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独特的存在。它从中国园林艺术以及各种文化艺术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富于个性的园林艺术风格。日本古代造园家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水墨画家的身份,甚至有些还曾专门到中国学习绘画。
关键词:日本园林;日本庭院;水墨;造园家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广义上说,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因此,人们又往往将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并列为实用艺术中的不同类型。既然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源于中国。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从汉末到平安时期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公元894年),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并把中国文化进行日本化(也称和化)。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民间来往增加,以及中国学者艺人的东渡,日本造园技术又进一步提高。造园家们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开始,加强游观设置,采取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景布局原则,逐渐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日本园林受到了中国园林以及相关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比如儒释道思想的注入,以及中国水墨画的体现。
按照园林性质来分类,日本传统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武家园林、寺院园林;按照游览方式可分为坐观式、周游式、回游式;按照园林功能则分为寝殿造庭院、枯山水庭院、茶庭、净土庭院;按照园中的主要景观形式可分为池泉园、筑山庭、平庭。从文化视角审视日本园林,不难发现其无论是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很多地方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艺术的基因,其中不乏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尤其是水墨元素。
日本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营建庭院的造园家,如相阿弥是画家、造园家,狩野元信是画家、造园家,雪舟等杨是禅僧、画家、造园家。其中半是禅僧,全部是画家,而且均是受到中国水墨画影响或直接到中国学习过水墨画的大家。中国水墨画因素自然地表现在了他们营建的庭院中以及收有他们作品的庭院建筑中,也对他们之后的造园家做出了范例。
相阿弥(?—1525),与其祖父能阿弥、其父能阿弥,都是著名水墨画画家,也是幕府的唐画(中国画)鉴定师,他们形成了室町时代的一大画派——阿弥派画系,他们的画都受到南宋画风的影响,而相阿弥的画则有牧谿水墨画技法,大仙院的相阿弥的障壁画《纸本墨画潇湘八景图》正体现了牧谿的画风,它成了寺院庭院和书院庭院的组成部分。上文提到的大仙院方丈室内原有六幅障壁画《纸本墨画潇湘八景图》,现在改装成了挂轴,便是相阿弥的作品。障壁画,是日本独特的一种画,它画在日本纸或布上,贴在日式建筑物的木框拉门及木制墙壁上,也作成屏风画。这种障壁画,开始多出现在皇家、贵族、武将的豪华建筑物中,后来也多出现在附有各种类型的庭院的建筑物中,或者说障壁画成了庭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室町时代产生了一个日本绘画史上最大的、延续三百余年的狩野派画系,其始祖名狩野正信笔继承了中國水墨画画风,其长子狩野元信(1476—1559),继承了父亲的中国水墨画画风,还在自己的画中揉进了日本“大和绘”的样式,在山水中加进了花鸟,为此加大了画幅,使得这种汉和合璧的画适合成为日本建筑的障壁画。大仙院书院庭院建筑的狩猎派的障壁画仅是其一,今天,我们在许多日本庭院的建筑物中还可以见到它们。而狩野元信本人也是一位造园家,他曾营建的京都妙心寺退蔵院的“元信之庭”,是典型的水墨画般的枯山水庭院。
生卒之年均早于狩野元信半个世纪的日本画圣雪舟等杨(1420—1506),是位画僧,他于1467年乘遣明船到达宁波,先在四明山天童寺修禅习画,其后北上,游历了许多中国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中国水墨画家,尤其学习了浙派山水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画风,晚年以日本景色为题的《天桥立图》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雪舟还是日本著名的作庭家,传说他去中国前便营建了京都芬陀院方丈南庭和东庭庭院,而他有真凭实据地营建了大分与福冈交界的“英彦山旧亀石坊庭院”、福冈田川的“鱼乐园”、山口的“常荣寺庭院“、岛根县益田市的“万福寺庭院”“医光寺庭院”等。雪舟营建的那些庭院,无论是枯山水式的还是池泉式的,都具水墨画风格。特别是常荣寺的庭院,极具中日两国的水墨画画风。
到了江户时代,中国黄檗宗、南宗画传入日本,更有许多明清南画及文人画的画家旅日,影响形成了日本南画派、文人画派。随着南画在日本的生根开花结果,园林也受南画的风格影响,出现了以此画派画风营造的庭院。比如明末清初的禅僧隐元,做了黄檗宗大本山的京都府宇治市万福寺的开山,其寺内的瑞光院庭院,便有“山水南画庭院”之称。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园林则逐渐加入了西洋园林因素,呈现更为丰富的艺术风格。但是,枯山水庭院中的中国水墨因素及其所体现的禅机佛性是无可替代的,而其美感价值则是历久弥新的。
