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发展不能走“寡头城市”老路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圈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也是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决定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态和总体走向
  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成为舆论日益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安仁智库中心日前在京联合发布了国内外首部《加快发展大都市圈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报告》。
  该报告为解决大城市病开出的“药方”是:加强都市圈的建设,走出“单体城市”的发展模式,避免其无序扩张发展成为“寡头城市”。

大都市圈应有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


  “城市是空间的产物,空间的规模决定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的空间规划则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因此,空间规划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
  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八个主要层级的空间规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大都市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是特别强调中心地位和国际化)、大都市区规划(与大都市规划不同的是比较侧重远郊区县和周边农村地区)、大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和湾区规划。
  其中,与聚集优质生产要素的大都市相关的规划,如大都市规划、大都市区规划、大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和湾区规划,尤其被舆论重视。
  作为这其中的关键一环。目前,大都市圈规划备受瞩目。
  刘士林说,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一股都是由小规模的单中心城市逐渐发展为由多组团构成的规模较大的多中心城市,现代大城市多由核心组团和外围组团构成。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仅由中心组团和外围组团构成的城市已无法满足城市空间扩展的要求,这时就会在已有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若干卫星城,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可以说城市正式步入到都市圈的发展阶段。这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窗口期。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大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新阶段。”刘士林说。
  “但与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圈相比,我国大都市圈尚未形成良好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内部的城市层级、合作机制、协调发展等都尚未培育出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苏晓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层人口总量最少、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90%都集中在核心层。但都市圈紧密层、松散层的相关城市却仍然和众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有些还表现出典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
  事实上,即便在国内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考验。
  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李鲁博士说,目前大都市圈大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导致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失衡和不协调。这不仅表现在中西部,也表现在上海。上海大都市圈内1 6的城市体系中,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偏多,各城市的特色优势不明显,无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先做好大都市圈,再做大城市群


  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目前,我国的城市群规划已比较成熟。同时,由于近年来协调城乡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不断强化,大都市的规划一般都会给周边农村地区一个重要位置,所以大都市规划实际上也已悄然演化為大都市区规划。
  但是,这些规划尚无法弥补大都市圈规划的不足。
  “都市圈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也是加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巨型引擎,决定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态和总体走向。”刘士林说。
  更重要的是,专家们认为,大都市圈是城市组团发展的最低层级,有助于引领大都市和大都市区开放发展,走出“单体城市”的发展模式,避免无序扩张发展成“寡头城市”。
  目前,国内的一个典型现象是,一些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思路还是在全力建设大都市。
  比如在做国家中心城市规划时,有些城市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拼“万亿元GDP”和加大中心城市集聚度上,所以在都市圈层面的规划发展上。真正的作为还不是很多,效果也不明显。
  “在定位和方向上,大都市圈要避免走‘单体城市’发展的老路子。”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王晓静说。
  目前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速度比较快、铺的摊子比较大,一些城市群存在着集聚和辐射力下降的现象,而先把城市群中基础最好的大都市圈做强。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质量。
  王晓静说,理想的大都市圈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体系,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发展综合体。
  我国一些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失调,已经显示出对所在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一些地区有时还会出现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例如各地区的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等。

