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阶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平时进行铺垫性的训练。在议论文写作指导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事例,学会引用事例进行论证,并就事例进行意义分析或比较分析等,从而有效证明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引用事例 分析事例
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记叙文一直是舞台的主角、训练的重点。反观议论文,它就是一个绿叶的身份,甚至是一个跑龙套的地位。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有十篇之多,其中典范性的议论文集中在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和九上第三单元。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议论文的写作更是积极性不高,除非老师特别要求,议论文写作无乎无人问津。其实,就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一个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阶段,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必要。
一、铺垫在课外
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了。比如,有人问:你喜欢谁?小孩子会回答:妈妈。再问:为什么呀?小孩子答道:因为妈妈给我讲故事。就在这样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议论文就已经完成了。其实,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会议论文的写作,例如课间小辩论,我看××现象,我读小故事中的大道理,都可以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论点的能力或逻辑推理能力,这些可以为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作很好的铺垫。另外,教师也可以就学生中比较爱看的《智慧背囊》和《心灵鸡汤》等书籍,以推荐阅读或边阅读边仿写。
二、有例方可证。
通过议论文的教学,学生必然已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如论点、论证、证据了熟于心,对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必然明白透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选取什么事例,如何运用事例,给学生加以训练,让他们形成事实论证的实际技能。
对于举例论证,总的原则要选取那些典型的,能够有力证明论点的事例。所谓事例的典型性,无非就是时间选古今;空间选中外;身份选官民;范围选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内容选小到生活大到政治;性质选或正或反。
有哪些引用事例的方法呢?
1.删除概述法
在叙述事例时,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很强的论证意识,对那些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中的部分内容,在不让人对事例真实性产生怀疑或有理解歧义的前提下,对于中心论点的时、地、人、事和一些描写内容要舍得割舍。例如以关于“理想与信念”的议论中,有的学生这样概括《愚公移山》这一故事:年迈的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人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这一概括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为论证服务。
2.定向援引法
对删除后保留的材料,对于作者来说,一定要学会整理或摘句串联或综合浓缩,以达到相对完整而简明地叙述,能证明中心论点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所说之理密切相关的部分内容要该详则详,该具体就具体,以便于对事例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论证“战略退却”,这样引用林冲与洪教头比武一事:《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要打林冲,连续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这一引用用几个“来”字把洪教头的不可一世描画了出来,隐射了当时的敌人的嚣张,很好地论证了中心。
三、雄辩更有力
事实可以很好地证明中心论点,但达·芬奇说,房子是由砖头堆砌而成的,可砖头堆儿却不是楼房。议论文必须在说理方面下功夫。对于初写议论文的初中学生来讲,比较有效的方法有就事分析法和严密推理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视野、阅历等限制,很难对一个问题有多高深的、多独特的看法,对议论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义分析法
在举出事例之后,从某一方面对所举事例进行分析,揭示出失恋或行为的影响、价值或者危害,以便于更有利地剖析事例的意义,从而为论点服务。
例如: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选自《纪念白求恩》)
本段中作者首先扣住白求恩精神之一——国际主义进行简述,然后在概述的基础上加以设问,启发读者思考,接着引出这段文字的论点,最后剖析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我们怎样学习这种精神,从而把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阐述得很透彻,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2.比较分析法
运用与文中某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从而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选自《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作者运用王勃、李白面对挫折时直面挫折,笑对痛苦,最终取得各自成就和刘备面对挫折时放大痛苦,草率行动结果落得“白帝孤城”的悲剧,进行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道理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法,引用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著作中的话,或是引用格言、谚语、俗语来论证。比如比喻法,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把艰深难懂的道理说得直白形象,让读者深记于心。例如毛泽东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在这里,毛泽东运用引用、比喻把为什么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讲得明白直观,能够很好地引起党内其他同志和读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论述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果能抓住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大块,对学生进行精心点拨,“有理有据地写议论文”就完全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过程指导.语文教学通讯,2008.
11B.
