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园共育“五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是一项由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而家园共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园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目前,家园共育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幼教发展的大势所趋。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家园共育,幼儿园和家长应做到“五同”,即同向、同路、同步、同心和同力。
  一、同向:让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同向的“同”是指求大同,“向”是指目标和方向。家庭和幼儿园必须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此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分别从五大领域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所应达成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科学的标准。
   作為一线幼儿教师,我们要严格遵循《纲要》和《指南》精神,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智力启迪、德育渗透及美育培养。幼儿园应与家长密切配合,既要满足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又要立足幼儿的长期发展目标。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能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各唱各的调,就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当前,有的家长重养育、轻教育,重学习、轻品德,片面地追求幼儿的知识文化学习,忽略了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及良好品质形成;有的家长只看到幼儿学习中显性的短期效果,没有看到教育对幼儿的长远影响。这些都违背了幼儿阶段应该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园同向,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对幼儿进行引导,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二、同路:让孩子自主快乐成长
   同路的“同”是指家园之间共同遵循,“路”是指教育的路径。同路指家长和教师都要做幼儿成长路上的同路人,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帮助其找到适宜的成长路径。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不是“小学化”的课堂学习模式,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操作中学。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一起游戏,陪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究,珍惜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经验和成长,也才能在家庭教育中获得高质量的陪伴。“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和强化训练,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最主要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可以获得快乐的活动体验,丰富生活经验,还能逐步学会遵守规则,提升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对幼儿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和家长要保持同路,用游戏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引导家长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幼儿的游戏场地,深入幼儿游戏现场,近距离参与幼儿的游戏实践,深层次感知幼儿的活动情况与发展水平。家长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亲子游戏的同时,增进亲子间的情感。家长通过亲身感受孩子在游戏中的快乐体验,会发自内心地和孩子保持同路,和幼儿园保持同路。在家园共育实践中,我们还借助《动漫界·幼教365》杂志,为孩子和家长推荐适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同步:让孩子个性化发展
   同步的“同”是指求同存“异”,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步”是指家园共育的步调要一致,节奏和频率也要保持一致。
   幼儿阶段的教育就是慢慢感受孩子的成长,静待花开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做到:不催促,不打扰,不干涉,让孩子用自己的节奏去感知世界,获得发展。幼儿园和家庭要保持同步,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爱心、时间和精力,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去亲近幼儿、了解幼儿,与幼儿进行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对于一些发育较为迟缓的孩子,家长也要正视孩子的差异,经常与幼儿交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愉悦的情感,或是使用温柔的声音、亲情的抚摸、亲切的拥抱和鼓励的眼神,不断引导幼儿。如此,孩子心中的成长之花才会在温润的关爱下慢慢绽放。
   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在园情况时,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共同寻找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力求做到家园同步。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唯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例如,面对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更希望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自信大方,勇敢表达,但是越比较心里就越着急,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越失去耐心。相反,教师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的语言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成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更要为孩子创建方便交流的生活环境。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不要大包大揽,否则就会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和独立表达的机会。另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到小伙伴中去,让孩子在和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我,体验语言交往的快乐。只有家园保持同步,才能奏出家园和谐的乐章,也才能真正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
  四、同心:让家园关系更加和谐    家园关系的核心就是同心,同心就是心相通,即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互相信任和尊重,共同对幼儿开展教育,才是最好的幼儿教育,也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家园共育的效果,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双倍的爱。
   记得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长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问孩子:“今天老师有没有打你?”孩子回答:“打了。”回家后,家长给孩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并将孩子的回答录音下来,然后拿到幼兒园质问老师为什么打孩子。且不说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就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而言,就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试想,家长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教师,对教师完全没有信任,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及做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怎么会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呢?作为家长,要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教育,既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又是灵魂之间的交融,更是人格之间的对话。教师和家长必须心相通、意相连,既牵手又牵心,这样才能做好家园共育。