加强理论研究是基础


  除了上述问题,目前大都市圈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因此国内都市圈还存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失衡和不协调的问题。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大都市圈发展的不足,源于多个方面。而其根源之一,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大都市圈的认识不足。
  “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不够清楚,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中也带来诸多的不利和混乱。”刘士林说。
  我国大都市圈概念的使用一直比较混乱和随意,并常常和“大都市”“大都市区”“城市群”混在一起。
  刘士林建议,在借鉴西方都市圈研究和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我国大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经验,应将大都市圈的空间规模设定在比城市群“小”和比大都市区“大”这样一个范围内。明确界定大都市圈的空间形态,有利于理顺其与下位规划和上位规划的对接与协调。
  多位专家建议,要尽快启动关于大都市圈的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在这其中,大都市圈概念的界定和边界的确立,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完善大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探索都市圈人才协同机制、强化规划制度保障等措施,提高我国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研究员说,促进大都市圈健康发展,重在强化规划制度保障,建立科学完善、动态调整的区域性统一规划及相应的制度保障。
  摄影爱好者在重庆渝中区的一栋高楼屋顶上拍摄重庆渝中半岛
其他文献
扬州至南京早班D9674次动车驶出扬州火车站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是古人对扬州的定位。  有一千多年时间,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大码头,货真价实的一线城市,是引得无数人向往的富庶繁华之地。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水运衰落,铁路兴起,扬州却没有踩上铁路的节奏。  扬州与铁路的故事,就像一场旷日持久、历经百年的恋爱,直到21世纪初,这个曾经的大码头才听到嘹亮的火车汽笛声。修建铁路,如此纠结  最
2021年2月,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连云港直通徐州,将正式开通运营。  云上城市又闻汽笛声。连云港,因铁路而开掘的海港;连云港,火车驮来的城市。  一条陇海铁路,自20世纪初开建,1935年夏天终于通到连云港海边。这条横贯中国版图东西的铁路,将一座默默无闻的海边小城,推到了中国近代历史聚光灯下。  86年后,这座听惯了拍岸海涛的城市,再次感受火车铿锵的雷霆万钧之势。海州畅想曲  大江大河入
成都高新软件园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创新企业  《流浪地球》引爆了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的春节档。不过,鲜有人知的是,这个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科幻故事,“起点”在成都。  在成都《科幻世界》编辑部会议室里,杂志副主编拉兹举着手中的杂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刊登《流浪地球》的2000年第7期。”  19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成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燃点——该片上映半个多月后,成都宣布将在市区东南5
开封西瓜酱( 步尧/ 摄)  孔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八个不食,其中有一条:不得其酱,不食。中国人发明了酱,一吃就是几千年,酱在中国菜肴里的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总结:纲举目张。从甜面酱到东北大酱,从郫县豆瓣到普宁豆瓣,中国的每个省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拿手好酱。  开封也有一种酱,西瓜酱。西瓜酱的原料是西瓜和黄豆,这两种门不当、户不对的食材,冲破水果和豆类的界限拥抱在一起,创造出了天赋异禀的动人美味。 
上海洋山港鸟瞰  东方风来,浦江奔涌。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黄浦江畔登上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7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由浦西望向浦东,从这个角度看去,那里的夜景还是一片黑暗,一条黄浦江隔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很快,在“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口號中,上海浦东酝酿出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中国改革
6月29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李博/摄)  2020年夏,当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跨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风驰电掣开往上海的时候,铁路“南不通”的历史终结了。南通拥抱江南,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南通与铁路首次结缘,始于一个世纪前。孙中山曾描绘南通铁路的宏伟计划,可惜他有生之年没能实现。  2004年,宁启铁路开通运营,南通首次和铁路亲密接触。只不过,要通过铁路去一江之隔的苏州、上海,仍然颇费周章
3月11日,游客在三亚市天涯海角景区游玩(郭程/ 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正在迎接2020年春节旅游旺季的中国旅游城市遭遇了一场“噩梦”。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统计测算,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1.18万亿元,国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534亿美元。作为外部因素敏感性行业,旅游业可能
我一岁就学会了走路。因为身体矮小,我一直走不快。我习惯在路上踱步,体会慢节拍的韵味。老师说我不是跑不动,是不想跑。她建议我多跑步;把生活的节奏放快点,我始终没把这话当回事。  去年春天开学的第三天,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打着响雷,还夹着闪电。因为父母都出去了,独自在家的我生活乱了套,我起床晚了,要迟到了。  我埋怨雨,埋怨风,埋怨雷,也埋怨闪电。从阳台上拖了把雨伞,跌跌撞撞地从家里冲出去。天色阴暗
2020年9月15日, 西安全城欢乐跑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挺火,那便是张嘉译、闫妮等主演的《装台》。除了剧情讲述的西安市井生活吸引人外,该剧最有魅力的一点还在于,对西安人的性格进行了一番刻画与表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说的“西安人”不仅仅指的是西安本地人,而是任何在这座以明城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了10年以上的人。  《装台》的原著作者陈彦便在西安本地生活了几十年,骨子里认同西安人的性格优点——
那个缩影给我的思考    这是影视故事吗?不,我相信这是真的。在慈济的世界里,肯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那还是1991年华东水灾后在台湾发生的事情。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得知大陆华东发生大的水患,并从电视里看到灾民遭受苦难的严峻现实后,发动了旨在帮助大陆同胞的大型募捐活动。全世界的慈济人都积极响应。有三位先生,他们都是慈济的志工,其中两位刚刚走到慈济的队伍中,他们在一个晚上,就在台北的一条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