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chard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热——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
  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
  师:有意思。谢谢同学们的发现。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这也是人生难得的。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
  
  师:同学,你好!
  生:老师,您好!
  师:多么有节奏的问候,像音乐一样动听。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跟着叶绍翁一起——(学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学生答“不值”)
  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学生答“相遇”)
  师:“不值”呢?(学生答“不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学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雨过天晴,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理儿是一样的,该怎么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节奏地读)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游园的路上,遇到了——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学生依次说出,教师让他们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同学们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
  生1:“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学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两扇门)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柴扉,请你用个词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1: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2:“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教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生3: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薛。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和潮湿的地方,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跌跤。(教师连连点头,表示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
  生3:不生气,好玩、有趣,很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生活带来了——(生:乐趣)
  师: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出示两张图片)看这幅,一路上,石子中间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沿阶而上,因为春雨,绿了一地。“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这两幅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4:我觉得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你会这样感慨——(学生:哇,春天一好美啊!)
  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4:(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一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5: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5: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
  生5:初春。
  师:看呐,(一边出示课件,一边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的时候。学子们抬头望着那杏花,这给他们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他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6:“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杏花。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想说的是“照亮”。(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来表达。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响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通过刚才的感受读得比上一次好)
  
  二、与文学相遇
  
  师:这就是我们的游园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又对他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
  生:是“怜”字。(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哪些词句,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地读、画……)
  
  1.品怎么“怜”苍苔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这句“怜”就能够表现出来。
  师:怎样讲?
  生:“怜”就是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嫌”,为什么换成“怜”呢?
  生1:嫌,你就会想到嫌弃。作者刚刚开始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不喜欢来游园,所以诗人不应该用“嫌”,应该用“怜”。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不仅是说园主人,好像诗人也嫌苍苔。还有,因为这个“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园主人是嫌弃我,怕我踩了他的苍苔。这是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但是不管怎样,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怜”字。
  生2:覺得很有亲近的感情,意思 全都变了,味道自然就变了。
  师:“怜”用于今天,我们会想到“可怜”。这和“可怜九月初三夜”一样吗?
  生2:不一样,诗中的“可怜”就是可爱、喜欢……
  生3:他舍不得“踩”苍苔,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既然同学说的这个怜是“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也有惜了。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3:印子,还有一点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师:诗人珍惜苍苔,用“印”而不用“踩”。你想说——
  生3:也许诗人还想在苍苔身上留下点儿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3:我想,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李白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样的诗句。所以,作者也要穿木屐,自然地打扮,轻松地游园,表达的就是这份心情。
  师:所以,这“怜”那可是别有几番滋味哦。孩子啊,你给我们走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着一个学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
  (该生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教师模仿学生动作)瞧瞧那动作,看见没有啊?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学生读,略)
  师: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那印啊,哎哟,(做难以下脚状)这个脚啊。
  (另一个学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师: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
  (学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情也是一个——(学生答“怜”字)。
  师:(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今天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会从自内心产生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2.悟怎么“怜”柴扉
  生1: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
  生1“敲”。
  师:我可想起来了,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
  生1:“小‘敲’柴扉久不开。”我觉得小“敲”和小“扣”,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讀”得顺。那首诗中用“敲”好,这首就不合适。
  师:(指着另一个学生)你笑什么?
  生2: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生做动作体会)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刚才用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
  (师生做动作)
  师:“小扣”是——
  生:轻轻地“扣”。
  师:注意,这个“小”字儿,还想起了一个成语,叫——
  生:小心翼翼。
  师:来吧,让我们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个学生)
  生3:扣了很长的时间了,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
  师:同学们,我们来给她伴奏,咱们帮着她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扣”。我们就来体会你扣的时间的长久。(学生读,略)
  师:虽然我性子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教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
  师:又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学生齐说:心弦)。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学生说:尊重)。
  师:对啊,也扣出对春天的——(学生说: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不忍心打扰它们。
  师:这是怎样的“怜”啊。可见,用这个“扣”字,体现出喜爱中的怜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3.赏怎么“怜”红杏
  生1:我从“出”中看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了不起。
  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他会推敲,由“出”想到了“关”。我们一起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比较比较,“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学生纷纷说对这两个字的认识)
  师:你越使劲关我,我就越想——(学生齐说:出来。)
  生2:这样就显得“我”这枝红杏特别有力量,了不起。
  师:所以哦,在清华大学的钱钟书先生认为: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的诗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
  生3: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的富有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读这句。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读得很有力量。)
  生4:杏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满”字。
  师:既然这样,请你来找找,春色满园的“满”和哪个字相对?
  生4:一枝红杏的“一”。因“一枝红杏而“春色满园”。
  师:既然说春色满园,难道这一枝红杏就能说明?(学生说“不能”需要好多)既然如此,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
  生:“十”枝红杏出墙来。(全场大笑)
  师: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的春色啊,干吗就这一枝?前后桌再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越少就是越多!
  师:那“一”就是“满”?我想起了老子说的——
  生:(在老师引导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一”就是“满”。
  师:难怪后来,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春色满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 红杏的特别的爱!(读略)
  