关键词:日本园林;日本庭院;水墨;造园家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广义上说,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因此,人们又往往将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并列为实用艺术中的不同类型。既然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源于中国。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从汉末到平安时期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公元894年),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并把中国文化进行日本化(也称和化)。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民间来往增加,以及中国学者艺人的东渡,日本造园技术又进一步提高。造园家们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开始,加强游观设置,采取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景布局原则,逐渐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日本园林受到了中国园林以及相关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比如儒释道思想的注入,以及中国水墨画的体现。
按照园林性质来分类,日本传统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武家园林、寺院园林;按照游览方式可分为坐观式、周游式、回游式;按照园林功能则分为寝殿造庭院、枯山水庭院、茶庭、净土庭院;按照园中的主要景观形式可分为池泉园、筑山庭、平庭。从文化视角审视日本园林,不难发现其无论是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很多地方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艺术的基因,其中不乏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尤其是水墨元素。
日本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营建庭院的造园家,如相阿弥是画家、造园家,狩野元信是画家、造园家,雪舟等杨是禅僧、画家、造园家。其中半是禅僧,全部是画家,而且均是受到中国水墨画影响或直接到中国学习过水墨画的大家。中国水墨画因素自然地表现在了他们营建的庭院中以及收有他们作品的庭院建筑中,也对他们之后的造园家做出了范例。
相阿弥(?—1525),与其祖父能阿弥、其父能阿弥,都是著名水墨画画家,也是幕府的唐画(中国画)鉴定师,他们形成了室町时代的一大画派——阿弥派画系,他们的画都受到南宋画风的影响,而相阿弥的画则有牧谿水墨画技法,大仙院的相阿弥的障壁画《纸本墨画潇湘八景图》正体现了牧谿的画风,它成了寺院庭院和书院庭院的组成部分。上文提到的大仙院方丈室内原有六幅障壁画《纸本墨画潇湘八景图》,现在改装成了挂轴,便是相阿弥的作品。障壁画,是日本独特的一种画,它画在日本纸或布上,贴在日式建筑物的木框拉门及木制墙壁上,也作成屏风画。这种障壁画,开始多出现在皇家、贵族、武将的豪华建筑物中,后来也多出现在附有各种类型的庭院的建筑物中,或者说障壁画成了庭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室町时代产生了一个日本绘画史上最大的、延续三百余年的狩野派画系,其始祖名狩野正信笔继承了中國水墨画画风,其长子狩野元信(1476—1559),继承了父亲的中国水墨画画风,还在自己的画中揉进了日本“大和绘”的样式,在山水中加进了花鸟,为此加大了画幅,使得这种汉和合璧的画适合成为日本建筑的障壁画。大仙院书院庭院建筑的狩猎派的障壁画仅是其一,今天,我们在许多日本庭院的建筑物中还可以见到它们。而狩野元信本人也是一位造园家,他曾营建的京都妙心寺退蔵院的“元信之庭”,是典型的水墨画般的枯山水庭院。
生卒之年均早于狩野元信半个世纪的日本画圣雪舟等杨(1420—1506),是位画僧,他于1467年乘遣明船到达宁波,先在四明山天童寺修禅习画,其后北上,游历了许多中国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中国水墨画家,尤其学习了浙派山水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画风,晚年以日本景色为题的《天桥立图》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雪舟还是日本著名的作庭家,传说他去中国前便营建了京都芬陀院方丈南庭和东庭庭院,而他有真凭实据地营建了大分与福冈交界的“英彦山旧亀石坊庭院”、福冈田川的“鱼乐园”、山口的“常荣寺庭院“、岛根县益田市的“万福寺庭院”“医光寺庭院”等。雪舟营建的那些庭院,无论是枯山水式的还是池泉式的,都具水墨画风格。特别是常荣寺的庭院,极具中日两国的水墨画画风。
到了江户时代,中国黄檗宗、南宗画传入日本,更有许多明清南画及文人画的画家旅日,影响形成了日本南画派、文人画派。随着南画在日本的生根开花结果,园林也受南画的风格影响,出现了以此画派画风营造的庭院。比如明末清初的禅僧隐元,做了黄檗宗大本山的京都府宇治市万福寺的开山,其寺内的瑞光院庭院,便有“山水南画庭院”之称。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园林则逐渐加入了西洋园林因素,呈现更为丰富的艺术风格。但是,枯山水庭院中的中国水墨因素及其所体现的禅机佛性是无可替代的,而其美感价值则是历久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