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华美德的精美亮相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首都文明办与北京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中华美德故事》(三卷本)丛书正式出版。该丛书分为“古代篇”“近代篇”及“当代篇”,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选取365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华美德故事,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历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史。365个故事皆为千字短文,并配以25条题解、51条名言警句、188幅彩色插图,能够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感知中华美德。本刊特别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套丛书进行评论。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不但文明没有中断过,而且越来越发展繁荣、兴旺发达。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多多,但是有一个显著的、世人公认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重伦理、讲道德,几千年来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而且极其动人的事迹。在这本《中华美德故事》里,作者们认真选取,并且讲述了365个故事,以科学的态度,确凿的事实、生动的图画,集中讲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作了一次精美的亮相。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成长和生活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试以爱国奉献为例,千百年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祖国是生育长养我们的母亲,没有国家强大的保护,我们就会遭受他人的任意欺凌和践踏,难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国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个人都有着生死与共的关系:国荣我荣、国辱我辱,国富我富,国贫我贫。关键时刻,华夏子孙往往置个人的利害祸福,甚至生死存亡于不顾,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唐崔颢《题王威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她的独立解放,不惜抛头颅、洒鲜血;为了她的繁荣富强,甘愿吃大苦,耐大劳。千秋史上,涌现出数不尽的志士仁人、英雄模范。
  我们中国人民有着高度的道德自觉,不但以中华美德而自豪,而且懂得中华美德的价值和作用,以高度的自觉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美德,并且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在重视道德践行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中华美德的教育和传播。几千年来,关于中华美德不仅进行着高深的理论思考,在经史子集中进行探讨,而且利用文化艺术等各种手段,形象地进行传播。不仅在各种学府讲坛上研究,而且在市井民间的茶余饭后流传。我们民族中爱国奉献的美德故事,像卉代的弦高贩牛、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飞抗敌、文天祥宁死不屈,像近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海上抗日,现代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钱学森回国搞两弹、王进喜拚命夺油田,如此等等,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始终让我们魂牵梦萦。爱国奉献的精神的流传,像一支支号角,时时刻刻激励着中国人民前进。
  可以说,中华民族迄今所取得的一切胜利中,都饱含着中国力量的作用,凝聚着中华美德的成果。如今,当我国人民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之时,中华美德作为中国力量,更是不可或缺的兴国之魂,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它。诵读美德故事实在是传播中华美德的最好方式。我们相信,这本《故事》书,以及书里所讲的故事,将会受到欢迎,它所传递的精神,将会拨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唤起更加热烈的回应,促使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传承美德铸就梦想
  陆士桢
  《中华美德故事》丛书集中了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儿童文学等各学科的力量,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严谨论证,精心选辑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传统和深厚的内涵,是一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精品。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家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努力奋斗,攻坚克难,追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道德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人民精神力量的凝聚,是社会发展进步价值的升华;而且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中国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障。《中华美德故事》丛书精选的故事,清晰、具体地诠释了体现在国家观、社会观和公民观上的道德传统,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础的一种扎实建设。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无论是在历史演变前进的视角,还是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视角,抑或是在文化价值传承的视角,儿童青少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的激烈变革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但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一定是最强烈的、最巨大的;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间的冲突,在儿童青少年身上必定是最尖锐、最突出的。所以,在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传统优秀道德的传承上,新的指导原则、新的教育方法,甚至是新的话语体系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是套挺好看的书。好看,不仅仅来源于严谨的指导原则、多学科的学术整合,而且来源于尽可能新的、带有儿童青少年特点的思想方法,如用现代的、儿童青少年熟悉的话语描述历史人物和故事;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包装传统价值等等。在今天,对于儿童青少年道德教育来说,有很多时候怎样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
