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一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玉米光、热、水、肥利用率为中心,以改革传统玉米耕种方式为切入点,既实现大垄与农民现行大犁垄耕习惯有效对接,便于中耕管理,同时还能克服130cm大垄中耕上不去土的弊端。通过“扩垄、增行”,寻求“行间”加密,从而间接地实现玉米的窄行密植,依靠“密度和施肥同步增长”实现了大幅度增产。
一、示范田落实情况
在总结前三年玉米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扩大了实施示范田的面积。2009年项目田核心区落实在伦河镇东伦村、丰山乡丰华村;示范区分别落实在乐业、百祥、祥富、长发、东林等乡镇。
二、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增产效果
玉米成熟期,我们组成了测产小组,分别对核心区及示范区进行了测产,产量结果如下;
(一)、核心区玉米产量结果
玉米一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核心区落实在丰山乡丰华村和伦河镇东伦村,测产结果见下表:
从示范区测产结果看,玉米应用Ⅱ1465高产栽培技术,亩增产44.4~143.6公斤,增产率为7.6%~23.5%,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三、玉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的技术特点
1.行距设计宽窄合理 垄内宜密 垄间宜耕
玉米Ⅱ1465综合增产技术平均行距50厘米,适于加密。40cm小行距比大双覆30cm小行距利于缓解垄内苗行间争光压力,抑制倒伏,垄内受光环境的改善利于个体增产,60cm大行距与传统垄作基本对接,宜于中耕。
2.大垄栽培 增温保墒
垄体加宽后适合垄内行间深松,不仅能够增温散寒,而且可以增加垄底蓄水和垄内集水,与传统垄作相比,100cm大垄比传统垄作和小垄密植更有利于抑制水分蒸发,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
3.三垄多一行 群体增产显著
创新技术在传统垄作三垄宽度上种出了4个苗行,单位面积保苗株数增加1/3,密度和单产水平(1尺株距6万/公顷,8寸株距7.5万/公顷)都赶上了玉米生产技术先进国家大田生产的平均水平。两年试验示范,增肥30%、株距8~10寸条件下,玉米Ⅱ1465综合增产技术比同品种等株距传统垄作增产20%~25%。
4.机械化种管 便捷高效
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机具配套简便易行,播种、追肥等主要耕种环节机械化,符合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技术集约化、销售全球化的国际化玉米产业发展竞争要求。
5.不覆膜照样增产 既节本又环保。
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依靠合理密植和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增产,摆脱了寒地玉米必须覆膜方能增产的思想束缚,既节约了农膜成本,又控制了白色污染。既节本又环保。
五、增产的关键技术要点
玉米一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品种耐密,整地标准,大垄栽培,合理密植,适时精播,增密保穗,中耕深松,配方施肥,促熟提质,适时晚收。
1、选择适宜品种
选用早熟、立叶适合加密的高产玉米品种。西南部乡镇可选吉单27、龙单38,中部乡镇选哲单37、东北部选绥玉7、德美亚一号等品种。
2、精细深松整地
实行秋季深松整地作业,深松20~25厘米,并一次完成起垄、镇压等作业,垄距宽1米。如果农时比较紧、来不及秋耕的,也可春耕,但必须结合施基肥,在气温尚未回升前进行,而且翻、耙、磙压等作业环节要紧密结合。
3、合理施用肥料
基肥 以农家肥为主、公顷施8%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30公斤。
种肥 公顷施磷酸二铵280~300公斤、尿素100~120公斤、硫酸钾100~120公斤、硫酸锌30公斤,混拌均匀后深施,要与种子保持10cm以上的隔离以防烧种。
锌肥 锌元素与镁元素一起参与生长素、叶绿素的合成,缺锌导致叶片失绿,幼苗白花枯死,播种时公顷施用硫酸锌15~30公斤,苗期至拔节期发现缺锌可用0.2%浓度的硫酸锌叶喷。
追肥 玉米拔节期必须追肥以促进营养体生长,利于大穗高产。公顷追尿素150~225公斤。有条件的地区可再追一次攻穗肥,穗肥不宜过多,一般应掌握在授粉至乳熟期,公顷追施尿素75公斤左右。
4 播种
4.1 播期:5~10cm耕层地温稳定通过7~8℃开始播种。西南部地区至东北部地区为4月25日~5月10日。
4.2 播法:用2BTG—2(3)A型精密播种机精量播种。大行距60cm小行距40cm。牵引机械江西180、东风22、黑龙24等。
4.3 密度:30cm株距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
4.4 播量:粒大、发芽率低、种植密度大时应适当增加播量,反之减少。一般较普通垄作增加用种量约30%~40%
4.5 播深:为保证播后种子在土壤中的受热,减小幼芽拱土阻力,缩短出苗时间,播深2~3cm即可,墒情差时4~5cm即可。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厚薄一致,播后严格重压慎防“吊干”。
