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译著的介绍,在汉文文献中已谈到丝绸之路。自20年代起,在中文相关译作中采用了"古丝商之路""蚕丝贸易通路""运丝通路"等不同的称呼;至迟于20年代末,已开始使用"丝路""丝道"等译名。从30年代初起,由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在西北新疆等地探险活动的直接推动,以及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一时期"开发西北"的呼声与思潮相联系,缘此诸因,经学人的译介引进和报刊传媒的作用,"丝路"的名称和概念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为国内学界接纳和采用。最初称谓尚不统一,呈现出命名多样化的状态,之后渐而趋向集中于"丝路""丝道"的名称。一些学人陆续采用了这一外来的新概念和新名称,并成为学术表述的一种概念工具。1940年代之后,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运用,流行于学术界和一般的报刊传媒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丝路""丝道"的名称及具体介绍还直接写入了中学的史地教科书中,成为一种官方定型化的标准话语,其概念和内涵也得以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已约定俗成地称为"丝路"或"丝道",其概念业已进入大众视野,传播普及到了广大的学生和普通民众层面。不少论著并进而展望丝路的未来,论述其在经济、文化方面重要的战略意义。虽说此后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其名称和基本概念仍保留并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