  戴木才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砥砺精神的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生动展现,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升华凝练,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素材。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背景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当前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件根本性大事,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人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美德故事,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中华美德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优良道德品质,以及良好道德习惯,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崇高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中华美德故事》丛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美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振兴民族精神、抵御腐朽道德,弘扬中国精神,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与践行有所依托、真正落到实处。《中华美德故事》丛书,采用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生动活泼的插图,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了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阅读特点,既可作为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又可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青少年接受中华美德熏陶的案头手册,使中华美德薪火相传,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作者系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
  葛晨虹
  人类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在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为好生活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这是全人类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实现中国梦必须要作答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和美德有关。
  美德首先关乎公民的素质。美德是对人“应该成为什么”的最核心的回答。我们要塑造的人,不是失却精神、沉沦物欲的“单面人”,不是纯粹活在“自私的基因”中的动物人,而是有物质有精神,有“小我”也有“大我”,有梦想和追求的现代公民。
  美德也关乎国家秩序与社会和谐。孟德斯鸠谈到国家体制和建设时曾强调:“共和国需要品德。”他描述了当一个国家“品德消逝的时候”,就会弥漫物欲、野心、贪婪、权力和放肆,从而必然导致国家的毁落,公民的幸福也就不可能实现。诺奖得主道格拉斯也强调,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美德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约束的。在今天和谐中国和人民幸福指数构建中,我们很需要体现中国价值理念的品德力量。
  美德还关乎民族的品格及其命运。世界文明进程中,有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四大文明发源地,其中唯有中华文明发展延绵未绝。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不但有文化之“术”——即辉煌的文化形式和器物积累,还有深厚的文化之“道”——即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流传。古罗马帝国盛世之后的衰落,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都和其精神文化的衰落息息相关。邓小平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依靠革命精神取得了胜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要发扬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落了它的文化精魂,它就不可能持久发展。
  美德是如此的必要。而《中华美德故事》给我们展现的,就是精华版的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的种种美德事迹和代表人物。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和仁爱精神,能看到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能看到仁人志士们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梦想而执著追求的鲜活影像,也能看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当代好人和道德榜样。在这些最典型也最精华的中国故事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折射着中国社会主义当代价值观,也内涵着人类美德的印记。
  阅读着书中故事,你能感到历代的美德人物又“穿越”回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动,引我们向善而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实力和社会文明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辨善恶、不知荣辱的人和现象。在麦金泰尔批评当今两方社会物欲横流、呼唤回归人类美德时,《中华美德故事》中一个个道德形象给这个时代带来了片片亮色,同时带来的,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人格影像!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以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书中展现的美德故事和人物,怎么看都属于实现中国梦、构筑中华民族脊梁的那部分。
  人需要有一点精神,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有一种精神。我们要实现中国民族之梦和中国人之梦,就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实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品格力量。相信《中华美德故事》能够在造就公民品格、成就社会美德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伦理学基地主任中国梦与民族魂
  肖群忠
  近来,“中国梦”的理想重新唤起华夏子孙的热情和憧憬,中国梦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自近代以来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和热切心愿,经过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要使我国成为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大国、强国,而且要使我国成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文化强国,重新再现“礼义之邦”的辉煌。
