审美疲劳。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浓郁的绿意低垂,却难以让人捉摸树的主体枝干是何走向。华丽的文字美得复杂,缺少洗练、简约,是一味地吸收容纳而无遴选过滤。圆浑纯熟的最高境界,乃为朴实而犀利的文字。每字每句看似平常,却是作者精雕细刻所得。换上别的字句,就少了几分意蕴,但又说不出妙在何处,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境界的文字,能逼得人急火攻心,从开头一口气爽快利索地读到结尾,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寒气逼人时,如刀光剑影,横眉冷对千夫指;温柔婉转时,又柔若无骨,俯首甘为孺子牛。
年轻的新手对内容的选择,以青涩朦胧的爱情居多,也许缘于爱情的选择自由且广泛,强大的未知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而亲情、友情等,却因从小浸润其中,太充盈,太圆满,反而不易觉察它们的存在。古诗词亦如此,大胆、泼辣、隐晦、含蓄的爱情,相关词作,任意一种,均可信手拈来。而与亲情有关的,除了《游子吟》,似乎鲜有耳熟能详者。
可是大多数人生,都由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构成,能经历几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写作脱离了周遭的生活,难免空虚。作为艺术的源泉,生活衍生的感悟比凭空捏造的悲欢离合更加真实贴切。大多数人的生活,终归雷同,若只匍匐在小小的圈子里,逃不出个人朝生暮死的悲喜,会不会成为絮叨的碎嘴婆?想到一位年轻的作家,她的小说跨越了三代人的青春,从肃穆的西藏到繁华的都市再到偏远的尼泊尔。眼界之宽广不是我们这群整日蜗居在屋子中的人可以想象出的。写作源于生活,但绝不局限于某个狭小的地段。
同时,面对当代相互对峙的文学观,身为无名写手的我们亦是十分迷茫。曾经关注过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自信满满地预测某几篇作文一定会夺冠,可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不禁怀疑自己的观念是否有偏差。有时看到90后少年作家的介绍,对他们身后的一串头衔却异常陌生。我倒时不时惦记着在杂志上露过一次脸的中学生,惦记他们孜孜不倦地在时光的罅隙里写作的模样。而我,亦追随心中的希冀踽踽独行。
与文字有关的事情,总是需煞费苦心。无论阅读或写作,置身于中能让人心肝俱碎,双颊消红。而我们却自乐其中,不为疲也。文字可以敬,可以爱,可以恨,可以憾,但仍要甘之如饴,庆幸能够遇见这位可敬可爱可恨可怨的友人。这情感爱恨交织,错综复杂,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黑白之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发稿/徐斌xubin3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