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个“为什么”“三进”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六个为什么”的回答,成了当代中国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2010年修订版),围绕这些重大是非问题,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角度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概论》课是帮助青年学生回答“六个为什么”的重要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概论》课教师要有回答“六个为什么”问题深层次的理论诠释能力;《概论》课教学要善于围绕对“六个为什么”的回答,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关键词:六个“为什么” 进教材 进课堂 进学生头脑
  
  当前,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问题,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概论》(2010年版)为例,探讨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概论》课是帮助青年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的重要渠道
  2010年版《概论》课教材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围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六个“为什么”问题,给予的充实和扩展。
  首先,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直接相关性。“六个为什么”之第一,即“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之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具有一致性;“六个为什么”之第二、三、四、五、六,分别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致对应。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六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交融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呈现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务必要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等理论问题。
  其次,2010年版《概论》在诸多章节(比如第七、八、九、十章)直接或间接地凸显了六个“为什么”的内容。并在相应的节(目)加强了关于指导思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发展方向等内容的凸显。比如在“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问题上,教材187页第一自然段,就增加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主张搞私有化的理论依据,就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观点,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实。”
  帮助大学生澄清六个“为什么”,是《概论》课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所决定了的,也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列宁曾指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六个“为什么”问题在思想上的毫不含糊,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应有的思想政治立场所决定了的阶级性和党性要求。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六个“为什么”的思想内容,写进或融入《概论》课,不仅具有知识体系的传播性,而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和思想,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受到干扰,对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问题产生动摇和犹疑。国际思潮领域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新儒学以及其他所谓“普世价值”等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言论的叫嚣,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大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发展方向等问题的理解和认同。比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和美中央情报局对华《十条诫令》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和政治信条,企图以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言论,已经“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西方思潮的渗透和侵蚀已经关系到我们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因此,《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理应加强对“六个为什么”的回答,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辩识“普世价值”论等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总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和价值生态,为《概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作为重要渠道的机遇。
  二、《概论》课教师要有回答“六个为什么”问题的理论诠释能力
  任何思想体系的加强,都是源自它所处时代的需要。《概论》课教师要立足当今社会现实和教材内容,力求“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也即,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诠释能力。比如,针对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拉美现象和苏东剧变而引发的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终结论”等舆论和叫嚣,教师如何在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着力帮助大学生回答“六个为什么”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问题?针对市场经济给一些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的“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教师如何在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教学中,着力引导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方面的正确“航向”?《概论》新版教材都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主线,教师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中国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积淀,具有把“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理论诠释能力和阐释能力。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2006年,周济部长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这要求《概论》课教师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创新的教学的新要求。2010年版新教材编写组也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方案上来,统一到新教材基本精神上来。其实质就是要求任课教师,带着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强烈问题意识去研读教材、研究教材,只有教师对所教内容“吃透”、“嚼烂”了,才能以自己的“真学、真懂、真信、真行”教育说服学生,让学生领会、理解、掌握和运用,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疑释惑。
  三、《概论》课教学要致力于围绕“六个为什么”的教学体系转化
  《概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理论性和概括性极强的政治理论课程。因此,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则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距离感。为了增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必须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要善于构建六个“为什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体系。
  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是否丰富和生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能够淋漓尽致,直接关系到六个“为什么”能否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解决。课堂教学,以教材为媒介,以问题为纽带,如何构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和空间,避免把课堂搞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和学生行为脱节的格局?这有待于师生共同参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贴切的启发式、讲授式、讨论式、演讲式、案例研讨式等模式和方法。要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即真正把教材体系中传递的思想理念“深入课堂、浸入学生心灵”,要处理好三个环节:首先,充分的课前准备。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透彻地研读教材。针对教材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问题,寻找鲜活的切入点。针对当前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热点问题,比如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问题。各门具体课程教学各有侧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设置疑问,根据问题内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演讲?师生问答?答辩?研讨?案例分析等不同形式。本着以创新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每进行新内容的教学前,先给学生将要讨论或演讲的主题,让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收集后,为课堂上积极发言或研讨、或演讲做好充分的信心储备。其次,课中,师生积极参与思想陈述和交流。总体上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堂上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交融与交锋。最后,结束课前,教师要善于归纳、概括、总结和梳理,并及时对个别学生不够正确的言论进行分析、判断和抉择,达到对六个“为什么”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的升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是提高课堂效果不可忽视的环节。