  4.和红杏对话
  师:就这一枝红杏,让我们想起“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丽,又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
  生:盎然(其实老师想让学生说“闹”)。
  师:闹!(听课老师笑)盎然也就是“闹”。我们就来闹一闹吧。
  师: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我要和你说说话(师高举手)。离我最近的这枝红杏,总爱探出头来和我说话。(来到一名举手的同学面前)
  师:红杏,你好!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在园内看到了杨柳啊、小草啊,他们都说外面的春色更加漂亮。我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想走出这堵墙。
  师:于是,你就出墙来了,是吗?哦,也感谢园内的植物这样关不住你。既然你出来了,我就问问你,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看到的春色比园内更多,(学生语塞,教师指板书),有苍苔、柴扉。
  师:还看到了——
  生:全都是春色。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就出墙来了。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你有渴望,你有梦想,加上你的毅力,就实现了你的——(学生说:梦想)。
  师:祝贺你,你们(指其他同学)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学生问,教师相机点拨)
  
  5.和园主人对话
  师: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呀,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哪,就是叶绍翁。叶绍翁们哪,你来游我这园哪,看到了这么多的景,又有这么深的感情,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当然,我也希望你像刚才那样,可以避重就轻,可以模仿创造。所以,请叶绍翁们具体地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
  (播放出示:园主人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园主人啊,你知道吗,我穿了木屐鞋来游你这个园子。不过,我还是害怕我的屐齿留在苍苔上。我很怜惜你的苍苔,你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吗?当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你的门前,轻轻地扣你的门,可你就是不给我开门。我又舍不得,怕把你的柴门敲坏,就在那等啊,扣啊。你虽然没有给我开门,可是那满园春色,哪里关得住啊!
  师: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生笑)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
  
  6.回到“不值”
  师: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吗?(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呢?(学生说:想象出来的)
  师:原来只要心里有,想象园子有多热闹,园子就有多热闹;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生:多大);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生:多美)。
  师:只不过我们都把这些热烈、热闹,通过美好的想象留在了心中。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
  (播放课件,古筝曲再次响起,学生诵读古诗,读得很轻、很静。最后一句读了好几种语气。)
  
  三、与文化相遇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让我们永远把这枝红杏藏在心里。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还有必要进园子里去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
  师:为什么?请你先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
  王子猷(you)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来回地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shàn)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備注:《世说新语》中的名篇,“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
  生:因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师:哦,这句话,你根据哪句来的?
  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哦,谢谢你,你发现了。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我们却发现不知中的有知、不可能中的可能。正如王子猷游访戴安道一样,我在路上已经获得了最美的精神享受,所以——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园主人?
  师:原来这“不值”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意思。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
  生:遇!
  师:(板书)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啊,可遇不可求,生活中、人生中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诗题。游园虽不值,但——(指板书)
  生:不遇中有遇。
  师:所以,不值就是——(生:值!)
  师:那就让我们荡起让我们欢快的双桨,歌唱起来吧。(老师和同学们把《游园不值》填进《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唱诗!掌声响起来。下课。)
  
