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水平、垂直、倒立,每一个动作都舒展到位,劲道十足,直体360度旋下,轻轻地。稳稳地站在垫子上。
落地之后,没有立刻直起腰,右拳紧紧地攥着,短暂的几秒钟之后,站直身体,举起强有力的右臂,在空中有力地一挥,一个新的“吊环王”诞生了!
陈一冰,22岁的阳光男孩,就这样带着灿然的笑容,走进人们的视线。
丹麦世锦赛刚刚落下帷幕,这天,中国体操队前往天津蓟县进行封闭总结。当大巴驶进天津界内时,一路上兴高采烈的陈一冰突然有了一些怅然的味道,“为什么不到天津呢?那样,说不定就可以回家看看了!”
进国家队5年,陈一冰还一次没有回家。不过,这次也算是回家了,毕竟,天津是他体操生涯的起点。
5岁,父母将他送进体操馆锻炼身体。不久,就有了陈一冰和父亲的这段对话:
“练得还行吗?”
“还行。”
“喜欢吗?”
“不喜欢。”
多年以后,想起这一段.陈一冰也觉得自己和体操的关系是一种天助的契合。走进体操馆的第一天,他便遇到了赵奇,著名的前“吊环王”董震就是他的弟子。当时,赵奇只是让他简单地比划了几下,就把他收下了。
赵奇以他独到的眼光透视到这个小家伙过人的天资。陈一冰不懂,他只知道体操就是天天压腿天天哭;哭过了,第二天乖乖地接着练。一冰是个听话的孩子,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被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推着前进的。
就连进国家队的经历,也带着那么一点被动。2001年,已经进入国家队执教的赵奇突然回到天津,对陈一冰说:收拾一下,我带你到北京!陈一冰的第一反应是:啊?
小学生上大学,这便是一冰初进国家队的感受。最直接的一个刺激就是滕海滨,这可是当年和他一块在少年班的小伙伴啊!如今,人家已经是国家队的一线队员了,可自己呢?
那个时候的一冰一点自信都没有。之前,已经连续几年,他在各种比赛上毫无收获。自信被挫伤了,人变得越来越茫然。
还想练体操吗?妈妈问。这也是陈一冰学体操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不练,又能怎么样呢F他到现在都相信,那时,如果有一种新的力量出现,他的注意力
在国家队,陈一冰延续着以往的低落。他急于看到成绩,对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来说,这是唯一能够证明自己的东西。他不知道,他正处在一个夯实基本功的阶段,起飞,还不到时候。
直到有一天,黄玉斌教练的一句话把他彻底拉出了徘徊的低谷,黄导说:“这个小孩能力很强,好好培养!”那个时候,陈一冰还是国家队少年班的一员,黄导的评价是当时的教练李博事后告诉他的。这下,男孩一冰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吊环项目上,陈一冰的确是一个奇才。国家队的男选手中,他的体形是比较壮的,尤其是臂膀,特别发达。在力量训练中,别的队员需要5组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他只需3组就可以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得他在吊环项目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而中国体操队,在2006年世锦赛之前,已经整整7年没有拿过吊环项目的金牌了!
2005年,终于进入国家队一队的陈一冰在一连串的比赛中砸得稀里哗啦。全运会,他只拿到了吊环第6;之后,去澳门参加东亚会,临上飞机崴了脚,心情沮丧的他边看电视转播边吃东西;一个星期后,这个大男孩带着前所未有的体重来到了墨尔本的世锦赛。就在擦镁粉的那一刻,他还在心里嘀咕:这么重,怎么做啊!
输局,已成必然。
受了刺激的陈一冰开始玩命地练。2006年,努力渐渐地产生了回报。3月,在世界杯分站赛德国站的比赛中,陈一冰拿下了吊环的第三名,他自己挺美,不想教练王红卫对他说:“真丢脸。落地动一步还不行,动三步!”陈一冰辩白说上站冠军,这次还躺在地上呢,那他还不得难受得一头撞死!教练说那你就跟他比,也躺地下吧。
几个月之后,俄罗斯站的比赛,陈一冰拿到了第二,教练继续激他:这次还是没比过人家!他不服气地说,这不在人家的地盘嘛!“你就是拿不了!”王红卫丢下一句话。自尊心受到打击的陈一冰心说,拿一个给你看看!两个月后,上海站的比赛,小伙子终于如愿摘得了吊环项目的金牌。
男孩一冰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他变得越来越成熟、稳健。这次世锦赛,从预赛到决赛,从团体到单项,他都是中国队表现最稳定的选手,没有一次失误;吊环比赛,四次出场,得分均超过16分。连心理专家都称赞他的心理素质过硬。
从容,自信,具有大将风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陈一冰的体重很容易上涨。说到这个问题,他有点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比较爱吃。有记者劝他今后在杠上项目多下下功夫,向全能冠军发起挑战,他点头称是,末了,又不好意思地说,这么重,在杠上怎么飞得起来啊!
世锦赛的吊环金牌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兴奋,在QQ留言上他写下这样一句话:一切已经成为历史。2008,才是他的目标所在。眼下,在动作的难度上,他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
由于常年在吊环上进行力量练习,陈一冰年轻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轻轻一笑,便会跃然而上,看起来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不过,这个大大的“王”字也让他多了几分成熟的气质,在体操的赛场,男孩一冰一定会越来越具有王者风范。
责编/杜林
落地之后,没有立刻直起腰,右拳紧紧地攥着,短暂的几秒钟之后,站直身体,举起强有力的右臂,在空中有力地一挥,一个新的“吊环王”诞生了!
