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春、秋季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来源 :应用海洋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6年5月和11月在日照潮下带海域进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环节动物门30种,节肢动物门16种,软体动物门8种,其他类群6种.春季优势种为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扇栉虫(Am-phicteis gunneri)、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醒目云母蛤(Yoldia notabilis);秋季优势种为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scillatus)、索沙蚕科(Lumbrineriiae)1种、哈氏美人虾(Callanssa harmandi)和长鳃树蛰虫(Pista branchia).春、秋两季平均密度依次为96.83、112.63 ind./m2;平均生物量依次为6.21、14.75 g/m2;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45、1.66;平均丰度指数依次为0.40、0.44.综合聚类分析和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春、秋两季均可划分为4个群落,且群落结构均已受到严重扰动.BIOENV分析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油类和重金属砷;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生物量和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pH、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铜.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目、平均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知识点枯燥、零散、系统性不强等问题,整合在线课程资源、虚拟仿真资源、线下资源,设计了“在线资源+VR/AR仿真资源+线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围绕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金课”建设方案,设计了面向学习的深度逐层递进的虚拟仿真系统,并展示了部分案例.
为了形象具体地展现出基于Magnus效应旋转圆柱尾部流场变化情况,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学习Magnus效应及旋转圆柱尾部流场涡从产生到消失的演化过程,设计了一种基于Magnus效应的旋转圆柱PIV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先进的粒子测速图像技术(PIV),搭载于循环水池试验系统上,能够研究来流速度、圆柱旋转速度、圆柱类型等对圆柱不同截面尾部流场变化的影响,并且通过尾部流场变化来分析旋转圆柱的水动力性能.通过形象具体的流场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科研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庆理工大学工训中心的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据工程教育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将情景角色法设计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构建新型学习场景,设计客户订单,实现学生维修角色扮演,改善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他们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技能转化能力.最终培养造就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汽车服务应用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6年8月对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d、Cr、Pb、Zn和Cu)展开调查,并将获得的各元素含量与粒度、Fe、Mn和总有机碳(TOC)等相关理化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含量基本呈现为沿岸高、湾内低的趋势,总体质量较好,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澳头湾和范和港附近海域人类活动密集,重金属含量较高.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大亚湾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工业污水排放和渔业养殖等;C
对2018年1月在广东环雷州半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海底表层沉积物、鲬鱼(Platycephalus indi-cus)进行汞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鲬鱼不同部位汞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和鲬鱼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雷州半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范围为0.005×10-6~0.359×10-6,平均值为0.081×10-6,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汞含量高于南部和西部海域.鲬鱼的鳃中汞含量范围为0.032×10-6~0.034×10-6,平均值为0.033×10-6;肌肉中的
本研究分析了九龙江口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以及盐沼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不同状态(成熟、衰老和腐烂)叶片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其中9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C16:0(21.76%~39.55%),其次是硬脂酸C18:0(4.98%~29.88%);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C18
种子胎生是红树植物典型的适应特征之一。本研究以胎生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花蕾、种子和胚轴为材料,研究了胎生发育过程中繁殖体内源性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在胎生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显著变化,即在种子形成前的花蕾期最高[(1.86±0.07)μg/g],在种子期达到最低值[(0.75±0.0
为了验证细菌反硝化法对水体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的适用性、重现性及准确性,在不同时间(2019年7月28日、8月19日、8月26日)利用反硝化细菌分别将海水、湖水和自来水样品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氧化亚氮(N2 O),并进行氮、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3个批次实验的硝酸盐氮同位素校准曲线斜率都接近理论值1,相关性系数均高于0.999,说明反硝化细菌在将样品中的硝酸盐全部还原为N2 O的过程中氮同位素分馏效应很小;同一样品3个批次测定的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值基本相同,表明细菌反硝化法对硝酸盐氮同位素的
微塑料是海洋中的一种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国东海海域常见的有害赤潮藻,目前尚未有关于微塑料污染对东海原甲藻影响研究的报道.为了探讨聚苯乙烯(PS)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机制,阐明海洋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东海原甲藻在聚苯乙烯微塑料差异化暴露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①5 mg/L溶解性有机质(DOM)可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②10 mg/L(0.1μm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
适宜性评价是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缺少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和可度量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指标量化处理标准;引入海堤灾害防御能力指数SDI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指数SEI并进行等级划分;建立防御-生态互斥矩阵,将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划分为优先建设、适度建设和维持现状;最后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平潭岛裕藩海堤,对其灾害防御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