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与育人并举,德育与智育双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言行举止上时时处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之外,还要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德育。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德育
  
  新课导入部分是每一节课中教学活动的开始。善于总结的人都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新课导入越有艺术,对学生就越有吸引力。如果能够同时在新课导入部分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更为显著。例如,在讲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这一课之前,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我县某中学高中某班学生正在运动场上上活动课。男学生A和B在踢足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肢体上的碰撞,两个人由此产生争执,进而发展到动手打架。幸好其他同学及时阻止,两个人才悻悻地离开。吃了晚饭,A拿了桶和衣服走去冲凉,B则拿了一只哑铃从后面赶上A,用哑铃照着A的后脑重重地敲了下去。A即时倒地,血流如注。后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死亡。B知道情况不妙,仓皇逃跑。公安局发出通缉,不到两天就被抓住了,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
  接下来是我和学生的对答。
  师:“A和B两个人,谁是最后的赢家?”
  生:“没有赢家,一个死了,一个坐牢。”
  师:“A跟B之间有深仇大恨吗?”
  生:“没有,只是一点小磨擦。”
  师:“既然只是一点小磨擦,又怎么值得B把A往死里打呢?”
  学生们相互议论了一番,然后回答说:“可能B只是想给A一点教训,并不想把A打死。”
  师:“对,B所犯下的大错,这也正是你们最容易犯的错。你们遇事容易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这是每一个处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致命的弱点。为了使得A和B的悲剧不再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必须得有两样东西——”
  生:“老师,哪两样东西?”
  师:“第一,是理智;第二,就是接着下来我们在这一节课里要学习和探讨的新课——《多一点宽容》!”
  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在作者简介中渗透德育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作者,抛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介绍模式,从而生动地把作家如何在家庭、社会的众多因素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以及如何写出文本的经过情形,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讲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样,使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一定的事理,更从榜样中汲取到了自己成长所需的力量,达到智育与德育双丰收的教学目的。例如,学到鲁迅的文章时,我便详细地讲了鲁迅成长过程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及过程,以及他文学艺术风格的形成。通过启发和点拨,学生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凛然正气,明白了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与写作的关系,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同情、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揭露旧社会黑暗与弊端的文学斗士的人格魅力。
  
  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阅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有效方法,又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极好途径。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学的理解,又有效地累积和更新了文学语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阅读材料中的榜样,往往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几遍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场景,细细地体会父(母)对儿(女)的这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最后,启发和教育学生不仅要懂得享受这种来自亲人或者他人的真爱,还要学会传承这种爱,更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所有的善良的人,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了真情,到处都充满了爱。
  
  四、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
  
  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好词妙句的理解和品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课文中的好词妙句进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同时,在理解和品赏好词妙句的过程中,相机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陶冶,并转化成为实际行动的动力。例如,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谈到自己艰难困苦的求学经历时,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日再食,列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等等。在指导学生充分地弄清了课文中的词句及文意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在吃、穿、住、行以及求学、求师的态度等诸多方面上与宋濂的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和深入的讨论,然后再把它写成读后感,并在班上宣读和交流,最后还用这些读后感出版了一期墙报。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触动非常大。使得学习上原先马马虎虎的学生开始变得认真学习起来了,纪律上一贯比较松懈懒散的学生开始变得循规蹈矩了,生活上以前总爱大手大脚地花钱的学生也开始变得自制和节俭了。
  
  五、在联想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品赏课文中的奇词妙语、理解课文中的精美句子、体会课文中的深邃意境时,往往都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相伴随。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因为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领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和教育、心灵得到净化的难得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老山界》、《草》、《〈长征〉节选》等以红军长征的题材为内容的课文时,除了指导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着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等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形;想象他们不但要战胜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前来围追堵截的凶残的敌人情景。很显然,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战无不胜、一往无前,是源自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甘愿用他们的战斗、用他们的鲜血甚至生命,来换取全中国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幸福。正是这种崇高信念,激励着无数的红军将士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浴血奋战;正是这种崇高的信念,让无数的红军将士甘愿洒尽了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鲜红的热血、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而祥和的美好生活。启发和激励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认真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又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把德育更好地渗透到作文教学活动中去,我着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仔细观察,详细调查,认真分析,广泛搜集作文的题材。
  题材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力。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经常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等,以便从中挖掘和提炼出自己感触最深或者最具有典型性的题材。其次是训练学生广泛搜集作文素材,为写作积累材料。在观察、调查和搜集作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真人实事的直接现身说法,给学生的内心感受造成的震撼更加强烈,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就更加深刻。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目的,又起到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与总结、思维与判断等综合素质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自我教育,学会自我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2.以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教师透过学生的作文,可以窥视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因势利导。作文评讲则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作文评讲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讨论或剖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引导,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法。例如,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我让学生写了篇题为《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的作文,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里面,都流露出了对父母的不同程度的不满和抱怨。我先对学生的各种不满情绪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又在作文评讲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题大讨论。接着,我再逐一剖析了各种误会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多种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误会的方法;列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了父母为了家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等等,并教导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关爱父母,报答父母。
  不久,我又让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当一位学生在班上一边流着泪一边深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时,我发现,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被这个同学的真情倾诉感动了,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如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在参观、访问活动中渗透,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及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教书与育人并举,德育与智育双馨,是每一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探索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参与。
其他文献
摘要: 营造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前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公共图书馆起步晚,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肩负起建设书香社会的重任,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为社会服务。  关键字: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书香社会    书籍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基因。营造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在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城市,阅读成为人们的奢望,而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的主要训练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的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英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能够通过阅读来刺激自身的大脑进行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摘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本文在说明正确理解就业观的含义、明确其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七种错误就业观,论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含义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本科在校生,其就业涉及面极广,既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又牵涉到用人单位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既牵涉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倡导建立地方课程体系,打破以往全国统一的课程模式。考虑到我国区域特点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及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纲要》提出了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的理念。  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 万有引力部分公式多、题型杂,教师需对相关题型和公式加以汇总,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 万有引力公式疑难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诞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开放教育各专业为的先导课程,旨在为开放教育新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和业务学习基础,对指导未来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提体会,结合一场开学典礼、两次面授辅导、三讲空中课堂、四次平时作业、五种互动方法等具体环节的分析,探讨由此带来的关于开放教育教学诸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开放教育
摘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本文作者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从“激发兴趣很重要”、“身边入手不可少”、“平时讲课要提到”、“演讲、朗诵样式多”、“师生共评方法妙”等五个方面论述课题,并辅之以具体的事例和课堂实例。  关键词: 作文提高一点一滴持之以恒    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以后,很多家长为孩子不会作文而发愁。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好作文的秘诀在哪里
摘要: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本文主要阐释了互动教学的特点、要求、应用。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特点要求应用    英语是高职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认为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了也没用的错误
摘要: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关键词: 李贽“真”创作观    明代中后期的文坛,一方面是以统治者拼命推崇的宋明道
摘要: 本文作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抓起: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渗透 德育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应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