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文字深处的魅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原是新批评理论下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后来借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对作品的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进行透彻的解读。“文本细读”首先要“细”,阅读时,应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文章探索,从而获得文本体验;其次是“品”,即在体验、感悟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作品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字面去品味字后的“故事”;最后是“悟”,即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用意。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进行文本细读。
  一、品味关键词句,找准切入点
  阅读文学作品时,总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字、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这切入点犹如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技术高超的画家在纸上最关键的一笔。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要让学生理解《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他得到葫芦了吗?
  2.“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3.好好的葫芦怎么会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问题1: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他得到葫芦了吗?
  分析: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探究,一心想要葫芦的人并没有得到一只葫芦,从而引发悬念。分析主人公种葫芦却得不到葫芦的原因,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问题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是说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上的蚜虫。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原话,认真品读关键词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朗读,以此作为切入点,为下面教学内容作铺垫。
  问题3:好好的葫芦怎么会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葫芦怎么会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他在做什么呢?通过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文本进入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二、抓住细节描写,挖掘文本深意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值得发掘的点。[1]文本细读应从细节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要细细体会作者用意,在此基础上,再挑出具体描写细节的字句,挖掘文本深意,唯有此,才能确切理解文本主旨。
  案例片断1:
  师:“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里的“谢”可以理解为“谢谢”的意思吗?
  生:不可以,是说花凋谢了。
  师:理解正确。“挂”字可以理解成种葫芦的人把几个小葫芦挂在葫芦藤上吗?
  生:不可以,是说葫芦长出来了。
  分析:二年级学生识字的核心是建立字词的概念,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结合文本阅读识字,不仅能牢固地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也能在语言环境中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片断2:
  师:“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这句话是邻居劝种葫芦的人做什么?
  生:治蚜虫。
  师:邻居为什么劝他治蚜虫呢?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上的蚜虫一心只想着葫芦,这是邻居劝告的原因。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重点强调了哪个字?
  生:“盯”字。
  生:不对,是“光”字。
  生:“光”字说明他十分喜欢葫蘆。
  分析:结合具体的细节语句理解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
  那个人想要得到葫芦,就要先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不然是得不到葫芦的,从而也体会到句中的“光”可以理解为“仅仅、单单、只是”的意思。
  案例片断3:
  讲授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划出表示形状的“细长”;表示颜色的“绿、雪白”;表示数量的“满、几朵”等,认真体会这些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里蕴含着长与短形状的对照,绿与白颜色的对照,多与少数量的对照。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文本插图,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和雪白的小花是什么样儿。学生通过观察色彩鲜艳的插图,再自由描述,能加深对葫芦藤、叶子和小花的深刻认识,也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把握整体结构,细读文本内容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完整的结构,教师要善于把握串连内容的结构线索,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是葫芦》线索是“变”。刚开始葫芦藤上的叶子、葫芦长得怎么样?过了几天,葫芦藤上的叶子、葫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案例片断4:
  师:结合所学内容,我们得知,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可是小葫芦怎么会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种葫芦的人在做什么呢?他不是很喜欢葫芦的吗?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并找出答案。
  生: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不关心蚜虫。
  生:邻居让他治蚜虫,他不听邻居劝告。
  师:请找出种葫芦的人不治蚜虫的句子。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上了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怕什么?
  生:‘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种葫芦的人认为几个虫子不治没关系。邻居劝他,他也不治,所以小葫芦才会掉的。
  生:因为叶子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不治蚜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分析:通过文本整体结构的变化对比,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能发现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治蚜虫,也能明白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你没有治蚜虫啊!
  生:听邻居的话治治蚜虫,小葫芦就不会落了。
  生:叶子与葫芦是连在一起的。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不会生长。
  师:假如“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种葫芦的人会怎么做呢?小葫芦还会一个一个落下来吗?”请同学们续写一个新的故事。
  分析:让学生续写故事,能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什么地方,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也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探究文本背景,培养良好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文本细读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需要把握文本背景。背景是语言产生意义的原因和前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告诉我们植物生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关注结果,不在意细节。[2]在探究文本背景的基础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既能理解文本内容又能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探究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因而,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深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意蕴。课文中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可是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地落呢?带着质疑的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重点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朗读体会,这样既能把握文本意蕴又能提高良好的语感。
  案例片断5:
  师:细长的葫芦藤上面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同学们觉得老师画的叶子多吗?为什么?(教师出示图片)
  生:不多。因为葫芦藤上有很多的叶子,老师画的太少了。
  师:课文内容是怎么表达的呢?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生:藤上长满了绿叶,老师画的不够满。
  师:哪位同学可以把这个句子朗读的生动一些?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声音不够响亮)
  师:声音再大一些,感情再丰富一些。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动情地朗读)
  师:不错,叶子越读越多了,请大家一起再读一读。(教师边引导学生朗读边画叶子)
  生齐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声音嘹亮,感情充沛)
  师:读得真好!这样又多又密的叶子才是“长满”,大家瞧一瞧,花谢以后,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它们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有葫芦藤、叶子、小花长得好了,小葫芦才能长得好,现在大家夸一夸这棵漂亮的小葫芦。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哪个词表达了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生:每天,看几次。
  分析:在品词赏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得了句子的含义,一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让学生体会到葫芦藤、叶、花的美,反复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案例片断6:
  师:有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种葫芦的人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课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呢?
