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团游”“自助游”“深度游”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辩课活动,可以说精彩纷呈。两位献课教师的说课谦逊而不乏特色,学员代表的即兴发言从容而不乏智慧,五位导师的简短点评幽默而不失犀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研室X老师的那个形象的比喻:“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如果学习是一趟旅行,我们是让学生跟团游,还是深度游?”
  是啊,无论是W老师的《槐乡五月》,还是Y老师的《荷花》,课堂上似乎都是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感受了花之美、文之妙,但又似乎只是蜻蜓点水,无论是语言文字的感悟,还是读写迁移的训练,都只能算是浮光掠影。正如X老师振聋发聩的叩问:“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当然,不能说我们的教师在目标设定时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没有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教师带着学生游走在文本言语的一个个“景点”之间,而且作为“导游”的教师尽职尽责、疏而不漏,唯恐浪费了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如同生怕游客抱怨到此一游、两眼空空一样,精心策划游览方案,力求快、捷、省,美其名曰:“尽量让各位游客多走几个景点,让大家不虚此行。”然而,这样景点密集的“跟团游”,往往使游客们只能走马观花,除了留下几张象征性的景点大门纪念照外,剩下的只有赶场子的疲劳不堪和了然无趣。
  请看两位教师的两个教学片段。
  【W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由课文改写的小诗: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槐花还引来了谁呢?你们能仿照着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
  “喳喳喳”,
  小鸟 ,
  ,
  。
  “哈哈哈”,
  游客 ,
  ,
  。
  (生先是同桌相互说,然后师指名说)
  生:“喳喳喳”,小鸟飞来了,它们落在槐树上,唱着动听的歌。
  生:“喳喳喳”,小鸟飞来了,它们被槐花吸引住了,围着槐花翩翩起舞。
  生:“哈哈哈”,游客走来了,他们觉得槐花真美呀,都舍不得走了。
  生:“哈哈哈”,游客来了,他们在槐花树下说说笑笑,还拍了很多的照片留作纪念。
  ……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学生说着说着就没有了兴趣。等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说完,教师便带着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了。
  【Y老师《荷花》教学片段】
  师:是啊,再美的花也需绿叶衬,看——(课件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一生还没等师发问就举手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冒”字把白荷花写活了。
  师:哇,这个你都知道啊,了不起!那么,怎么写活的呢?
  生:“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旺盛。
  师:换成“长”字怎么样?
  生:“长”字感觉很慢,“冒”字感觉长得很快。
  生:“长”字不能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的生命力旺盛,“冒”字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生命力旺盛。
  (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发言,且回答范围很窄)
  师:是啊,一字值千金,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冒”字的妙处。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中发现了文本的言语之妙,而在课堂实施时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致,导致对这个“景點”的游览不够深度呢?有的教师在听了X老师的点评后,豁然开朗——因为教师作为导游,为学生设计的是“跟团游”,而不是“自助游”。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作为教师,我们都能领会“自助游”自然比“跟团游”玩得爽快,玩得自在。但是,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自助游”谈何容易?首先,班级授课制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学习之旅限定了只能采取“跟团游”,几十个人在一起“自助游”的结果只能是“团”不成“团”,“导”不成“导”。部分“游客”随波逐流,部分“游客”迷失了方向。其次,学生在“自助游”的过程中,的确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但因为教师缺少驾驭课堂的经验等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被“游客”牵着鼻子走,往往顾此失彼,只实现了极少数人的“深度游”,而大多数“游客”作壁上观。更重要的是,“跟团游”和“自助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然而“跟团游”和“深度游”并不矛盾,“自助”只能实现小团体的甚至是几个人的“深度游”,“跟团游”如能精心策划,巧妙实施,却能实现面向全体的“深度游”。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既“跟团游”,又“深度游”呢?其实,只要联系旅游经验,这个问题还真不难回答。首先,“跟团游”的时间是限定的,所以导游在设计方案时,要精选景点,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等于不到,一趟旅游如果有一两个经典的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足矣。其次,导游带领游客观景时,不能直奔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旅行的意义本身就在于“行走在路上”。最重要的是,要给足游客在某个景点逗留的时间,让游客在景点里来来往往走上几个回合,让他们的身心随着专注的目光,与人文、历史、自然充分交流,进行一场穿越时空、抵达心灵的对话。
  基于此,两位教师调整了他们的课堂设计。
  【W老师《槐乡五月》教学调整】
  课件出示由课文改写的小诗(同上)。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这样的小诗吗?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给足时间读)
  在走入文本后,学生的交流必然围绕“小蜜蜂的勤劳”“孩子们的快乐”“读起来很顺溜”等方面展开。学生每悟到一点,教师都可再次指导朗读,让他们在读中积累感悟。
其他文献
【实录】  板块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生:(齐答)认识了。  师:(板书:悤)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现代人一般都不认识。(众笑)这是一个古体形声字,念cōng,“悤”的本义是“窗”,古时候的窗有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悤”又表示一个人的心情就像窗子上的小格子一样的多,一样的乱,又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  师:(板书:怱)念什么?  生:cōng。  师:聪明!这两个都是“
不要全面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被很多人批评。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就是提倡要学生全面发展的。从最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好”到“五好”,将来也许还有“十好”“百好”,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全面发展当然是最好的,当然不会错。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全面发展最早是毛先生提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  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  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
【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一、 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
【摘 要】作文评改要取得实效,必须明晰评价标准,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教师要明确评价是为了激发和倡导什么,摈弃和剪除什么。不仅要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维度进行评判,还要学会发现“差文”中的闪光点,找出“好文”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评价 标准 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浅显的课文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学生习作评
许多教师教学古诗时方法生硬、单一,课堂缺少灵气与活力,缺少应有的韵味和情趣。古诗教学,应“读”占鳌头。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趣读、画读、辩读、创读等“读”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古诗的学习过程之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引入诗境  古詩蕴含丰富的意象。朱光潜先生说:“意象即契合了诗人一刹那情感的景。”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对于学生读懂诗意,寻得诗中的情致
【摘 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关键词】理性阅读 目标诉求 方法诉求 价值诉求  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