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仍然是最大的障碍。本文首先对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概念给出定义并且列举以往学者的观点,再从几方面系统地详细地论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对源语言的曲解。本文对比中西分析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旨在增强翻译中文化的敏感性,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翻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166-4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45
  
  1. 引言
  
  1.1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和语言代码转换的一种形式,它是形式转换的一个过程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换。而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里最忠实的表现和陈述。翻译包含着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它是一个转换过程。理论上来说,一个好的翻译应该使读者得到的信息和本国人读原著得到的信息一样.
  Jakobson认为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而且是进行信息替代的一个过程。译者的任务是把收到的信息转换成符号,再传达出去。
  Nida(2001: 121)作为一名圣经翻译者,认为如何确定一个好的翻译是要看接受者对已翻译好的信息的反应,并且这个信息必须要与本土人在本土的环境下接受这个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方式相比较。
  1.2 文化与语言
  文化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态度、阶级、宗教以及对时间—空间观念的综合(Bassnett & Lefevere, 2001: 81)。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它拥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完全一样意义的两个对等的词几乎是不可能的。
  语言不仅是思想或者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并且局限着人们的思想。当信息被从一种文化中转换到另外一种文化中,它可能在被翻译过程中被后一种文化所影响。思维方式以及习俗的差异变成影响翻译法则、方法以及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个人的交流形式,并且会干预其他人的反应。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通过语言表达了文化的某些部分。没有语言,文化也不能存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影响着语言,离开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Garcés, 2002)。
  1.3 文化与翻译
  翻译意味着一种文化被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Hatim, 2001: 56)。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完全等同的局限性几乎都是由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而且怎样表达文化意义通常是翻译中的难事。
  不同的语言肯定采用不同表达意义的工具来表现它们的文化,来反映它们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传统。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1)外在文化,比如:行为、手势、习俗、艺术、文学、语言等等;(2)内在文化,比如:信仰、价值观、制度。文化当中的这些因素产生了翻译过程中的不同的特殊的意义,有些时候跨文化交流的误解便由此产生了(Hariyanto, 2006)。
  就拿英语和汉语来举例:在英国,天气变化很快,所以英国的人们对于天气有特殊的感情,“很好的天气啊,是吧?”可以是最方便和保险的问候方式。而在中国,每天的吃饭问题是人们主要关心的话题。
  有一些汉语有非常具体的所指,而这些都是来源于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大米”是中国的主食。当它正在成长的时候,它是种被称作“稻子”或者“水稻”的植物;当它被收割上来的时候,被叫做“谷子”或者“稻谷”;当谷壳被去除之后,它才可以被煮来吃被称作“大米”;当被煮成食物之后,它被称作“米饭”,如果用来作来年的种子,那么它可以叫做“稻种”。上述种种名称在英语中只能翻译成一个词:“rice”。
  