  评析
  不管是现场观摩还是阅读以上的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上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犹如醍醐灌顶般的给人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这课的优点和特色是多方面的,在如下方面尤其突出:
  
  一、凸显“主题教学”的特色
  
  教育部师范司新近组编出版了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其中就有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主题教学已成为了“教育家”窦桂梅鲜明的教学风格之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里的“主题”主要是文化主题,正如她所说,是那些链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不值”这个话题,引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窦老师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不遇”,这当然首先是从词义上理解什么是“不值”,这是属于“文字”的层面;教者所创设的“主题教
其他文献
书名: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3版)  作者:檀传宝  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04192417  定价:42元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对受教育者有指向性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在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学科,包括政治、思想、社会意识教育等。  道德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根本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专题”组织单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新取向。为此,我们提出“单元整组教学”。所谓“单元整组教学”就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下面谈谈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所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的一般策略。    一、单元导读课整体导航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居高才能临下。教学中,教师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这是前不久的两堂经典诗文教学观摩课给我的启示。两位教师执教的是同一首古诗《所见》,她们都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进行了说话训练,但效果迥然不同:  教师A的教学片段:  师:牧童停止了唱歌,停止了脚步,他想干什么呀?  生:他想抓树上的那只蝉。  师:对呀!可是,蝉在那高高的树上呢!牧童怎样才能抓到它呀?快帮他
一  20世纪20年代末,语文教科书开始出现“单元”,意在通过单元教学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至今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语文教学都是建立在单元的基础上的。本文拟对三个典型性较强的“唐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希冀从中窥探出近些年教学设计的嬗变轨迹、发展趋势。这三个案例是笔者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和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设计的,具有以小见大、推微知著的研究价值。  案例
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是思想家,但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清·焦循曾)课堂教学范式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有所同必有所不同”,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因为“范式”所探寻的正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科学规律,是“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细节。  笔者有幸拜读《本位语文——陈建先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一
小说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虚构来表现主题。一篇小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支配。可以说,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的思想,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边城》中,凤凰古城是田园的、美好的,人是善良的、可爱的。在《祝福》中,鲁镇是黯淡的、压抑的,人是冷漠的、可恶的。在凤凰古城就没有不好的东西吗?肯定有的,但是作者把不好的一面缩小了,把美好的一面放大了。在鲁镇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吗?肯定有的
[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七单元)是回忆一次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做的事,把它有条理地写下来。如叫几位小朋友到家里做游戏;自己做作业,烧饭,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来了陌生人吓得不敢开门等。总之,写的时候要想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目的是要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
近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中学黄厚江先生著的《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深感这本书既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优秀范例,更为教师研究、构建课堂教学做了导引,阅读者可以从课例中汲取营养,学会构建课堂;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课堂教学规律和课堂构建的理论,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素养。  综观这本书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编排颇具匠心,课堂案例与理
美国:学生成绩低学校要“加班”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了改变在各州统一考试中成绩落后的面貌,美国不少学区和学校正在兴起一场延长上课时问的运动。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地都将延长学校上课时间列入教育经费投入计划。  延长上课时间的做法始于特许学校,但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求所有学生进行一年一次的统一考试并由其结果决定学校的兴衰存亡,延长上课时间这一做法受到了公立学校的普遍欢迎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有五篇文言文,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从语言呈现方式上来看,每个文本都有聚焦确定话题的人物对话描写,而且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说理。从说理的视角研读本单元的文言文,是借鉴古人言语艺术的有效方式。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既要积累丰富的文言文言语形式,也要关注人物根据读者对象选择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