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一冰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uy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水平、垂直、倒立,每一个动作都舒展到位,劲道十足,直体360度旋下,轻轻地。稳稳地站在垫子上。
  落地之后,没有立刻直起腰,右拳紧紧地攥着,短暂的几秒钟之后,站直身体,举起强有力的右臂,在空中有力地一挥,一个新的“吊环王”诞生了!
  陈一冰,22岁的阳光男孩,就这样带着灿然的笑容,走进人们的视线。
  丹麦世锦赛刚刚落下帷幕,这天,中国体操队前往天津蓟县进行封闭总结。当大巴驶进天津界内时,一路上兴高采烈的陈一冰突然有了一些怅然的味道,“为什么不到天津呢?那样,说不定就可以回家看看了!”
  进国家队5年,陈一冰还一次没有回家。不过,这次也算是回家了,毕竟,天津是他体操生涯的起点。
  5岁,父母将他送进体操馆锻炼身体。不久,就有了陈一冰和父亲的这段对话:
   “练得还行吗?”
  “还行。”
  “喜欢吗?”
  “不喜欢。”
  多年以后,想起这一段.陈一冰也觉得自己和体操的关系是一种天助的契合。走进体操馆的第一天,他便遇到了赵奇,著名的前“吊环王”董震就是他的弟子。当时,赵奇只是让他简单地比划了几下,就把他收下了。
  赵奇以他独到的眼光透视到这个小家伙过人的天资。陈一冰不懂,他只知道体操就是天天压腿天天哭;哭过了,第二天乖乖地接着练。一冰是个听话的孩子,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被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推着前进的。
  就连进国家队的经历,也带着那么一点被动。2001年,已经进入国家队执教的赵奇突然回到天津,对陈一冰说:收拾一下,我带你到北京!陈一冰的第一反应是:啊?
  
  小学生上大学,这便是一冰初进国家队的感受。最直接的一个刺激就是滕海滨,这可是当年和他一块在少年班的小伙伴啊!如今,人家已经是国家队的一线队员了,可自己呢?
  那个时候的一冰一点自信都没有。之前,已经连续几年,他在各种比赛上毫无收获。自信被挫伤了,人变得越来越茫然。
  还想练体操吗?妈妈问。这也是陈一冰学体操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不练,又能怎么样呢F他到现在都相信,那时,如果有一种新的力量出现,他的注意力
  在国家队,陈一冰延续着以往的低落。他急于看到成绩,对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来说,这是唯一能够证明自己的东西。他不知道,他正处在一个夯实基本功的阶段,起飞,还不到时候。
  直到有一天,黄玉斌教练的一句话把他彻底拉出了徘徊的低谷,黄导说:“这个小孩能力很强,好好培养!”那个时候,陈一冰还是国家队少年班的一员,黄导的评价是当时的教练李博事后告诉他的。这下,男孩一冰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吊环项目上,陈一冰的确是一个奇才。国家队的男选手中,他的体形是比较壮的,尤其是臂膀,特别发达。在力量训练中,别的队员需要5组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他只需3组就可以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得他在吊环项目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而中国体操队,在2006年世锦赛之前,已经整整7年没有拿过吊环项目的金牌了!
  2005年,终于进入国家队一队的陈一冰在一连串的比赛中砸得稀里哗啦。全运会,他只拿到了吊环第6;之后,去澳门参加东亚会,临上飞机崴了脚,心情沮丧的他边看电视转播边吃东西;一个星期后,这个大男孩带着前所未有的体重来到了墨尔本的世锦赛。就在擦镁粉的那一刻,他还在心里嘀咕:这么重,怎么做啊!
  输局,已成必然。
  受了刺激的陈一冰开始玩命地练。2006年,努力渐渐地产生了回报。3月,在世界杯分站赛德国站的比赛中,陈一冰拿下了吊环的第三名,他自己挺美,不想教练王红卫对他说:“真丢脸。落地动一步还不行,动三步!”陈一冰辩白说上站冠军,这次还躺在地上呢,那他还不得难受得一头撞死!教练说那你就跟他比,也躺地下吧。
  几个月之后,俄罗斯站的比赛,陈一冰拿到了第二,教练继续激他:这次还是没比过人家!他不服气地说,这不在人家的地盘嘛!“你就是拿不了!”王红卫丢下一句话。自尊心受到打击的陈一冰心说,拿一个给你看看!两个月后,上海站的比赛,小伙子终于如愿摘得了吊环项目的金牌。
  男孩一冰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他变得越来越成熟、稳健。这次世锦赛,从预赛到决赛,从团体到单项,他都是中国队表现最稳定的选手,没有一次失误;吊环比赛,四次出场,得分均超过16分。连心理专家都称赞他的心理素质过硬。
  从容,自信,具有大将风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陈一冰的体重很容易上涨。说到这个问题,他有点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比较爱吃。有记者劝他今后在杠上项目多下下功夫,向全能冠军发起挑战,他点头称是,末了,又不好意思地说,这么重,在杠上怎么飞得起来啊!
