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而不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EY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自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技巧,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补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许多类型,从补白的内容来分,至少可以概括为十种类型。
  1.背景扩充型。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其中的人物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学生缺乏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缺乏对作者及人物的了解,又难以从字里行间捕捉,因而常常对文中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在领会上产生偏差。教师要补充这些知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怀念雷锋的儿童诗,诗中涉及到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雷锋日记》,增加对雷锋的认识,理解“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雷锋深深的怀念。
  2.细节描述型。有人比喻说,细节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是千里钢轨上的铆钉,是参天枝柯上的叶蕾,是广袤田野上的萌芽……在文章中,细节体现着一个人的形象,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在阅读教学中,补充细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人物的理解,也能培养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燕子专列》中小贝蒂救护燕子的事例非常感人,是善良的瑞士入的代表。教学中,教师可让孩子们想像小贝蒂会在哪些地方寻找燕子?怎样寻找的?找到了燕子她怎么做的等等。
  3.画面重现型。从儿童认知规律来看,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直观的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有些课文由于文字表述极为抽象,造成了学生对课文认识上的局限和困难,对此,我们可用画面重现的办法来让他们直接感知,加深对课文的领会和对作者用词的精妙的体会。《识字1》中有几个描写秋天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读到这样的词语,我们能感觉到它描写的是非常美的景色,但到底怎么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对于刚刚升上二年级的八岁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以意会了。此时,如果教师找几幅秋景图,让孩子们欣赏,从图中找到“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具体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感知就会感性得多,具体得多了。
  4.音乐感染型。音乐是一种精神食粮,是最易打动人、激起人感情共鸣的艺术形式之一。阅读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辅助以音乐,往往能烘托气氛,陶冶情操,提升心灵,令人热血沸腾或心情舒畅。
  5.语言训练型。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让孩子们学会说话,说规范的语言。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言训练,但是脱离文本的训练的做法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语言训练应该是与文本紧密结合的,既是语言训练,又是对文章内容作一些补充,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贝壳的有这么一段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内地的孩子来说,海边贝壳的美丽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这段话读过了也就过去了,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教师在此安排了语言训练,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有……有……还有……”来说一说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同时出示几张贝壳的照片。在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贝壳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千奇百怪,那么生动有趣。
  6.表演再现型。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适时地做些表演,能补救文字教材表达的抽象概括性的缺陷,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善课文的审美功能。《龟兔赛跑》是一篇传统童话,语言浅显,学习课文时,老师没有逐段分析讲读课文,让孩子们根据课文,编演课本剧。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后表演。表演激发孩子们阅读再创造的激情。
  7.实验操作型。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课文中讲到的现象,孩子们将信将疑,很想知道个究竟,如果能亲自实践一下,就明白了。因此课堂上有时耍安排学生实践操作。比如《动手做做看》,学了之后,小朋友都想亲眼看一看,金鱼放到水里水是不是会漫出来。这样的实验在学生心目中是有趣的,能巩固课文中学的知识,而且比文中的知识更生动,更让孩子们记住。
  8.假设对比型。有对比才有优劣之分。学习了《西门豹》之后,学生只知道西门豹的办法有意思,惩治了坏人,大快人心,但体会不到这个办法还有什么妙处。老师让学生思考:西门豹是邺地的长官。他有权处置这些巫婆官绅,当他了解了邺地贫穷的原因后,把这些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结果如何?学生把这个假设的办法与西门豹的办法进行了比较,终于明白了西门豹的办法的精妙之所在。
  9.情境导入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读者与文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入情境,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初衷,此时,适当的补充一些情境,可以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检阅》中有一个国庆阅兵的情景,博莱克和他的队友一起走过主席台,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教学时,教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国庆阅兵时的音乐,同时配上解说,效果就很好。
  10.结局拓展型。有些课文写着写着,戛然而止,留有余味,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给文章加一个结局。如《狼和小羊》中写“狼向小羊扑去”,结果如何呢?可让小朋友自己去想象。这样,学生对寓言的寓意就会理解得更深刻。
  补白是介于学生与文字之间的媒介,让一个个抽象的无生命的铅字化作一个个跳跃的灵动的音符;补白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中的桥梁。让孩子们跨越时空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补自是一个向导,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所创设的情境,走进人物内心;补白是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得更高,说得更好。
其他文献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富有诗意的、饱含情意的、体现创意的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宋代朱熹在《观书》一诗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让语文课堂这“渠”“清如许”并“活”起来呢?    一、教师的教法“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    一、口头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生体验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显然,只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  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  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3.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一起欣赏。(多媒体播放图片:日用品中的圆形物体,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国庆花坛、盛开的向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上述的要
怎样改变精批细改这种封闭、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对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改变“精批细改,改完罢了”的现象,以赏识的眼光审阅学生习作,以多样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  一、生生互动评价  1.以自评自改为基础。学生写出的文章多半是半成品,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把一些书写错误,如漏字、多字、错字等,通
有人说,观摩课有两种,一种是“好看不实用”,另一种是“实用不好看”。近日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股自然、亲切、简约之风扑面而来,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在这里悄然彰显,那便是内聚亦外扬。  何谓“内聚亦外扬”?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刘云生这样说:“内聚亦外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纵横驰骋,谈天说地,展得很开,毫不拘束,但主题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文课堂底色”——人文性。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而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应该闪耀着“人文的光彩”。但是回望我们给学生文章的评语,大多是公式化、模式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