  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1 文化背景的介入
  文化背景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哲学、民族道德中都能找到文化背景的影子,它能给社会的每位成员输入对于好坏的标准,它使人们明白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批评什么。尽管如此,很多民族和国家对于这些标准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跨国际、跨文化交流之中会出现很多的误解和误用。以下便是一些基于文化干涉的方面(Katan, 2001: 87):
  2.1.1 习语的翻译
  习语被认为是最具文化特色的语言。对于习语的翻译不仅需要尽可能地表达源语的意思,而且要尽量保持其民族特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些是语法结构和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习语。在这种情况下,目标语言中的习语是可以被借用的。比如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花独放不是春。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而有些习语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重建它们所包含的真正含义。比如:
  圣约书中的“the children of the bride chamber”意思是“the guests at the wedding ceremony”或者“the friends of the bridegroom”,而不是“the children of the house of the man who marries the woman”,所以这个短语应该被翻译成“婚礼上的宾客”或“新郎的朋友”,而不是“新郎房间里的孩子”。
  当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时,文化载体已经改变了,源语言中所在的文化背景也不复存在。再举一个例子:“dark horse”指的是意外之中的胜者,或者是让人惊喜的轰动,但是“white horse”却和马一点关系也没有,它指的是海上的白浪。“horse of another color”的含义不是它的表层含义,它的中文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grey mare”是“灰色的母马”的意思,暗指控制自己丈夫的女人;“The grey mare is the better horse”意思则是“牝鸡司晨,妻子当家”。
  2.1.2 汉语中四字成语的翻译
  97%的中文习语是以四字成语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四字成语发音比较优美,形式对称,而且意义简练全面。在中文写作和翻译中,四字成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有些时候四字成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比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
  smell of the baby 乳臭未干
  not to have a bean 囊空如洗
  有些时候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短语,所以译者应该选择正确的表达,比如:
  Misery loves company. 同病相怜
  The truth comes out. 真相大白
  The storm clouds gathered darkly. 乌云密布
  由于宗教信仰、习俗的不同,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于包含文化底蕴的四字成语的翻译更应该注意到它们所指的差异:
  as strong as a horse 健壮如牛
  as clear as daylight 洞若观火
  as clear as the sun at midday 昭然若揭
  bleed like a pig 血流如注
  as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一般来说,从英语到中文的翻译如果包含合适恰当的四字成语,那么这种译文往往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He was struck by her powerful profile, 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 and 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
  他一下子为她的出众长相所倾倒:她一头乌发披肩,飘逸潇洒,一双黑眸炯炯有神。
  2.1.3 关于颜色词语的翻译
  在各种文化里,颜色的词语被广泛运用,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在中文中,经常运用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在英语中基础的颜色词语为“black、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以及“grey”。“red”通常都一致使人联想到喜庆、生气、火、血以及犯罪:
  red-letter 喜庆的
  red with anger 气得满脸通红
  red ruin 战祸
  red alert 紧急通报
  red-handed 血淋淋的
  get into the red 负债
  对于中国人来说,蓝色带有美好的联想,代表纯净和安静。而对于英国人来说,蓝色表达的是失败、低落、害怕以及悲伤:
  She looks blue today. 她今天看起来很低落。
  in the blues 情绪不佳
  blue Monday 周末休息后低沉的周一
  绿色在英语中不是代表生命和青春,却是表示无知和经验的缺乏。比如:
  green hands 新手
  green eyed 红眼,嫉妒
  green power 金钱的力量(柯平,1990:96)
  2.2 风俗习惯的介入
  不同国家民族形成不同的习俗,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验等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一个现象,不同行业的人、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Wilss, 2001: 37)。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就会随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有所区别。
  在中国,人们对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有很细的分类。比如在称呼里有“叔叔”、“姨夫”、“姑父”、“舅舅”、“大伯”,而这些复杂的分得很细的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相对应的词:“uncle”。
  中国人总是习惯用“吃了吗”来作为一种有礼貌的问候语,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但是如果把这种中文的问候语翻译成英文的“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Have you eaten?”,英国人会认为你想邀请他去吃顿饭。如果友人家有亲人去世的话,中国人可能会说“节哀顺变”,而在英国,人们只会说“I am sorry”。看起来英国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加无情,但是事实上一句短短的“I am sorry”在他们来说已经表达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2.3 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是观念和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表达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一个文化的焦点在于它的思想观念。中国人坚持“万物合一”,而西方人认为物质是和人分离开来的,都是单独的个体。换句话来说,汉语更注重意而英语更注重形。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比如:“2004年5月30日,玛丽于中国上海。”一定要被翻译成为“Mary, Shanghai, China, 30 May 2004”,因为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再例如:“Linda, Class 4, No.2 Middle School, Beijing, China”应被翻译为中文:“中国北京第二中学4班琳达”。
  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两种文化必然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得出不同含义和表达。比如:“to wear one’s Sunday’s best”意为“穿上最好的衣服”;“a fool’s paradise ”意为“黄粱美梦”;“chair days”意为“晚年”;“sea dragon”意为“海马(非海龙)”;“contact lenses”意为“隐形眼镜”;“footbridge”意为“天桥”等等。
  当然也会有一些文化概念是可以互相覆盖的,因为人类终归是会有相同的兴趣和经历的。比如说:“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as cunning as fox(如狐狸般狡猾)”、“strike sb. when he is unprepared(攻其不备)”(罗选民,2002: 49)。
  
