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和素质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文论述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化学实验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准备,规范操作,做好演示实验
  
  要教好、学好化学,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借助实验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1.2要准备充分。
  首先要熟悉材料,熟悉实验内容和试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影响实验的各种要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演示实验万无一失。
  1.3要操作规范。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范进行,有条不紊。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用量要适当,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学生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就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2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技能,体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经常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学习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创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创新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活动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反应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践,而实验的过程正是大脑与感官、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的过程。显然实验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
  2.2用实验导学,激发“学“的兴趣。
  如在《反应热》的教学中,用“铝跟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作引导,借助鲜明、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将物质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内部的能量变化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思”的投入。
  如在《盐类水解》教学时,组织复习弱电解质电离的知识后,演示盐类水解实验,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的积极性。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祈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改进实验,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改革应大力改进实验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质,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
  3.1实验与观察。实验是手段,观察是入门,两者都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关键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如硝酸化学性质实验教学等。(给盛有一滴浓硝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向两支试管中用铜丝绕成的螺旋上分别滴几滴浓硝酸和稀硝酸,观察现象;将一根去膜铝丝浸入浓硝酸,1min后取出洗净,将两端均插入CuS04溶液中,对比观察现象。上述几个实验仅用滴量硝酸的实验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现象。)
  3.2探究和总结。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在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观点从化学键、化合价、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同的角度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概括出一些规律,如稀硝酸比浓硝酸稳定,浓硝酸比硝酸氧化性强,硝酸跟金属反应定量关系、还原产物规律等。
  3.3应用与延伸。精心设置一组实验习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论证,以培养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应用硝酸的性质解答怎样简便区分浓硝酸和稀硝酸?能否用稀硝酸制取H2(与Zn反应)?一定量的浓硝酸里加入过量铜会发生哪些变化?请设计用铜和硝酸制取少量NO2、NO的最佳的实验装置,请用铜、银和硝酸为原材料选择最佳途径制取硝酸铜和硝酸银等。延伸是指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探索。例如,结合硝酸的性质介绍王水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配平王水溶解铂和金的化学方程式,介绍经磁化的铜能减缓硝酸的腐蚀等化学科技新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探索与总结获得科学知识,通过应用与延伸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既训练了科学反复法和各种能力,又使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化学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学生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科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型。本文从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入手,探索得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规律。 Studen
初学者对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认识不深,而且容易混淆.虽然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分析会发现两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本人在教学中
摘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重点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物理 学习方法 探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一、多问细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摘 要:通过实验对影响胶体电泳实验效果的几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较适宜的实验方案,以便获得较快的电泳速度和清晰的电泳界面。  关键词:胶体 电泳实验 氢氧化铁    Fe(OH) 胶体电泳是高职化学中关于胶体性质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因为不易成功且需要的时间长而成为难点实验。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较适宜的实验方案,以便获得较快的电泳速度和清晰的电泳界面。    一、实验
摘 要: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较大。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作用    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感性认识比较少,有很多因素影响本门学科的教学,尤其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较大。    一、充分认识
摘 要:本文针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化学 教学 绿色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人们开始对造成环境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化学和化学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质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科学基础就是化学。化学工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世界人口的剧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化学 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从实施者——化学教师来讲,这方面的策略是一种教学艺术或特定的技巧。缺少这些技巧的教师将会发现,竭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