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o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校大学生的成人化和心理需求,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而教师是否能有针对性的授课,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
  高校大学生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总体上来说,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意识与中学生相比,已有了较大提高,心理相对成熟,较为理性,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或者已接近成年人,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抽象思维能力强,对待学习、知识和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见解。大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和水平,为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谈到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时,会这样评价: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有些学生存有反感,甚至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等等。总结这些厌学情况,在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就是“要我学”,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对立。然而,经过跨校和多学科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他们是必要的。作为教学一线教师也意识到,在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潜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如何使国家、社会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极大地激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实践证明:研究型教学法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悉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和有效实施研究型教学法。
  
  二 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实质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1 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实质
  研究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指向,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对象,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讨、研究、解析理论知识和问题为主的教学形式。
  2005年9月,由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五位教师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文中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界定为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其实质突出强调了教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使师生真正成为双向交流的主体,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通过问题创设与探讨不断促进教学相长。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环节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培养目标为指向,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对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研究、解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探讨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学习和研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
  
  2 研究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课中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和研讨中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要求,实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目标。
  具体来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行研究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转变;二是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三是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四是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五是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方式转变。
  
  三 研究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渗透于专题探讨、研究、解析理论知识和问题的各个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从外化、灌输向内化、交流过渡,强化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教育培养的有机统一。
  衡量研究型教学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方面,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这就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体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的教育思想,实现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副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倡导“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冰冷的理论拥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学生对他的课由衷的关注和喜爱。实施研究型教学,应从中得到启发,实现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转变。
  1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但要研究教材,同时要多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经典原著;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还要了解其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甚至他们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风骨精神。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自己必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如果自己对理论上是一知半解,只了解皮毛,就不具有表达和热爱真理的激情,也就无法用真理的光芒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其次,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要多了解社会现象,多吸收新鲜知识,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第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善
其他文献
一 案例简介    何某,男,华南某师范院校学生。大一的时候他的一篇标题为“大学头一遭‘烦恼事”’的博文引起好友的注意。“……早上6点半,这时我还正在睡梦中。忽然耳边传来一阵乒乒乓乓的声响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一睁开眼睛头就开始痛起来,于是非常生气地说:‘谁一大早搞什么啊!吵死人!’这时从阳台传来小A的声音,他大声嚷嚷地说:‘还早呢?太阳都晒到屁股上啦!’接着继续把洗脸盆盥洗杯什么的摔得乒乓响,还心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校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致使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存在严重短缺,其中主要因素在于高等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培养机制,使得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  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做到能够服务于一线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德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在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结构向垂直
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本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资本是建立在文化与经济价值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能够在未来带来财富增长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累积,主要
由于税收是纳税人经济利益的牺牲,纳税人对税收有天然的对抗和逃避倾向,为此税收流失不可避免。税收流失作为税收的伴生物,困扰着税收,也威胁着国家的经济秩序、经济安全和经济发
学习是学生潜质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体能动性的发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应变过程。相对应的,在教学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具有能动性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有这两个方面才能构成有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师生双方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探究能力。物理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和学习
农地制度是决定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我国农地制度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简述了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农民土地权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业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的两大趋势,第四方物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对物流产业乃至流通业都产生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