  3. 结论
  
  Gregory Rabassa曾说过,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和原著一样的意味,它只能接近它,而翻译质量的高低只能由它和原文的接近度来评断。也就是说,译者必须克服文化之间的差异,开动脑筋去寻找最接近原文的译文来填补因翻译造成的语义缺失。
  理想的译者不仅要懂得双语和双文化的,而且必须对母语精通,对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相当深的认识。在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一般不是因为言语的错误,而是源于对文化背景错误的假设。这也就意味着对译者的训练不仅应该包括对语言的训练,更应该包括对双方文化的深入了解的训练。
  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翻译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想把源语言正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系统并且详尽地对比研究两种文化,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特色,达到翻译的相对等同性。
  当尝试做到翻译准确时,必须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目前,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总是会被上下文和习俗习惯所影响,所以当前基本任务就是引进介绍外国文化,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翻译更加精确和明白。
  
  参考文献
  Bassnett S. &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1.
  Garcés, V. Translation and Stereotypes as Cultural Facts[OL]. http://wotan.liu.edu/dois/data/Articles/juloibfdny:2002:v:48:i:4:p:289-304.html, 2002.
  Hatim, B.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ctive Text Linguistic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6.
  Hariyanto, S. The Implication of Culture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OL]. http://www.translationdirectory.com/jobs.htm, 2006.
  Katan. D. 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7.
  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21.
  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7.
  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96.
  罗选民. 中华翻译文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古汉诗英译,提出在翻译古汉诗的时候,要进行语用对比,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达到这两种语用等效,具体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译者理解原文和用译语传达原文的语用原则就是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语用对比;语用语言等效;社交语用等效;最佳关联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英语文体学教学在我国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本文从我国英语文体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在文体学教学中应适当加强文体学流派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文体分析方法,并能客观评价这些分析方法,形成批评性思维。论文还对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文体学;教学;流派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2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作品的代表。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男女在经济、政治、受教育和性爱上的不平等以及女子处于附属地位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社会状况;劳伦斯;早期作品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2-0146-3    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一生中创作了《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不朽的作品
摘 要:语篇不仅是意义的载体,同时也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语篇的连贯包括意义的连贯和信息的连贯。意义连贯原则要求语篇不能包含太多的新信息,而信息量制约原则要求语篇包含更多的新信息。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议论文中新旧信息的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原因解读,并进一步分析了逻辑联系语的连贯功能。  关键词:语篇连贯;信息分布;逻辑联系语;连贯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克拉申的语言学习监测模式的基础上,比亚利斯托克提出了策略模式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定位于四个基本的、带有通用意味的培养阶段。策略模式(SM)完全可以胜任英语词汇教
文学翻译者不是仆人也不是自由创造者,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致真正的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反而会显出真正的忠诚。本文将通过张谷若和董秋斯《David Copperfi
先行语的可及性是研究语篇衔接、照应的基础。但可及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距离、竞争、凸显和一致是影响可及性的四个主要因素。多数学者认为距离是影响可及
笔者根据Daniel Gile的口译理解公式:C=KL+ELK+A以及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模式CI=L+N+M+C和SI=L+M+P+C,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将口译教学分为准备训练、中期训练和补偿训练三
本文运用会话内隐意义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对词汇的内隐意义、会话意义隐含的交际意图和程式化表达方式内隐意义理解的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翻译是译者用语言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实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是一个"示意—推理"的信息交际过程。针对关联缺失现象,可以通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