陈一冰,22岁的阳光男孩,就这样带着灿然的笑容,走进人们的视线。
丹麦世锦赛刚刚落下帷幕,这天,中国体操队前往天津蓟县进行封闭总结。当大巴驶进天津界内时,一路上兴高采烈的陈一冰突然有了一些怅然的味道,“为什么不到天津呢?那样,说不定就可以回家看看了!”
进国家队5年,陈一冰还一次没有回家。不过,这次也算是回家了,毕竟,天津是他体操生涯的起点。
5岁,父母将他送进体操馆锻炼身体。不久,就有了陈一冰和父亲的这段对话:
“练得还行吗?”
“还行。”
“喜欢吗?”
“不喜欢。”
多年以后,想起这一段.陈一冰也觉得自己和体操的关系是一种天助的契合。走进体操馆的第一天,他便遇到了赵奇,著名的前“吊环王”董震就是他的弟子。当时,赵奇只是让他简单地比划了几下,就把他收下了。
赵奇以他独到的眼光透视到这个小家伙过人的天资。陈一冰不懂,他只知道体操就是天天压腿天天哭;哭过了,第二天乖乖地接着练。一冰是个听话的孩子,走到今天,很多时候都是被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推着前进的。
就连进国家队的经历,也带着那么一点被动。2001年,已经进入国家队执教的赵奇突然回到天津,对陈一冰说:收拾一下,我带你到北京!陈一冰的第一反应是:啊?

小学生上大学,这便是一冰初进国家队的感受。最直接的一个刺激就是滕海滨,这可是当年和他一块在少年班的小伙伴啊!如今,人家已经是国家队的一线队员了,可自己呢?
那个时候的一冰一点自信都没有。之前,已经连续几年,他在各种比赛上毫无收获。自信被挫伤了,人变得越来越茫然。
还想练体操吗?妈妈问。这也是陈一冰学体操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不练,又能怎么样呢F他到现在都相信,那时,如果有一种新的力量出现,他的注意力
在国家队,陈一冰延续着以往的低落。他急于看到成绩,对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来说,这是唯一能够证明自己的东西。他不知道,他正处在一个夯实基本功的阶段,起飞,还不到时候。
直到有一天,黄玉斌教练的一句话把他彻底拉出了徘徊的低谷,黄导说:“这个小孩能力很强,好好培养!”那个时候,陈一冰还是国家队少年班的一员,黄导的评价是当时的教练李博事后告诉他的。这下,男孩一冰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在吊环项目上,陈一冰的确是一个奇才。国家队的男选手中,他的体形是比较壮的,尤其是臂膀,特别发达。在力量训练中,别的队员需要5组练习才能达到的效果,他只需3组就可以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得他在吊环项目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而中国体操队,在2006年世锦赛之前,已经整整7年没有拿过吊环项目的金牌了!
2005年,终于进入国家队一队的陈一冰在一连串的比赛中砸得稀里哗啦。全运会,他只拿到了吊环第6;之后,去澳门参加东亚会,临上飞机崴了脚,心情沮丧的他边看电视转播边吃东西;一个星期后,这个大男孩带着前所未有的体重来到了墨尔本的世锦赛。就在擦镁粉的那一刻,他还在心里嘀咕:这么重,怎么做啊!
输局,已成必然。
受了刺激的陈一冰开始玩命地练。2006年,努力渐渐地产生了回报。3月,在世界杯分站赛德国站的比赛中,陈一冰拿下了吊环的第三名,他自己挺美,不想教练王红卫对他说:“真丢脸。落地动一步还不行,动三步!”陈一冰辩白说上站冠军,这次还躺在地上呢,那他还不得难受得一头撞死!教练说那你就跟他比,也躺地下吧。
几个月之后,俄罗斯站的比赛,陈一冰拿到了第二,教练继续激他:这次还是没比过人家!他不服气地说,这不在人家的地盘嘛!“你就是拿不了!”王红卫丢下一句话。自尊心受到打击的陈一冰心说,拿一个给你看看!两个月后,上海站的比赛,小伙子终于如愿摘得了吊环项目的金牌。
男孩一冰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他变得越来越成熟、稳健。这次世锦赛,从预赛到决赛,从团体到单项,他都是中国队表现最稳定的选手,没有一次失误;吊环比赛,四次出场,得分均超过16分。连心理专家都称赞他的心理素质过硬。
从容,自信,具有大将风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陈一冰的体重很容易上涨。说到这个问题,他有点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比较爱吃。有记者劝他今后在杠上项目多下下功夫,向全能冠军发起挑战,他点头称是,末了,又不好意思地说,这么重,在杠上怎么飞得起来啊!
世锦赛的吊环金牌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兴奋,在QQ留言上他写下这样一句话:一切已经成为历史。2008,才是他的目标所在。眼下,在动作的难度上,他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
由于常年在吊环上进行力量练习,陈一冰年轻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轻轻一笑,便会跃然而上,看起来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不过,这个大大的“王”字也让他多了几分成熟的气质,在体操的赛场,男孩一冰一定会越来越具有王者风范。
责编/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