  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特质是伦理道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无数彪炳千秋的中华英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奉献、勇于创新,见义勇为,救国救民,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中华美德故事。在他们身上,承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人振奋精神、万众一心,重铸国魂。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系统,故事叙事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重建当代中国道德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美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美德故事》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该套丛书选题准确精当。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选取300多则美德故事,这需要一定的眼光,它既需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又要具备今天的价值坐标。我国三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主题不同,因此,美德故事的时代内容也就有所不同,该书所选故事,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中华美德。每个故事都是按照一定的思想主题加以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按时间顺序编排,这使得全书经纬分明,主题突出,导向明确,便于阅读掌握。丛书语言简明生动。讲故事,不仅需要史实准确,而且需要语言简明生动,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总之,由于该套丛书组织得力,专家、编写阵容强大,使该书成为一本同类读物中的可靠权威读本。它不仅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而且适合全体社会成员阅读。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对全体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弘扬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起到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文献
钱南扬(1899.12.17—1987.4.18),乃曲学大师吴梅的嫡传弟子,与卢前、任中敏、王玉章、蔡莹雅称“吴门五学士”。他学名绍箕(肇基),字南扬,以字行。发表文章时曾署钱箕、钱九、南扬、南阳等。1925年北京大学国文学系毕业,历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国文教员,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助教,松江县立中学、宁波市立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武汉大学特约讲师,绍兴县立中学、浙江省
当兵几十年,结识了很多政界的朋友,得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看政坛上的风景,但这个领域里的生活,我除了写过一个中篇外,还没有用长篇小说来表现过。这是我有意储存的一处写作资源,没有轻易去触动。这篇文学土地迟迟没有耕种的原因,一是我自己没有想好种什么、怎么种;二是外部气候环境也不是很适宜。一直到近几年,我才想出了个眉目,才感到外部气候适宜播种了,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的出现。  回眸政坛的演变过程,政界、政坛
毛佩琦给《明朝那些事儿》写的700余字的序,简洁精准地提炼了这部红极一时的网络原创作品的精髓——“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简洁的一句话,却能勾起读者无限好奇。  当年明月在序言中发出“历史原来很精彩”的喊声后,以当下人的运笔方式、语言形式、创作格式,对明朝历史娓娓道来,用他独有的轻松的心态、幽默的笔触,帮助读者拉开明朝300年的历史帷幔。  【壹】  当年明月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构思,把一个长达3
2016年,是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4月8日是新竹交通大学在台湾复校58周年的纪念日。  对21世纪的人们而言,手机等3C产品成为片刻不离手的必备品;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至今已将近40年历史,从1970年间政府全力主导半导体技术引进,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岛,与1958年交通大学在台复校,成立以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半导体为主的电子研究所有密切的关系。  交通大学创立于清光绪廿二(1896
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出版的《汉代外交体制研究》一书,系北京师范大学年届八十的黎虎先生的一部力作。从16年前黎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首用“外交”一词的慎重,到今天学术界普遍接受之,黎先生为中国古代外交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著当为矗立在中国古代外交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山,后来者研究汉代外交和中国古代外交,都要先逾此高山方可。此著的一大特点,在于揭示了汉代外交体制研究所体现的儒家化特征
1935年的12月8日是星期天,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大雪”。在北平、上海等大都市,政府部门、各级学校逢周日休息,在当时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一年的“大雪”,却在“休息日”中酝酿着一场猛烈的政治风暴。9日,星期一,是各政府机关正常上班的日子,也是敌伪“冀察政务委员会”预期成立的日期。这天早晨,寒冷的北平街头,涌出数千青年学生,他们手持标语,高喊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坚决反对华北
所谓英雄,不单是行侠仗义、仰天长啸的江湖豪杰,也可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思想干城,还可以是“天子呼来不上船”“难酬蹈海亦英雄”的伟人志士,乃至无字碑上的寂寂一族。每个行业都有英雄。柔软的诗堆里也不乏,那些凝聚福慧才智的方块字便是。它们言物,言志,言情,言德,言心,言天下壮士和凡夫的悲欢、沉浮、飞扬、落寞,能大江东去般磅礴,也可晓风残月般柔情。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瞥,一惊鸿。驻足默诵,几行下来,便
古代中国是个书文化琳瑯满目的文明国度,且不说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掛书之类的劝学励志成语特别多,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如诗味长”,“读书学习不能懒,天地日月比人忙”一类的联语也非常丰富。于我而言,年逾知天命之岁,体悟最为深刻的,当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这一联了。  虽说这一古联的来历今已失考,但其哲理可谓常思常新。老话说“人无百年寿”,一个
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兼用英语和法语创作的爱尔兰作家,既受益于爱尔兰文艺传统,如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辛格(John. M. Synge)、奥凯西(Sean O’Casey)、叶芝(Jack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创作,也因长期寓居巴黎而受惠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文艺。1969年,他因一系列“荒诞派”小说和戏
2013年,随着人美社办公地址迁至北京东郊的双井桥畔,老社址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与人美社共命运几十载的院落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这个于古朴中透着淡雅与墨香之气的小院,并没有在一片瓦砾与飘尘中堙没,相反,它更以一种充满着怀旧和文艺气息的集体记忆永久地萦绕在“人美社”几个字的背后。  正因为有了人美社,北总布胡同32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狭小的院落,也不单单只是一个寻常的地名,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