  五、同力:让各方教育形成合力
   所谓同力,指既要尽全力,又要形成合力,尽心尽责,协同教育。
   “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父母自身在生活中的行为和形象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责任重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是权威,更是孩子言行举止的参照标尺和标准榜样。父母的行为表现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和感染力量。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家长的任何行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教科书。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的再生过程。家长只有认真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幼儿教师担负着育人的职责。人生伊始,育于心灵。在孩子一生的最初发展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爱的滋养和呵护,为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有爱心和耐心,热爱每一个幼儿,尊重每一个孩子,用爱养育,用心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幼教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用广博的学识去熏陶孩子,用美好的情感去影响孩子。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上的启蒙者,还是幼儿生活上的引路人,是幼儿人生路上的导航者。相信在教师爱的培育下,幼儿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成长不能重来,教育不能等待。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承接教育。家庭和幼儿园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对幼儿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家园共育,达到家园合力。
   综上所述,幼儿园和家庭要积极做好家园共育“五同”,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掌握规律、采取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D导航技术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0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资料。男22例,女8例;年龄为25~63岁,平均44.2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14例,其中B1型6例,B2型6例,B3型2例;C型16例,其中C1型9例,C2型5例,C3型2例。3例术前合并腰骶干损伤患者采用前路钢板联合3D导
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家长和教师只有通力合作,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才能帮助幼儿习得并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以及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幼儿行为习惯
期刊
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造成,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对于其治疗,生物学固定及微创已成为共识。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术中辅助复位设备,包括体外无创牵引器、自制牵引复位器、计算机辅助复位系统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达到治疗微创、降低术中治疗难度及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但对于个体化治疗中各种辅助设备的选择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对各种附属闭合复位技术的适应证、术中骨折复位特点及优缺点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微创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非接触式固定治疗合并感染的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例合并感染的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为16~61岁,平均43.2岁。左侧6例,右侧11例。骨折按AO/OTA分型:32-A2型2例,32-A3型2例;32-B2型3例,32-B3型4例;32-C1型2例,32-C2型3例,32-C3型1例。单臂外固定支架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应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59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9例;年龄为35~95岁,平均66.6岁;骨折按AO/OTA分型:33-A1型16例,33-A2型14例,33-A3型11例;33-C1型5例,33-C2型9例,33-C3型4例。59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9例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资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30例,女11例;年龄为19~85岁,平均55.7岁;左侧19例,右侧22例;骨折AO分型:32-A型21例,32-B型13例,32-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 h至8 d,平均3.7 d。根据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力本位的概念不断发生着改变,人们开始提出将知识、能力、态度相互融合的概念——素养。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STEM教育理念应运而生。STEM教育的核心概念是通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之间的整合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强调培养幼儿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更关注对幼儿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出现了一种新型玩具——电子积木,就
期刊
目的探讨Sr含量为1.5 wt%时Mg-Sr合金在体内的降解行为及其对骨生长的促进作用。 方法选取12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n=6):将Mg-1.5Sr合金制成的多孔支架植入到SD大鼠左侧股骨髁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左侧股骨髁植入纯Mg支架。术后4、8、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通过断层图像观察支架降解状况及骨生长情况。重建支架3D模型并比较各时期体积变化,计算支架在体内的降解速率
目的探讨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中VEGF的缓释性能和生物活性,以及涂层螺钉内固定治疗犬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方法制备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利用涂层的吸附功能负载和缓释VEGF。观察涂层螺钉的表面结构并检测其细胞毒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负载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的缓释性能。取10只健康成年犬,采用自身对照,构建犬股骨颈骨折模型,实验侧置入负载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
目的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不切断股直肌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7例PipkinⅠ、Ⅱ型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改良入路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2.3±11.2)岁;骨折按Pipkin分型:Ⅰ型13例,Ⅱ型3例;采用改良S-P入路不切断股直肌可吸收螺钉固定。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