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要求写出自己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农村,可以是农村的人、事或景,也可以是感受、体会。如何把这些内容恰到好处地写进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一、自行选材
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可以写那里的生活、变化、景物、特产,可以写一个熟悉的人,写田园里不同季节的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可以写与乡村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还可以写乡村里养的家禽、家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可以写看过的乡村景色、感受,也可写去农家游玩的快乐体验……
如学生暑假去了长兴农家乐,有个孩子对那里的菜情有独钟,就写了《饭桌上的故事》,通过抢菜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农家菜备受游客青睐,再介绍房前屋后的菜地,通过对农民的采访,带着读者一起走进身边的“绿色食品”。另一个孩子只见过餐桌上的南瓜、水果摊上的香瓜,却从没去过菜园、果园,就写了《瓜的家园》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因增长了知识而涌动的兴奋。还有个孩子下水库游泳,虽然有大人保护,还是感觉到了水库的危险:“不像游泳池,底下的沙泥特软,一碰就要往下陷,心里好害怕,感觉要沉下去了。”于是,就以《不一样的“游泳池”》为题谈了自己的感受。
选择亲身经历的习作素材,可以使学生的文章更具个性。
二、自主命题
本单元课文的题目各具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像课文这样给自己的文章定个题目,帮助学生找寻到记忆深处最有情趣的事情,激发起学生的灵感。学生回想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个个火花点亮了题眼:《奶奶家的菜园》《好客的二舅婆》《农忙时节》《养蚕》《猫耳朵》等。
这些富有情趣的题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可见,引导适当,学生就可以擦亮题眼,写出富有个性的、精彩的作文题目。
三、自由构思
鼓励学生有感而发,确定自己喜欢的作文形式进行自由写作,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在习作中个性飞扬。
以“亲近蚕宝宝”为例,不限定篇幅、不规定体裁,鼓励学生自由构思。学生有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编了童话;有的用诗歌的形式赞美蚕宝宝,歌颂勤劳的蚕农;有的给蚕茧拟了说明书;有的给世博的蚕丝写介绍词,向全世界讲述了湖州辑里湖丝的历史;有的由盖的丝绵被出发,写了自己由好奇到探索的过程;有的介绍了自己养蚕的经历:有为找不到合适的桑叶而苦恼的,有看到蚕宝宝蜕皮而惊慌的,也有看到蚕宝宝结茧而兴奋的……学生的构思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各具特色。
四、自我倾吐
(一)抓住特点
在选好写作素材、确定命题、有了写作思路后,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无论写什么都应该突出主题——“田园、乡村”的特点,把想写的内容写具体。如果写人,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写深透。如果写景,可以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动静结合,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如果写事,应该交待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写乡村的变化,就要注意变化前后的对比。如果写乡下自家的禽、畜,也要注意抓住其特点描写清楚……
有位学生写在农村的舅婆,从舅婆“等客人、招待客人、送客人”三方面介绍舅婆热情好客,但是重点不够突出。我们建议他抓住舅婆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这样一引导,对如何抓事物的特点来写,学生就感觉比较清晰了,并进行了修改:
从车窗往外望去,老远就能看见舅婆在门口等我们了。她伸长了脖子瞧着我们来的方向。车驶近了,舅婆使劲向我们挥手,招呼我们把车停进院子里。我们刚进门,舅婆就已经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风枵汤。聊了几句,舅婆又起身给我们泡了熏豆茶。
开饭了,饭桌上应有尽有。盘子都叠成小山了。舅婆告诉我们:“蔬菜是我刚在后院的菜园里拔的,鲢鱼和甲鱼也是开煮前,刚从鱼塘里抓的。”我最喜欢吃玉米烙了。舅婆就夹了许多给我,还说:“喜欢就多吃点。晚上舅婆再给你做!”她又转头对另一边的爸爸、妈妈说:“多吃点,这都是自己家的,新鲜!隔餐不好吃的。晚上再烧新鲜的!”
吃完饭,又是一杯茶,不过这杯茶只放了茶叶。据舅婆介绍,这叫清茶,爽口用的。刚到时喝的甜茶(风枵汤)蕴涵着主人美好的愿望,希望大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而熏豆茶是我们南浔的特产:红的萝卜、青的豆子、黄的桔子皮,色、香、味俱全,可以当一道小吃。
桌上还摆了满满两盘水果,有火龙果、山竹、泰芒……尽是新奇的、高档的。就连普通的橘子和柿子也很吸引人,因为特有光泽。那是舅婆自己种的呢!