[2]罗艳红.夯实基础厚积薄发.阅读与鉴赏,2008.7.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引用事例 分析事例
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记叙文一直是舞台的主角、训练的重点。反观议论文,它就是一个绿叶的身份,甚至是一个跑龙套的地位。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有十篇之多,其中典范性的议论文集中在苏教版八下第二单元和九上第三单元。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议论文的写作更是积极性不高,除非老师特别要求,议论文写作无乎无人问津。其实,就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一个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阶段,训练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必要。
一、铺垫在课外
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了。比如,有人问:你喜欢谁?小孩子会回答:妈妈。再问:为什么呀?小孩子答道:因为妈妈给我讲故事。就在这样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议论文就已经完成了。其实,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会议论文的写作,例如课间小辩论,我看××现象,我读小故事中的大道理,都可以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论点的能力或逻辑推理能力,这些可以为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作很好的铺垫。另外,教师也可以就学生中比较爱看的《智慧背囊》和《心灵鸡汤》等书籍,以推荐阅读或边阅读边仿写。
二、有例方可证。
通过议论文的教学,学生必然已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如论点、论证、证据了熟于心,对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必然明白透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选取什么事例,如何运用事例,给学生加以训练,让他们形成事实论证的实际技能。
对于举例论证,总的原则要选取那些典型的,能够有力证明论点的事例。所谓事例的典型性,无非就是时间选古今;空间选中外;身份选官民;范围选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内容选小到生活大到政治;性质选或正或反。
有哪些引用事例的方法呢?
1.删除概述法
在叙述事例时,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很强的论证意识,对那些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中的部分内容,在不让人对事例真实性产生怀疑或有理解歧义的前提下,对于中心论点的时、地、人、事和一些描写内容要舍得割舍。例如以关于“理想与信念”的议论中,有的学生这样概括《愚公移山》这一故事:年迈的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人搬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这一概括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为论证服务。
2.定向援引法
对删除后保留的材料,对于作者来说,一定要学会整理或摘句串联或综合浓缩,以达到相对完整而简明地叙述,能证明中心论点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所说之理密切相关的部分内容要该详则详,该具体就具体,以便于对事例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论证“战略退却”,这样引用林冲与洪教头比武一事:《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要打林冲,连续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这一引用用几个“来”字把洪教头的不可一世描画了出来,隐射了当时的敌人的嚣张,很好地论证了中心。
三、雄辩更有力
事实可以很好地证明中心论点,但达·芬奇说,房子是由砖头堆砌而成的,可砖头堆儿却不是楼房。议论文必须在说理方面下功夫。对于初写议论文的初中学生来讲,比较有效的方法有就事分析法和严密推理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视野、阅历等限制,很难对一个问题有多高深的、多独特的看法,对议论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义分析法
在举出事例之后,从某一方面对所举事例进行分析,揭示出失恋或行为的影响、价值或者危害,以便于更有利地剖析事例的意义,从而为论点服务。
例如: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选自《纪念白求恩》)
本段中作者首先扣住白求恩精神之一——国际主义进行简述,然后在概述的基础上加以设问,启发读者思考,接着引出这段文字的论点,最后剖析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我们怎样学习这种精神,从而把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阐述得很透彻,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2.比较分析法
运用与文中某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从而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选自《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作者运用王勃、李白面对挫折时直面挫折,笑对痛苦,最终取得各自成就和刘备面对挫折时放大痛苦,草率行动结果落得“白帝孤城”的悲剧,进行正反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道理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法,引用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著作中的话,或是引用格言、谚语、俗语来论证。比如比喻法,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把艰深难懂的道理说得直白形象,让读者深记于心。例如毛泽东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在这里,毛泽东运用引用、比喻把为什么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理讲得明白直观,能够很好地引起党内其他同志和读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论述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果能抓住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大块,对学生进行精心点拨,“有理有据地写议论文”就完全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过程指导.语文教学通讯,2008.
11B.
[2]罗艳红.夯实基础厚积薄发.阅读与鉴赏,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