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推动高等职业发展的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今后的成熟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24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推动和鼓励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真正功能并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存在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认真做好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过程中,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握好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市场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有特色的专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依据,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发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业率高的特色专业。
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地区,高职教育办得比较好的一些高职院校,能够抓住当地经济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清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学校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域经济的特色,通过对当地经济构成分析,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通过由产、学、研共同合作形成新科技产业部落群,保证产业群可以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不能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求大求全,专业建设是个严肃认真的事情,要用心去做,不能太过于随意。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跟风的心态很严重,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师资还是以前的师资,设备还是以前的设备,没有认真做过需求分析调查,也没有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专业设置显得比较随意,甚至有些专业一年换一个名,就像江湖游医,什么挣钱就说自己能治什么病,专业和师资建设没有积累沉淀,这样怎么能发展起来,而且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和设备的浪费。
有些院校出于招生的考虑,设置了一些冠名班的专业,而且也配套建设了相关的实训基地,可是由于专业设置的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导致课程设置没有特色,甚至是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就业效果不好,导致后面的招生到不到预期的目标,只好停办这个专业。最近几年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类的专业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一窝蜂地开设,社会上热衷什么就去跟风,开设的课程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和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区别不大,这是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后果,最后的结果就是专业建设做成了夹生饭,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和地域经济特色相结合。
2 打造健康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应该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好事,但是实施这么多年来效果并不显著。合作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双方无法建立长期、 稳定、 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实习。但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致使企业办学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推行了20多年,没有根本性突破。问题就在于企业要经营、要纳税,把办教育的事情交给它,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如果在合作中能够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体,将校企合作落实在实处,企业还是可以愉快地接受的,如果是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可以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接受职业实习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对台湾地区高雄市的职业教育考察中发现,他们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围绕地域经济的特色,通过对当地的经济构成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策略,整合发展精密机械与光电产业、建构经贸存储物流场区,携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能源产业,发展农业生态及观光产业。
根据政府确定的:光电、半导体、精密机械、塑胶制品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产业,将台湾中部地区定位为: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一體的高附加值产业布局, 由产、学、研共同合作在中部形成新科技产业部落群,保证产业群可以持续发展。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提升公司产品研发的竞争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让企业有兴趣和学校合作,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公司与学校的资源。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现在我们学院很多专业也有校企合作的案例,但大多是松散型合作模式,双方的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去考虑,合作局限于表面,大部分的学校主要是为了获取了合作的名声,有利于招生宣传,合作的方式也是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为主,双方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针对本院校的实际情况产生的,企业主要是从销售自己的产品考虑,在关键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的实施过程、师资能力的提升、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很多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后结果就是用申请的财政拨款又建立了几个实验室,而利用率没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设备可能用了一两年就闲置起来了,有些甚至干脆就没用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市场和购买产品的能力,而学校看重的是企业的冠名给学校带来的声誉。
作为学校一方,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好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让企业有兴趣和学校合作,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公司与学校的资源。学校应该作为合作的主动方,要善于发现双方合作的切入点,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让利益与责任共担,只有双方具备合作的主观愿望,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现在,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的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完善,合作的预期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在当前时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还需要政府层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 发挥技能大赛的真正作用
现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在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从省赛到国赛层层选拔,而且有一套严格的参赛流程和标准,参赛获得的荣誉也是学校评优和高职双高建设评选的重要指标。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能获得较好的参赛成绩,都是确定几个学生参加某项竞赛,提前几个月就进行专项训练,目的是能够获奖,这样的确可以提升少数几个参赛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多数学生达不到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这也是现在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
现在的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都是国家和省市出政策,企业赞助并提供行业最新技术的设备,由行业专家、相关院校教师和相关人士制定赛事的试题,由于一些经济因素导致企业的介入会掺杂一些干扰因素,参赛院校必须要购买赞助企业的设备,从而可以获得企业的技术支持与辅导,而赞助企业和各省市的主办院校也达成了一些不成文的默契,内定了一些获奖的名次,这已经成了一些国赛的潜规则,这样会挫伤大部分参赛院校的积极性,不利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参赛成本较为昂贵,资金充裕者占据优势,而资金短缺的一般院校则望尘莫及,只能放弃参赛,这样就降低了比赛的公平性,也严重打击了部分院校的参赛积极性,制约了竞赛的推广和发展。职业技能大赛如果不能降低参赛成本,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毫无益处,尤其是某些院校只为竞赛购置了参赛设备,在正式比赛结束后,设备重复利用率不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将比赛成本减少到最小,并通过有效途径提高设备的循环再利用,降低参赛门檻,鼓励更多的院校参加竞赛,是大赛组委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技能大赛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引导高职院校紧跟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把竞赛的内容和要求做认真的分析和拆解,把竞赛需要掌握的技能完全融入专业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去体会竞赛的氛围,掌握时间进度,预估时程,从实战角度出发,准备比赛作品,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作品海报,体验现场演示和讲解的氛围。
从不同阶段的考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构成参赛队伍,最后再集中训练。这样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达到了选拔训练学生的目的。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走开放办学的路子,大力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改善办学条件,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保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8-20.
[2] 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27(2):30-32.