等客人时抓住了动作体现舅婆“好客”,招待客人时抓住了语言体现舅婆“热情”。如此一改,农村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就跃然纸上。
(二)真情表达
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接触的农村人也各不相同,因此留下的印象也有好有坏。教师不应以个人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任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镜头一]外婆的菜还没做完,外公的手机就响了。还当是什么事,原来是预约打麻将的。外公赶紧拿出酒杯倒酒。一杯酒还没喝完,手机又响了。“来了!来了!”外公应着,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和我们说再见了。
我很好奇,吃完饭也去了一趟老年活动中心。“妈呀!这哪是人呆的地方,烟雾腾腾的。连人都看不清了。我赶紧捂住鼻子退出来。
“我‘红中’已经摸好了,你怎么才碰?”
“我老早把‘白板’摊下来了,是要碰的。”
“这怎么行?我这张‘红中’摸过来就和了。”
“我不管,我老早摊出来要碰的。”
不知是哪一桌,竟吵起架来了……
当外公看到这篇习作时,惭愧得不得了。可见,孩子的习作引起了外公的共鸣,这确实是真情吐露。
[镜头二]我们去外婆家时,恰巧碰上邻居叔叔36岁生日。他们家可真热闹,休息在家的邻居都去帮忙了,杀鱼宰鸡,忙得不可开交。看到我们去做客,叔叔就邀请我们一起去吃饭。有趣的是,叔叔的妈妈竟然给了我一个红包。外婆说,那是因为我第一次在叔叔家吃饭,是新客人。
吃完饭,叔叔的妈妈挨家挨户地送糕点,隔开好几亩田的人家也不落下。我很奇怪,为什么不是邻居也要送?叔叔的妈妈告诉我,那是村里的规矩,只要有喜事就大伙儿一起开心。
我不禁赞叹:农村人关系真融洽啊!
小作者借“邻居叔叔生日”这一事件刻画了农村人家和谐共处的场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村人纯朴品性的赞美。
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自主命题、自由构思激发学生有话想说,自行选材保证学生说真话,自我倾吐有利于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一篇篇习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习作中得到张扬。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313000)
一、自行选材
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可以写那里的生活、变化、景物、特产,可以写一个熟悉的人,写田园里不同季节的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可以写与乡村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还可以写乡村里养的家禽、家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可以写看过的乡村景色、感受,也可写去农家游玩的快乐体验……
如学生暑假去了长兴农家乐,有个孩子对那里的菜情有独钟,就写了《饭桌上的故事》,通过抢菜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农家菜备受游客青睐,再介绍房前屋后的菜地,通过对农民的采访,带着读者一起走进身边的“绿色食品”。另一个孩子只见过餐桌上的南瓜、水果摊上的香瓜,却从没去过菜园、果园,就写了《瓜的家园》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因增长了知识而涌动的兴奋。还有个孩子下水库游泳,虽然有大人保护,还是感觉到了水库的危险:“不像游泳池,底下的沙泥特软,一碰就要往下陷,心里好害怕,感觉要沉下去了。”于是,就以《不一样的“游泳池”》为题谈了自己的感受。
选择亲身经历的习作素材,可以使学生的文章更具个性。
二、自主命题
本单元课文的题目各具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像课文这样给自己的文章定个题目,帮助学生找寻到记忆深处最有情趣的事情,激发起学生的灵感。学生回想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个个火花点亮了题眼:《奶奶家的菜园》《好客的二舅婆》《农忙时节》《养蚕》《猫耳朵》等。
这些富有情趣的题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可见,引导适当,学生就可以擦亮题眼,写出富有个性的、精彩的作文题目。
三、自由构思
鼓励学生有感而发,确定自己喜欢的作文形式进行自由写作,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在习作中个性飞扬。
以“亲近蚕宝宝”为例,不限定篇幅、不规定体裁,鼓励学生自由构思。学生有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编了童话;有的用诗歌的形式赞美蚕宝宝,歌颂勤劳的蚕农;有的给蚕茧拟了说明书;有的给世博的蚕丝写介绍词,向全世界讲述了湖州辑里湖丝的历史;有的由盖的丝绵被出发,写了自己由好奇到探索的过程;有的介绍了自己养蚕的经历:有为找不到合适的桑叶而苦恼的,有看到蚕宝宝蜕皮而惊慌的,也有看到蚕宝宝结茧而兴奋的……学生的构思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各具特色。
