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期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保证身体营养充足,才能获得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幼儿的需要大多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在幼儿进餐方面,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奶油食品等应有尽有。由于家长不科学、不合理的膳食,造成幼儿偏食、挑食甚至厌食等不良习惯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发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对于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一、巧用三个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的习惯。”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可以给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阶段一:餐前活动
1.餐前洗手
餐前洗手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饭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开始。幼儿经过上午半天的玩耍,手上沾满了细菌,饭前用肥皂将小手洗干净,吃饭时就不会将脏东西吃到肚子里,从而保证了身体健康成长。
2.餐前故事
幼儿洗干净小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待保育老师将饭菜送来。这时,教师可以伴着音乐给幼儿讲一些有关饮食的绘本故事,如《弗朗西丝和面包抹果酱》《我不挑食》《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等,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阶段二:进餐过程
1.利用饭菜的色香味调动幼儿的食欲
每日午餐送来后,保育老师负责分发饭菜,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幼儿详细介绍饭菜,调动幼儿的食欲,如软软糯糯的珍珠丸子、可口的四色玉米丁、红绿相间的清炒时蔬、绿油油的韭菜炒莴笋、香喷喷的清蒸鳜鱼、鲜美的虾肉馄饨等。幼儿通过听教师的介绍,食欲立刻大增,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美味的饭菜。这时,保育老师已经将饭菜分配到幼儿的手上了,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幼儿开始大快朵颐。
2.个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幼儿不想吃饭,有的把饭菜推到一边自己玩自己的,有的用勺子随便拨弄着饭菜玩,还有的直接把饭菜端给老师说“我不想吃”,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问清幼儿不想吃的原因,是肚子不饿还是饭菜不合胃口,或是哪里不舒服,等等。弄清楚幼儿的情况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果是饭菜不合胃口,教师可以利用同伴的榜样效应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将饭菜全部吃完。“你看,红红的个头是不是比你高?东东的皮肤是不是比你白?明明的眼睛比你大多啦!那是因为他们都有认真吃饭,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全面,所以才会长得非常好看!”幼儿都有攀比心理,听了教师的描述后,都会模仿同伴把饭菜吃完,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阶段三:餐后结束
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包括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菜,还包括餐后收拾餐具、漱口、擦嘴等行为。进餐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幼儿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然后擦嘴、漱口,全部完成后可以到图书区拿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阅读。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如果个别幼儿不主动做好餐后工作,教师可以再次利用榜样作用,让幼儿效仿学习其他表现较好的幼儿,慢慢养成良好的餐后收拾习惯。通常来说,多数幼儿都会将饭菜吃完,个别幼儿如果实在吃不下,教师也不要太勉强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针对幼儿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改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除了餐前、餐中、餐后这三个阶段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让幼儿通过模拟现实情景,感知舌尖上的美食,从而改进进餐习惯,增强食欲。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古城美食一条街”“安徽饭店”“龙星大酒店”“德庄火锅”等游戏区域,这些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常和家长一起光顾的饭店,因此幼儿会更加感兴趣,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例如,一群幼儿来到“龙星大酒店”,拿起“菜单”准备点餐。红红说:“我要点西红柿炒鸡蛋。”明明说:“我想吃青菜炒蘑菇。”东东说:“我才不吃青菜炒蘑菇和西红柿炒鸡蛋呢!我要吃红烧鸡腿和糖醋排骨。”听了东东的话,红红连忙说:“我妈妈说小孩子是不能挑食、偏食的,不能光吃肉不吃蔬菜。”明明也说:“对,我妈妈也说肉和蔬菜都要吃,这样营养更全面,身体才会更健康。”听完同伴的话,东东不好意思地说:“那我少吃一点青菜炒蘑菇和西红柿炒雞蛋吧!”通过这种模拟现实生活的角色游戏,幼儿不仅了解了不同蔬菜的营养成分,还逐步学会了纠正自己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不良习惯,保障了身体健康成长。
三、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园会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厨师”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烧饭做菜的全过程,增加对不同食物的兴趣。例如,元宵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到食堂参与搓元宵活动。孩子们穿上小厨师服装,伴着欢快的儿歌,模仿厨师阿姨搓元宵。“小小面团真柔软,放在手心变魔术。变变变,变成一个圆圆的小元宵。”在这样自由欢快的氛围中,幼儿自在地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幸福感,然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就连平时不喜欢吃元宵的彤彤,今天也不挑食、不偏食了。只见彤彤高兴地拿起自己的小勺子,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元宵,一边说道:“这是我自己搓的元宵哦!哇,太好吃了!”