5、田间管理: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及时铲趟和防病灭虫。
6、收获:适时晚收就是充分利用玉米的后熟作用,不下“酷霜”不收割。
一、示范田落实情况
在总结前三年玉米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扩大了实施示范田的面积。2009年项目田核心区落实在伦河镇东伦村、丰山乡丰华村;示范区分别落实在乐业、百祥、祥富、长发、东林等乡镇。
二、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增产效果
玉米成熟期,我们组成了测产小组,分别对核心区及示范区进行了测产,产量结果如下;
(一)、核心区玉米产量结果
玉米一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核心区落实在丰山乡丰华村和伦河镇东伦村,测产结果见下表:

从示范区测产结果看,玉米应用Ⅱ1465高产栽培技术,亩增产44.4~143.6公斤,增产率为7.6%~23.5%,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三、玉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的技术特点
1.行距设计宽窄合理 垄内宜密 垄间宜耕
玉米Ⅱ1465综合增产技术平均行距50厘米,适于加密。40cm小行距比大双覆30cm小行距利于缓解垄内苗行间争光压力,抑制倒伏,垄内受光环境的改善利于个体增产,60cm大行距与传统垄作基本对接,宜于中耕。
2.大垄栽培 增温保墒
垄体加宽后适合垄内行间深松,不仅能够增温散寒,而且可以增加垄底蓄水和垄内集水,与传统垄作相比,100cm大垄比传统垄作和小垄密植更有利于抑制水分蒸发,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
3.三垄多一行 群体增产显著
创新技术在传统垄作三垄宽度上种出了4个苗行,单位面积保苗株数增加1/3,密度和单产水平(1尺株距6万/公顷,8寸株距7.5万/公顷)都赶上了玉米生产技术先进国家大田生产的平均水平。两年试验示范,增肥30%、株距8~10寸条件下,玉米Ⅱ1465综合增产技术比同品种等株距传统垄作增产20%~25%。
4.机械化种管 便捷高效
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机具配套简便易行,播种、追肥等主要耕种环节机械化,符合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技术集约化、销售全球化的国际化玉米产业发展竞争要求。
5.不覆膜照样增产 既节本又环保。
玉米一米大垄综合增产技术依靠合理密植和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增产,摆脱了寒地玉米必须覆膜方能增产的思想束缚,既节约了农膜成本,又控制了白色污染。既节本又环保。
五、增产的关键技术要点
玉米一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品种耐密,整地标准,大垄栽培,合理密植,适时精播,增密保穗,中耕深松,配方施肥,促熟提质,适时晚收。
1、选择适宜品种
选用早熟、立叶适合加密的高产玉米品种。西南部乡镇可选吉单27、龙单38,中部乡镇选哲单37、东北部选绥玉7、德美亚一号等品种。
2、精细深松整地
实行秋季深松整地作业,深松20~25厘米,并一次完成起垄、镇压等作业,垄距宽1米。如果农时比较紧、来不及秋耕的,也可春耕,但必须结合施基肥,在气温尚未回升前进行,而且翻、耙、磙压等作业环节要紧密结合。
3、合理施用肥料
基肥 以农家肥为主、公顷施8%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30公斤。
种肥 公顷施磷酸二铵280~300公斤、尿素100~120公斤、硫酸钾100~120公斤、硫酸锌30公斤,混拌均匀后深施,要与种子保持10cm以上的隔离以防烧种。
锌肥 锌元素与镁元素一起参与生长素、叶绿素的合成,缺锌导致叶片失绿,幼苗白花枯死,播种时公顷施用硫酸锌15~30公斤,苗期至拔节期发现缺锌可用0.2%浓度的硫酸锌叶喷。
追肥 玉米拔节期必须追肥以促进营养体生长,利于大穗高产。公顷追尿素150~225公斤。有条件的地区可再追一次攻穗肥,穗肥不宜过多,一般应掌握在授粉至乳熟期,公顷追施尿素75公斤左右。
4 播种
4.1 播期:5~10cm耕层地温稳定通过7~8℃开始播种。西南部地区至东北部地区为4月25日~5月10日。
4.2 播法:用2BTG—2(3)A型精密播种机精量播种。大行距60cm小行距40cm。牵引机械江西180、东风22、黑龙24等。
4.3 密度:30cm株距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
4.4 播量:粒大、发芽率低、种植密度大时应适当增加播量,反之减少。一般较普通垄作增加用种量约30%~40%
4.5 播深:为保证播后种子在土壤中的受热,减小幼芽拱土阻力,缩短出苗时间,播深2~3cm即可,墒情差时4~5cm即可。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厚薄一致,播后严格重压慎防“吊干”。
5、田间管理: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及时铲趟和防病灭虫。
6、收获:适时晚收就是充分利用玉米的后熟作用,不下“酷霜”不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