  世锦赛的吊环金牌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兴奋,在QQ留言上他写下这样一句话:一切已经成为历史。2008,才是他的目标所在。眼下,在动作的难度上,他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
  由于常年在吊环上进行力量练习,陈一冰年轻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轻轻一笑,便会跃然而上,看起来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不过,这个大大的“王”字也让他多了几分成熟的气质,在体操的赛场,男孩一冰一定会越来越具有王者风范。
  责编/杜林
其他文献
佛,日子越过越旧,人越用越旧。  有人对我说:“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不相信。  好久没有看过日出了,清晨是怎么开始的,是怎么转为中午的?我始终懵懂无知,迷茫不解。如果起得早,不管怎么转身拐弯,前面都有高大的楼群遮挡着东升的旭日;到了艳阳高照的上午,阳光照见旧日尘埃,依然感觉不到每一天何以是新的。  最近回老家小住,终于有机会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我像一棵老树苏醒过来,有一种微妙清澈的东西在体内
总是希望,辉煌重现。对程菲,更有这样一份期待。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自由操比赛,当程菲完美地完成了一连串的空翻,准备做结束动作时,所有人都全心期盼着去年的精彩可以再度上演。  但是这一次,运气差了一点。  踺子小翻屈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还是39届那个结束动作,意想不到的是,程菲连退三步而且双脚跌出了界外。  观众哗然。  遗憾之余又有一丝庆幸,还好,不是2008,如果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就让它
5岁时,你对我说:“你没有妈妈了!哭什么哭,再哭我打死你!”这一年,你与母亲离异。  8岁时,你对我说:“你给我老实点,少惹乱子,我还想过几年好日子!”这一年,你有了自己的“新家”,过上了你的好日子。  13岁时,你对我-说:“我是你亲爸爸都不喜欢你,何况别的人!”之后,我在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的学校寄宿了一年多。  14岁时,你对我说:“去你妈那儿就别想了,给我老老实实在这儿上高中!”于是,你替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在冬奥会女子1500米卫冕后,又一次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与4年前如出一辙,她的赛后感言再成舆论众矢之的。  优异成绩原本来之不易,尤其对于周洋,过去4年的经历如同浴火重生,从一个巅峰跨向另一个巅峰,已非常人所及,但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网民与媒体不但没能从周洋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正能量,反而对她夺冠后的发言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周洋“成熟”了,有人认为周洋油滑了。诚然,每个人都有自由表
刚坐上总统之位一个多月的伊朗总统鲁哈尼,9月下旬出席第六十八届联大并发表演讲、投书当地报纸,还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互动交流,传递外交善意。国际社会对鲁哈尼的一系列“温和外交”举动给予了积极评价,称他为伊朗在国际上赢得了理解,有助于缓和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当然,鲁哈尼对西方温和的新外交策略,也引起了伊朗国内外的一些质疑和争议。  和奥巴马像“久别重逢”  9月27日,就在鲁哈尼准备离开纽约回国之际
10月31日,在五棵松体育馆,新疆虎咬伤北京鸭,古德洛克最后时刻的连续3分球像是对马布里的挑衅:“你有体力就多打,而我会在关键时刻结束比赛。”当然,不会有人真的认为新疆赢了第一场就能拿总冠军。  回到今年3月,新疆队无缘季后赛,一时间哀鸿遍野,大家对金元政策的鄙夷随着新疆的失败喷涌而出,“雇佣兵模式”成了各地球迷和媒体口诛笔伐的目标,本地媒体和球迷甚至无力反驳。那个赛季,周琦虽然是球队的中轴,大家
中国人有句老话:一个人在本命年的时候,要么会很幸运,要么会很倒霉。段小磊无疑属于前者。这个24岁的河南小伙,因为从一名前台保安“变身”腾讯研究院技术人员,迅速蹿红网络,被网友称为“2012最励志保安”。  突然之间成为“名人”,让段小磊有些不太适应。在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短信中,他反复强调自己现在“要踏实”,毕竟“事业才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请继续微笑”  3月1日, 一条微博引发了众
咔嚓!  黑暗中,响起一声极轻的断裂声,低得几乎听不见。但大家还是被惊醒了。此时已是早上五六点,透过墙壁上窄小的窗洞可以感觉到天快亮了。  我听到塞尔维斯压低声音,沙哑地说:“是坎杜斯!”  “不是,不是我!”坎杜斯急切地否认,那语气就像是刚刚受到侮辱。  “闭嘴。”克洛迪于斯责怪道,语气有些威严,“你们想把他们招来吗?大家继续睡觉,但愿这事不被发现。”  一个小时后,起床铃响了。大家小心翼翼地从
北京国安在2月15日迎来了亚冠附加赛同泰国春武里的比赛,这不仅是北京国安今年的首场比赛,也让国安成为了中超最早亮相的球队。  在工体的包厢里,上午刚刚来到北京的西班牙人曼萨诺全程观看了国安队的2014年首秀,凭借着前18分钟格隆和乌塔卡的三粒入球,国安早早就把亚冠正赛的席位塞进了自己的兜里。  看到如此表现,曼萨诺对未来执掌国安信心十足,两天后他与北京国安签订正式的工作合同,也由此成为中超16支球
每个人从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踏上一条与选择为伍的路。在一个又一个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有人踯躅不定,也有人毅然决然……    疯狂以左 痴狂以右    盛夏,骄阳似火。首都体育馆的滑冰馆里,高大的挡板上还清晰地留着“决战都灵”的字样,仿佛几个月前第20届冬奥会的硝烟还未散尽。冰场边,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们做着陆地练习。  一个年轻的女教练格外显眼,她上着橘红色T恤,下穿黑色运动长裤,头发简洁地挽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