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高职院校从多方面对物流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并就基地建设和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
關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02-0190-01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但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中存在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环节薄弱、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本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
1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遍要求实践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物流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对实践教学则具有更高的要求,以致于实训环节的好坏成为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现代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科学,目前大多数学校物流专业设置在经管类院系,课程设置中重在理论教学,多以枯燥、抽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主,且大有专科教学本科化的倾向,教学中致力于引进线性规划和运筹学等知识,使本来数学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倍感困惑,而且缺乏实用性。有关物流实务各环节业务流程是高职学生日后工作的重点,但因缺乏与之相配套有效的实训环节,其内容表现为枯燥浅显,老师或不屑于讲,或加以淡化。
2)是培养目标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各功能环节的一线岗位提供管理和操作人员,如仓库(堆场)作业管理、运输流程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一线物流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切实的实践环节的感观认知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变。
3)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实训基地不只是教学的基地,也是教师学习和锻炼的基地。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比较仓促,物流教师中许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甚至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非物流专业的新教师,有物流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寥寥无几,物流老师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
2当前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实训就业基地建设根本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位,学校和企业之间主体和利益的不对称等。而从微观操作层面上,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地点距离远,物流企业或部门位置远,实训课程落实不方便。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更好服务于生产和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及其项目部门通常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厂矿企业区、郊区或车站码头附近,这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从实训课人数安排上,实习人数多,实践课效果不理想。实践课程设置常按班级甚至按年级组织,如以一个班级数十人,或以同专业一个年级上百人到物流企业或某个物流部门实践,常常会给企业或部门正常运行带来不便,效果也不够理想。
3)从实训课时间安排上,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便于监督,通过教学计划的设置,对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有严格的要求,而物流企业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不确定因素。
4)从实训教学的指导上,当前校外实践教学也多以校内老师指导为主,在企业现场教学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如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又存在企业多数中高层领导职称职务不高、教学材料准备太烦、课时费太低、时间安排不协调等原因。
3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政府高度重视。首先,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视同仁,制定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切实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立高职教育专项经费,优先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设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另外,政府要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
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可建立由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集团等共同参加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实训事宜,以保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参与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3)构建多元投资结构。当前,高职院校除通过自身财力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外,主要还有四种投入模式。一是政府投入模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除要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外,还应积极投资兴建公共实训基地,对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二是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它一般适合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基地建设主要取决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从微观层面,应着重以下方面的努力:
1)实践就业基地建设中应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目前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设中往往是专业教师或教研室担当主角,学校下达教学计划编制中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低于40%的要求时并不会顾及实践教学资源的多寡,院系执行教学计划时也不会考虑到具体的执行能力,而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则必须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洽谈,去寻找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增加学校对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客观来说,利用实践和就业基地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就业减少了学校教学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就业率,学校是既得利益方。
3)在实践教学计划执行上增加灵活性。校外实践教学常常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做相应调整和变更。因此,在教学质量控制上,学校应在强调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把控制重点回归到教学效果检查。
4)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数毕业生择业常常具有一种随意性,缺乏长远的考虑,不能够联系企业发展的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疏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渴望短期内被重用,不能经受基层第一线的工作的磨砺。
5结束语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说,未来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粟增富.高职物流教学实践浅析[J].职教论坛,2009,5:26.
[2]陈金鹏.校企合作-政府不是旁观者[J].中国培训,2008,1:51.
關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02-0190-01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但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中存在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环节薄弱、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本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
1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遍要求实践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物流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对实践教学则具有更高的要求,以致于实训环节的好坏成为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现代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科学,目前大多数学校物流专业设置在经管类院系,课程设置中重在理论教学,多以枯燥、抽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主,且大有专科教学本科化的倾向,教学中致力于引进线性规划和运筹学等知识,使本来数学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倍感困惑,而且缺乏实用性。有关物流实务各环节业务流程是高职学生日后工作的重点,但因缺乏与之相配套有效的实训环节,其内容表现为枯燥浅显,老师或不屑于讲,或加以淡化。
2)是培养目标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各功能环节的一线岗位提供管理和操作人员,如仓库(堆场)作业管理、运输流程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一线物流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切实的实践环节的感观认知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变。
3)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实训基地不只是教学的基地,也是教师学习和锻炼的基地。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比较仓促,物流教师中许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甚至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非物流专业的新教师,有物流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寥寥无几,物流老师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
2当前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实训就业基地建设根本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位,学校和企业之间主体和利益的不对称等。而从微观操作层面上,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地点距离远,物流企业或部门位置远,实训课程落实不方便。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更好服务于生产和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及其项目部门通常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厂矿企业区、郊区或车站码头附近,这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从实训课人数安排上,实习人数多,实践课效果不理想。实践课程设置常按班级甚至按年级组织,如以一个班级数十人,或以同专业一个年级上百人到物流企业或某个物流部门实践,常常会给企业或部门正常运行带来不便,效果也不够理想。
3)从实训课时间安排上,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便于监督,通过教学计划的设置,对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有严格的要求,而物流企业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不确定因素。
4)从实训教学的指导上,当前校外实践教学也多以校内老师指导为主,在企业现场教学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如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又存在企业多数中高层领导职称职务不高、教学材料准备太烦、课时费太低、时间安排不协调等原因。
3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政府高度重视。首先,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视同仁,制定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切实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立高职教育专项经费,优先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设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另外,政府要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
2)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可建立由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集团等共同参加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实训事宜,以保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参与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3)构建多元投资结构。当前,高职院校除通过自身财力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外,主要还有四种投入模式。一是政府投入模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除要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外,还应积极投资兴建公共实训基地,对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二是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它一般适合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基地建设主要取决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从微观层面,应着重以下方面的努力:
1)实践就业基地建设中应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目前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设中往往是专业教师或教研室担当主角,学校下达教学计划编制中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低于40%的要求时并不会顾及实践教学资源的多寡,院系执行教学计划时也不会考虑到具体的执行能力,而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则必须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洽谈,去寻找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增加学校对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客观来说,利用实践和就业基地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就业减少了学校教学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就业率,学校是既得利益方。
3)在实践教学计划执行上增加灵活性。校外实践教学常常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做相应调整和变更。因此,在教学质量控制上,学校应在强调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把控制重点回归到教学效果检查。
4)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数毕业生择业常常具有一种随意性,缺乏长远的考虑,不能够联系企业发展的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疏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渴望短期内被重用,不能经受基层第一线的工作的磨砺。
5结束语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可以说,未来高职院校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粟增富.高职物流教学实践浅析[J].职教论坛,2009,5:26.
[2]陈金鹏.校企合作-政府不是旁观者[J].中国培训,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