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 诗情画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潜移默化是实现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在鉴赏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综合利用音乐、绘画、朗读比较等策略,整体感知诗歌文本,深入领会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在张开想象的同时,必须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客观性的鉴赏原则。
  【关键词】 潜移默化 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9-02
  一、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诗是感情的激发,是感情激动到了最高点。“诗要求一个有特别天才的人,或有点疯狂的人;前者自易于具备那必要的心情,后者真能因情感而忘形。”(亚里士多德《诗学》十七)诗人的感情使他忘形,他便走入另一世界。诗是以感情为起点,从而找到一种文字,一种象征,来表现他的感情。只有诗才配称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诗是多注意于怎样传达表现一个感情或一思想,它是感情找到了思想,而思想找到了文字。只要它真是由感情为起点,而能用精美的文字表现出,便能成功。诗歌这几个主要的特点和审美特征都是与它的艺术载体---语言的特殊性而产生的。
  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作雕塑描写的艺术”。诗歌的介质是语言而不是意象本身。因此意象表达的情感,是无法从文本本身获得的,只有经过解读与整合才能实现。这就为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自由创造的广阔空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丰富作品形象,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者的经验越丰富,潜移默化力越强,就越能获得更为准确更为丰富的美感享受。
  二、潜移默化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
  1.朗读潜移默化
  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诗情画意的一条道路。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使人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捉作品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词语、贯通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因此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在现当代语文教学论的语境下,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之中有重要的作用。朗读可以体现个人对文本内涵的自我阐释,可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可以调节阅读课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使读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完成审美的再创作。朗读还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具有对语言的仿拟作用等。既然如此,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要做到:(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2.音乐潜移默化
  “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志”而“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的间接性和音乐的非确定性都表明了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诗乐相结合,可让欣赏者在听的同时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球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它与人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近年来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保护环境、修复破损的环境迫在眉睫。初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保护、改善环境的主力军,而且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的成长十分重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就主要针对新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培养的具体措施,从而呼吁大家
【摘要】目的:探讨微课在眼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选取在我校进行眼科护理学习的60名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微课教学,比较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生经微课教学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和实践为基础的新兴学科,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爱听、不爱学,老师上课也觉着累,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太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摘要】因材施教理念是按照学生实际水平组织教学过程,若以教学“知识结构图”表示教学内容和过程,那么教学“知识结构图”应适应所有的学生。教学“知识结构图”不适应某个学生必然产生学习困难,对学习困难进行分析和解决,并以此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图”,就增加了教学“知识结构图”的对此学生的适应性。以此方法循环往复,因材施教的目标就更加接近。  【关键词】因材施教 班级教学 知识结构图 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
【摘要】在职业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学校师资力量水平低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适用于不同行业发展,并且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在基本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重视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有效教学方法 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