四、自我倾吐
(一)抓住特点
在选好写作素材、确定命题、有了写作思路后,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无论写什么都应该突出主题——“田园、乡村”的特点,把想写的内容写具体。如果写人,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写深透。如果写景,可以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动静结合,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如果写事,应该交待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写乡村的变化,就要注意变化前后的对比。如果写乡下自家的禽、畜,也要注意抓住其特点描写清楚……
有位学生写在农村的舅婆,从舅婆“等客人、招待客人、送客人”三方面介绍舅婆热情好客,但是重点不够突出。我们建议他抓住舅婆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这样一引导,对如何抓事物的特点来写,学生就感觉比较清晰了,并进行了修改:
从车窗往外望去,老远就能看见舅婆在门口等我们了。她伸长了脖子瞧着我们来的方向。车驶近了,舅婆使劲向我们挥手,招呼我们把车停进院子里。我们刚进门,舅婆就已经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风枵汤。聊了几句,舅婆又起身给我们泡了熏豆茶。
开饭了,饭桌上应有尽有。盘子都叠成小山了。舅婆告诉我们:“蔬菜是我刚在后院的菜园里拔的,鲢鱼和甲鱼也是开煮前,刚从鱼塘里抓的。”我最喜欢吃玉米烙了。舅婆就夹了许多给我,还说:“喜欢就多吃点。晚上舅婆再给你做!”她又转头对另一边的爸爸、妈妈说:“多吃点,这都是自己家的,新鲜!隔餐不好吃的。晚上再烧新鲜的!”
吃完饭,又是一杯茶,不过这杯茶只放了茶叶。据舅婆介绍,这叫清茶,爽口用的。刚到时喝的甜茶(风枵汤)蕴涵着主人美好的愿望,希望大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而熏豆茶是我们南浔的特产:红的萝卜、青的豆子、黄的桔子皮,色、香、味俱全,可以当一道小吃。
桌上还摆了满满两盘水果,有火龙果、山竹、泰芒……尽是新奇的、高档的。就连普通的橘子和柿子也很吸引人,因为特有光泽。那是舅婆自己种的呢!
等客人时抓住了动作体现舅婆“好客”,招待客人时抓住了语言体现舅婆“热情”。如此一改,农村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就跃然纸上。
(二)真情表达
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接触的农村人也各不相同,因此留下的印象也有好有坏。教师不应以个人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任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镜头一]外婆的菜还没做完,外公的手机就响了。还当是什么事,原来是预约打麻将的。外公赶紧拿出酒杯倒酒。一杯酒还没喝完,手机又响了。“来了!来了!”外公应着,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和我们说再见了。
我很好奇,吃完饭也去了一趟老年活动中心。“妈呀!这哪是人呆的地方,烟雾腾腾的。连人都看不清了。我赶紧捂住鼻子退出来。
“我‘红中’已经摸好了,你怎么才碰?”
“我老早把‘白板’摊下来了,是要碰的。”
“这怎么行?我这张‘红中’摸过来就和了。”
“我不管,我老早摊出来要碰的。”
不知是哪一桌,竟吵起架来了……
当外公看到这篇习作时,惭愧得不得了。可见,孩子的习作引起了外公的共鸣,这确实是真情吐露。
[镜头二]我们去外婆家时,恰巧碰上邻居叔叔36岁生日。他们家可真热闹,休息在家的邻居都去帮忙了,杀鱼宰鸡,忙得不可开交。看到我们去做客,叔叔就邀请我们一起去吃饭。有趣的是,叔叔的妈妈竟然给了我一个红包。外婆说,那是因为我第一次在叔叔家吃饭,是新客人。
吃完饭,叔叔的妈妈挨家挨户地送糕点,隔开好几亩田的人家也不落下。我很奇怪,为什么不是邻居也要送?叔叔的妈妈告诉我,那是村里的规矩,只要有喜事就大伙儿一起开心。
我不禁赞叹:农村人关系真融洽啊!
小作者借“邻居叔叔生日”这一事件刻画了农村人家和谐共处的场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村人纯朴品性的赞美。
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自主命题、自由构思激发学生有话想说,自行选材保证学生说真话,自我倾吐有利于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一篇篇习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习作中得到张扬。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