【通联编辑:王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24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推动和鼓励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真正功能并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存在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认真做好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过程中,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握好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市场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有特色的专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依据,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发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业率高的特色专业。
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地区,高职教育办得比较好的一些高职院校,能够抓住当地经济的特点,设置的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清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学校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域经济的特色,通过对当地经济构成分析,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通过由产、学、研共同合作形成新科技产业部落群,保证产业群可以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不能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求大求全,专业建设是个严肃认真的事情,要用心去做,不能太过于随意。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跟风的心态很严重,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师资还是以前的师资,设备还是以前的设备,没有认真做过需求分析调查,也没有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专业设置显得比较随意,甚至有些专业一年换一个名,就像江湖游医,什么挣钱就说自己能治什么病,专业和师资建设没有积累沉淀,这样怎么能发展起来,而且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和设备的浪费。
有些院校出于招生的考虑,设置了一些冠名班的专业,而且也配套建设了相关的实训基地,可是由于专业设置的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导致课程设置没有特色,甚至是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就业效果不好,导致后面的招生到不到预期的目标,只好停办这个专业。最近几年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类的专业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一窝蜂地开设,社会上热衷什么就去跟风,开设的课程没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和本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区别不大,这是由于专业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后果,最后的结果就是专业建设做成了夹生饭,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和地域经济特色相结合。
2 打造健康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应该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好事,但是实施这么多年来效果并不显著。合作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双方无法建立长期、 稳定、 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不高。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实习。但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致使企业办学和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推行了20多年,没有根本性突破。问题就在于企业要经营、要纳税,把办教育的事情交给它,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如果在合作中能够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体,将校企合作落实在实处,企业还是可以愉快地接受的,如果是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可以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接受职业实习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对台湾地区高雄市的职业教育考察中发现,他们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围绕地域经济的特色,通过对当地的经济构成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策略,整合发展精密机械与光电产业、建构经贸存储物流场区,携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能源产业,发展农业生态及观光产业。
根据政府确定的:光电、半导体、精密机械、塑胶制品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四大核心产业,将台湾中部地区定位为: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一體的高附加值产业布局, 由产、学、研共同合作在中部形成新科技产业部落群,保证产业群可以持续发展。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提升公司产品研发的竞争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让企业有兴趣和学校合作,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公司与学校的资源。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现在我们学院很多专业也有校企合作的案例,但大多是松散型合作模式,双方的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去考虑,合作局限于表面,大部分的学校主要是为了获取了合作的名声,有利于招生宣传,合作的方式也是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为主,双方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针对本院校的实际情况产生的,企业主要是从销售自己的产品考虑,在关键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的实施过程、师资能力的提升、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很多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后结果就是用申请的财政拨款又建立了几个实验室,而利用率没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设备可能用了一两年就闲置起来了,有些甚至干脆就没用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市场和购买产品的能力,而学校看重的是企业的冠名给学校带来的声誉。
作为学校一方,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好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让企业有兴趣和学校合作,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公司与学校的资源。学校应该作为合作的主动方,要善于发现双方合作的切入点,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让利益与责任共担,只有双方具备合作的主观愿望,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现在,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的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完善,合作的预期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在当前时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还需要政府层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 发挥技能大赛的真正作用
现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在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从省赛到国赛层层选拔,而且有一套严格的参赛流程和标准,参赛获得的荣誉也是学校评优和高职双高建设评选的重要指标。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能获得较好的参赛成绩,都是确定几个学生参加某项竞赛,提前几个月就进行专项训练,目的是能够获奖,这样的确可以提升少数几个参赛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多数学生达不到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这也是现在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
现在的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都是国家和省市出政策,企业赞助并提供行业最新技术的设备,由行业专家、相关院校教师和相关人士制定赛事的试题,由于一些经济因素导致企业的介入会掺杂一些干扰因素,参赛院校必须要购买赞助企业的设备,从而可以获得企业的技术支持与辅导,而赞助企业和各省市的主办院校也达成了一些不成文的默契,内定了一些获奖的名次,这已经成了一些国赛的潜规则,这样会挫伤大部分参赛院校的积极性,不利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参赛成本较为昂贵,资金充裕者占据优势,而资金短缺的一般院校则望尘莫及,只能放弃参赛,这样就降低了比赛的公平性,也严重打击了部分院校的参赛积极性,制约了竞赛的推广和发展。职业技能大赛如果不能降低参赛成本,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毫无益处,尤其是某些院校只为竞赛购置了参赛设备,在正式比赛结束后,设备重复利用率不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将比赛成本减少到最小,并通过有效途径提高设备的循环再利用,降低参赛门檻,鼓励更多的院校参加竞赛,是大赛组委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技能大赛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引导高职院校紧跟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把竞赛的内容和要求做认真的分析和拆解,把竞赛需要掌握的技能完全融入专业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去体会竞赛的氛围,掌握时间进度,预估时程,从实战角度出发,准备比赛作品,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作品海报,体验现场演示和讲解的氛围。
从不同阶段的考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构成参赛队伍,最后再集中训练。这样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达到了选拔训练学生的目的。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要走开放办学的路子,大力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改善办学条件,探索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保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8-20.
[2] 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27(2):30-32.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