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一些其他时间带领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从而促进食欲,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在种植园里种植各类蔬菜,经常给蔬菜浇水、捉虫,等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再一起将蔬菜采摘回来,送去食堂请阿姨做成美味的菜肴,还可以到食堂参与择菜、洗菜、做菜等活动。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指导。
(一)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在园进餐非常有规律:餐前主动洗手、自己端饭,进餐时能安静就餐、不撒饭菜、不边吃边玩、不挑食和偏食,餐后主动收拾餐具、擦嘴漱口等。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没有和教师保持一致要求,共同引导幼儿遵循良好的生活常规,那么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将难以形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长时间坚持。例如,昂昂刚入园时喜欢用汤泡饭吃,教师说了几次都没有改善。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教师向昂昂妈妈说明了汤泡饭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不利,要求家长和幼儿园达成一致意见,不管是在园还是在家,都不让孩子用汤泡饭吃。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昂昂终于改掉了用汤泡饭吃的不良习惯。现在,昂昂的进餐习惯非常好,不再用汤泡饭吃了,不挑食和偏食,每天都会按时吃完饭。看到孩子进餐习惯的改变,家长都非常高兴,每次接送孩子时都会说:“现在孩子吃饭好多了,真是非常感谢老师的引导。”可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
(二)家长的榜样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3~6岁幼儿的模仿力較强,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例如,家长吃饭挑食,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烧烤,那么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形成不良进餐习惯。例如,倩倩在幼儿园吃午餐时不喜欢吃蔬菜,只吃肉,如果碗里的肉吃完了,她就不再动勺子了。有时候在教师的强硬要求下,倩倩才勉强吃一点儿米饭。通过与倩倩妈妈沟通才知道,倩倩爸爸平时在家就是这样进餐的,倩倩的进餐习惯和她爸爸非常相似。可见,父母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在纠正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同时,首先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进餐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幼儿健康的身体素质离不开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才能给幼儿的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也才能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精力去游戏和学习,进而获得成长。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媛,贺永琴.食育从儿童抓起:让食育走进教育视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3]冯志坚.幼儿生理卫生与健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许月.3~6岁幼儿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一、巧用三个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的习惯。”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可以给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阶段一:餐前活动
1.餐前洗手
餐前洗手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饭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开始。幼儿经过上午半天的玩耍,手上沾满了细菌,饭前用肥皂将小手洗干净,吃饭时就不会将脏东西吃到肚子里,从而保证了身体健康成长。
2.餐前故事
幼儿洗干净小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待保育老师将饭菜送来。这时,教师可以伴着音乐给幼儿讲一些有关饮食的绘本故事,如《弗朗西丝和面包抹果酱》《我不挑食》《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等,利用故事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阶段二:进餐过程
1.利用饭菜的色香味调动幼儿的食欲
每日午餐送来后,保育老师负责分发饭菜,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幼儿详细介绍饭菜,调动幼儿的食欲,如软软糯糯的珍珠丸子、可口的四色玉米丁、红绿相间的清炒时蔬、绿油油的韭菜炒莴笋、香喷喷的清蒸鳜鱼、鲜美的虾肉馄饨等。幼儿通过听教师的介绍,食欲立刻大增,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美味的饭菜。这时,保育老师已经将饭菜分配到幼儿的手上了,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幼儿开始大快朵颐。
2.个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幼儿不想吃饭,有的把饭菜推到一边自己玩自己的,有的用勺子随便拨弄着饭菜玩,还有的直接把饭菜端给老师说“我不想吃”,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问清幼儿不想吃的原因,是肚子不饿还是饭菜不合胃口,或是哪里不舒服,等等。弄清楚幼儿的情况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果是饭菜不合胃口,教师可以利用同伴的榜样效应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将饭菜全部吃完。“你看,红红的个头是不是比你高?东东的皮肤是不是比你白?明明的眼睛比你大多啦!那是因为他们都有认真吃饭,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全面,所以才会长得非常好看!”幼儿都有攀比心理,听了教师的描述后,都会模仿同伴把饭菜吃完,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阶段三:餐后结束
