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中美比拼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智能科技和出行领域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新能源汽车现在是比较明显的“风口”。而未来5至10年,無人驾驶又将形成下一波对产业的冲击——与之相随而来的,还有出行运营场景、服务模式和金融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到来的速度,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业内人士的估计是,5年之后,L3级无人驾驶(有限条件下的自动驾驶,仍需要驾驶者坐在驾驶位上或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当行驶出现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在中国将会比较常见。在一些新城区和实验园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只需要输入一个目的地,剩下的就完全交给车辆,不需要驾驶者接管)也会逐渐多起来。
  无人驾驶的逐步普及也意味着,未来的造车过程中,硬件的重要性会逐步降低,“软件”的分量则会越来越重,升级能力会越来越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车出了故障,后台就能直接“看到”,在司机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能远程“修好”。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以4S店主导汽车销售和维修的业务模式将逐步缩减,甚至淘汰。
  到2025年,充电桩也会像现在的加油站一样普及,而且充电速度会越来越快,快到和目前加油的速度不相上下,几分钟之内即可完成。
  也许有人会问:5年之后,跟无人驾驶强国美国相比,中国无人驾驶产业的发展会处于什么样的相对位置呢?
  应该说,在技术能力上,美国仍将领先,特别是电池电机性能和在真正的道路上实现无人驾驶的能力。美国企业在相关商业模式的开发方面,也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值得中国学习。
  但中国也有中国的独特优势。
  中国有非常巨大的科技市场,中国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同时,中国政府对于无人驾驶的发展非常支持,将它视为解决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关键突破点。
  中国企业还特别善于开发应用场景,能够迅速把车、路和本地生活联结起来,充分发掘其商业潜能。
  因此,在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上,中美之间将有巨大的互补合作空间。简单来说,就是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前瞻性思维,美国需要中国成规模的市场。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最成功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还是要到上海来投资建厂,要到中国的大市场来发展。
其他文献
成都高新软件园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创新企业  《流浪地球》引爆了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的春节档。不过,鲜有人知的是,这个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科幻故事,“起点”在成都。  在成都《科幻世界》编辑部会议室里,杂志副主编拉兹举着手中的杂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刊登《流浪地球》的2000年第7期。”  19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成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燃点——该片上映半个多月后,成都宣布将在市区东南5
开封西瓜酱( 步尧/ 摄)  孔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八个不食,其中有一条:不得其酱,不食。中国人发明了酱,一吃就是几千年,酱在中国菜肴里的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总结:纲举目张。从甜面酱到东北大酱,从郫县豆瓣到普宁豆瓣,中国的每个省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拿手好酱。  开封也有一种酱,西瓜酱。西瓜酱的原料是西瓜和黄豆,这两种门不当、户不对的食材,冲破水果和豆类的界限拥抱在一起,创造出了天赋异禀的动人美味。 
上海洋山港鸟瞰  东方风来,浦江奔涌。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黄浦江畔登上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7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由浦西望向浦东,从这个角度看去,那里的夜景还是一片黑暗,一条黄浦江隔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很快,在“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口號中,上海浦东酝酿出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中国改革
6月29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李博/摄)  2020年夏,当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跨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风驰电掣开往上海的时候,铁路“南不通”的历史终结了。南通拥抱江南,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南通与铁路首次结缘,始于一个世纪前。孙中山曾描绘南通铁路的宏伟计划,可惜他有生之年没能实现。  2004年,宁启铁路开通运营,南通首次和铁路亲密接触。只不过,要通过铁路去一江之隔的苏州、上海,仍然颇费周章
3月11日,游客在三亚市天涯海角景区游玩(郭程/ 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正在迎接2020年春节旅游旺季的中国旅游城市遭遇了一场“噩梦”。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统计测算,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1.18万亿元,国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534亿美元。作为外部因素敏感性行业,旅游业可能
我一岁就学会了走路。因为身体矮小,我一直走不快。我习惯在路上踱步,体会慢节拍的韵味。老师说我不是跑不动,是不想跑。她建议我多跑步;把生活的节奏放快点,我始终没把这话当回事。  去年春天开学的第三天,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打着响雷,还夹着闪电。因为父母都出去了,独自在家的我生活乱了套,我起床晚了,要迟到了。  我埋怨雨,埋怨风,埋怨雷,也埋怨闪电。从阳台上拖了把雨伞,跌跌撞撞地从家里冲出去。天色阴暗
2020年9月15日, 西安全城欢乐跑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挺火,那便是张嘉译、闫妮等主演的《装台》。除了剧情讲述的西安市井生活吸引人外,该剧最有魅力的一点还在于,对西安人的性格进行了一番刻画与表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说的“西安人”不仅仅指的是西安本地人,而是任何在这座以明城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了10年以上的人。  《装台》的原著作者陈彦便在西安本地生活了几十年,骨子里认同西安人的性格优点——
那个缩影给我的思考    这是影视故事吗?不,我相信这是真的。在慈济的世界里,肯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那还是1991年华东水灾后在台湾发生的事情。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得知大陆华东发生大的水患,并从电视里看到灾民遭受苦难的严峻现实后,发动了旨在帮助大陆同胞的大型募捐活动。全世界的慈济人都积极响应。有三位先生,他们都是慈济的志工,其中两位刚刚走到慈济的队伍中,他们在一个晚上,就在台北的一条繁
都市圈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也是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决定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态和总体走向  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成为舆论日益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安仁智库中心日前在京联合发布了国内外首部《加快发展大都市圈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  该报告为解决大城市病开出的“药方”是:加强都市圈的建设,走出“单体城市
不久前,笔者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初中学生关于理想是否过时的辩论赛。赛场上,正反双方唇枪舍箭,各执理力争。那种氛围,让我不得不想起我儿时的理想是当军事问题专家,曾豪情满怀地熟读《孙子兵法》。可我最终却走进党政机关当了公务员,具体从事文秘工作。可我这位当老师的朋友呢?他的理想是当企业家,然结果当了教师。这都是事与愿违呵!  当我感受着眼前初中生那懂事又不懂事的年龄,我想朋友作为老师,其用意也只是通过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