  生:“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長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种葫芦的人盼望着小葫芦能长得更快些,更大些。哪位同学能把这种期盼读出来?
  生:“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深情地朗读)
  师:读得太好了。可是邻居怎么对种葫芦的人说的呢?
  生: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惊奇。
  生: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奇怪地)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肯定地)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不屑地)
  生: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句话,并品味句中的深意。
  生:齐读。
  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了解到要想葫芦长得好,得先给叶子治蚜虫的道理。“什么”一词应读出不服邻居的语气,语速稍快;“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是个反问句,应用高升调读,并且“治”字读重音;“我要的是葫芦”表示自信、肯定的感情,应用降抑调读,并且“葫芦”一词读重音,二字之间有微小的停顿,简短而有力。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获得更为深刻的语言感受。
  总之,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对文本进行了细致阅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诚然,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很多,如朗读、默读、速读、略读等,教师只要抓住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语言,就一定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对话,从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7页.
  [2]https://baike.baidu.com/item/我要的是葫芦/6708726?fr=aladdin)
其他文献
命题作文,包括“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即只给作文题目和要求,不给材料;“材料作文”,即既给材料,又给作文要求,有时还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通用模式通常为“基础过关——整体感知——重点段落阅读——阅读迁移”,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问题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上常常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不仅用课文这一“例子”,还找了很多课外佳作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可从实际反映的情况看,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是难以见长。现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方面,阅读教学要在策略上调整,多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如接受美学、本体论阐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和文本学等将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拓了文本解读的新空间,究其本质,主要还是注重将读者的“体验”充分用于文本解读。(诚然,只要解读文本,就会用到阅读者的体验,只不过有时是隐性利用的,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目前,高中生的体验有多源性,日常生活、大众媒体、阅读体验等,但仍然相对有限,因此解读超越其感性生活体验的文本还会碰
王泽龙,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一、回归传统不是语文教
一、引言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是學生在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通常,教师根据教材,拟定教学计划和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
从创新能力培养上看。创新能力是人的行为表现,而创新的动力,则是人的内心觉醒系统。觉醒是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其生长的立足点就是人文精神沃土。因此,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离不开人文精神启蒙。实质上,二者相互辅成。   从中学语文教学责任上看。中学阶段教育,说到底就是围绕“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人文基础——而施加全面的奠基与影响。各个学科都有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的功能,而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是诗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多以儿童简短质朴的口吻来叙说童年生活,充满了童心童趣,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作者借用这种叙事方式,形成文章独特的审美风格,同时也透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还原出一个生活化、真实化、具有人间情味的鲁迅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儿童视角是探究鲁迅作品的有效抓手,教学者可通过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鲁迅之间的情感距离。  一、在诵读中挖掘感觉世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思接千载,源于生活,本来就很美,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有人把语文称之为“七彩语文”,快乐的课堂是一载体,它带动着学生乐学语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高尔基《海燕》就应在“命运交响曲”的动感下才能有所悟,郭沫若把“石榴花和果实”比作金罍、安普剌,就应看看图片才能知其形象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精炼灵活的篇幅、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备受青睐。不同于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和、梁实秋散文的有滋有味、朱自清散文的细腻华美,史铁生的散文略带淡淡的苦涩,像是品一杯无糖咖啡,从舌尖到肠胃直至弥漫全身,愈品愈加香醇,滞于唇齿,耐人寻味。   自台湾学者赵镜中老师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理念之后,研究者络绎不绝,理论文章层出不穷。故而,在学习、
关汉卿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中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伟大代表。其作《窦娥冤》被一些业界学者认为是中国唯一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抒写灵魂在極大痛苦中发出的悲鸣,他所抓住的就是“人性”,并将普遍、永恒的“人性”,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同样是作者冷静观照社会,透彻把握人性的思考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赏析中,对窦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