良好的进餐习惯不仅包括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菜,还包括餐后收拾餐具、漱口、擦嘴等行为。进餐结束后,教师要提醒幼儿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然后擦嘴、漱口,全部完成后可以到图书区拿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阅读。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如果个别幼儿不主动做好餐后工作,教师可以再次利用榜样作用,让幼儿效仿学习其他表现较好的幼儿,慢慢养成良好的餐后收拾习惯。通常来说,多数幼儿都会将饭菜吃完,个别幼儿如果实在吃不下,教师也不要太勉强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针对幼儿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改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除了餐前、餐中、餐后这三个阶段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让幼儿通过模拟现实情景,感知舌尖上的美食,从而改进进餐习惯,增强食欲。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古城美食一条街”“安徽饭店”“龙星大酒店”“德庄火锅”等游戏区域,这些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常和家长一起光顾的饭店,因此幼儿会更加感兴趣,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例如,一群幼儿来到“龙星大酒店”,拿起“菜单”准备点餐。红红说:“我要点西红柿炒鸡蛋。”明明说:“我想吃青菜炒蘑菇。”东东说:“我才不吃青菜炒蘑菇和西红柿炒鸡蛋呢!我要吃红烧鸡腿和糖醋排骨。”听了东东的话,红红连忙说:“我妈妈说小孩子是不能挑食、偏食的,不能光吃肉不吃蔬菜。”明明也说:“对,我妈妈也说肉和蔬菜都要吃,这样营养更全面,身体才会更健康。”听完同伴的话,东东不好意思地说:“那我少吃一点青菜炒蘑菇和西红柿炒雞蛋吧!”通过这种模拟现实生活的角色游戏,幼儿不仅了解了不同蔬菜的营养成分,还逐步学会了纠正自己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不良习惯,保障了身体健康成长。
三、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园会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厨师”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烧饭做菜的全过程,增加对不同食物的兴趣。例如,元宵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到食堂参与搓元宵活动。孩子们穿上小厨师服装,伴着欢快的儿歌,模仿厨师阿姨搓元宵。“小小面团真柔软,放在手心变魔术。变变变,变成一个圆圆的小元宵。”在这样自由欢快的氛围中,幼儿自在地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幸福感,然后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就连平时不喜欢吃元宵的彤彤,今天也不挑食、不偏食了。只见彤彤高兴地拿起自己的小勺子,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元宵,一边说道:“这是我自己搓的元宵哦!哇,太好吃了!”
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一些其他时间带领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从而促进食欲,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在种植园里种植各类蔬菜,经常给蔬菜浇水、捉虫,等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再一起将蔬菜采摘回来,送去食堂请阿姨做成美味的菜肴,还可以到食堂参与择菜、洗菜、做菜等活动。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指导。
(一)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在园进餐非常有规律:餐前主动洗手、自己端饭,进餐时能安静就餐、不撒饭菜、不边吃边玩、不挑食和偏食,餐后主动收拾餐具、擦嘴漱口等。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没有和教师保持一致要求,共同引导幼儿遵循良好的生活常规,那么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将难以形成。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长时间坚持。例如,昂昂刚入园时喜欢用汤泡饭吃,教师说了几次都没有改善。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教师向昂昂妈妈说明了汤泡饭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不利,要求家长和幼儿园达成一致意见,不管是在园还是在家,都不让孩子用汤泡饭吃。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昂昂终于改掉了用汤泡饭吃的不良习惯。现在,昂昂的进餐习惯非常好,不再用汤泡饭吃了,不挑食和偏食,每天都会按时吃完饭。看到孩子进餐习惯的改变,家长都非常高兴,每次接送孩子时都会说:“现在孩子吃饭好多了,真是非常感谢老师的引导。”可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
(二)家长的榜样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3~6岁幼儿的模仿力較强,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例如,家长吃饭挑食,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烧烤,那么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形成不良进餐习惯。例如,倩倩在幼儿园吃午餐时不喜欢吃蔬菜,只吃肉,如果碗里的肉吃完了,她就不再动勺子了。有时候在教师的强硬要求下,倩倩才勉强吃一点儿米饭。通过与倩倩妈妈沟通才知道,倩倩爸爸平时在家就是这样进餐的,倩倩的进餐习惯和她爸爸非常相似。可见,父母的进餐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在纠正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同时,首先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进餐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更快更好地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幼儿健康的身体素质离不开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才能给幼儿的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也才能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精力去游戏和学习,进而获得成长。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媛,贺永琴.食育从儿童抓起:让食育走进教育视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3]冯志坚.幼儿生理卫生与健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许月.3~6岁幼儿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