  第二,课外实践教学要善于构建回答六个“为什么”的生活化教学体系。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课外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反省、反思等“内化”、“强化”课堂理论的成长空间。要提高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外生活实践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无时无刻不留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的问题,都可拟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观察、思考和实践的“学习任务和使命。比如,给学生布置课外参观体验(家乡或所居住地周边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或各阶层群体生活现状及其原因的观察了解和分析)、咨询训练等作业,让学生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及电台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媒体道德教育平台等操作性、参与性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方式,这有助于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2010年版《概论》课的教学,无论从教材改革角度讲,还是从教师素质要求来说;无论从课堂理论教学,还是从课外实践教学的探索来看,其目的都在于把教材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增强在《概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加强对六个“为什么”问题的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澄清一些重大现实和理论疑惑。在这个问题上,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但是,如果广大《概论》课教师,能围绕以上三方面多下功夫,那么,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君如,高新民,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4]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六个为什么”——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解答(一)、(二)、(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谢晓娟,郭京龙.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7]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
  [8]于信汇.回答“六个为什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9]王桂兰.六个“为什么”对执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0]李太平.全球问题和德育内容的更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11]赵艳.全球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难题[J].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型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大多数教学型乃至研教型高校在软硬件上还达不到全面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要求,本文提出要在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教学中以点带面,逐步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并以教学实例展示了它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教学方法 以点带面    一、研究型教学简介    19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学家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
澳大利亚的文学大树: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既素裹着浓郁的澳洲本土风情,又与西方的文化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骨断筋连的内在联系,以至他的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怀特对独特怪异的人物形象情有独钟,荒诞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个性背后体现的是对当时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意识构建。其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每个独异的性格特点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着不同的社会诉求,深刻地反映了整个民族意识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怀特其实是一个解构主义者,
【摘要】“非课堂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而且极大的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近年来,音乐专业“非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关注和青睐;笔者认为,要想在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前提下更好地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积极开展“非课堂教学”活动并建立“非课堂教学”长效机制,将“非课堂教学”纳入学校管理的考评体系,使“非课堂
[摘要] 文章为《成长感悟人生》的读后感,作为对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的献礼,本文主要阐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课堂,应该让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悟,进而获得成长。责任心和守规则是社会发展、个人进步必须具备的品质,可这些品质在我们的大学生身上慢慢的流失,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成长是一个感悟的过程。  [关键词] 爱 理解 感悟 成长    以前到图书馆,我
一、概况  温泉是一种地热资源,它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化合物。温泉旅游是近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消费,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丹东地处我国边境,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西北岸,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境内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其中的地热温泉水资源是辽东地区隆起储热区的一部分,含多种微量元素,
实践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需要锻炼的最重要的能力,因而与大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校园文化便成了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平台。本文从实践能力入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试图探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多条途径,从而可以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得到切实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心理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
[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律文化概念的反思指出应多关注实践意义上的法律文化,将法律文化作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对乡土社会一个纠纷解决实例的剖析证实了在国家法之外,还存在其他东西左右着纠纷的解决,即文化风俗习惯等民间法的东西。  [摘要]法律文化 国家法 民间法    一、实践意义上的法律文化——对法律文化概念的反思    我国学者在关于法律文化概念多向度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
[摘要]大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对于知识的传递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学的过程,不但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和创新。因此,文章以公共关系课为例,提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科学地准备课程内容;第二,科学地选择上课方式;第三,科学地总结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教学方法 科学性 公共关系课教学    一、科学地准备课程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应该给学生传递有用的知识。
[摘要]基于“学科基础—学科实验—论文课题—深造、就业”一条龙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原则,针对开设的体现专业方向的《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和《功能材料制备实验》两门学位课,对其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效果。  [关键词] 实践性环节 分层次教学 研究生学位课 功能材料 制备工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多数
“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困境之一。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初出校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各式各样的招聘会,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而不知所措,校园所学与应对社会能力的不对等关系甚至让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暂时逃避。面对如今的情形,通过对南昌大学同学的调研,并走访咨询了相关专业老师,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就业情况及所遇问题进行论述并加以分析提出建议。  大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