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共同体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专业情意”,即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与肯定心理,它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理想、情操、形象、自我等,又不仅限于此。在幼儿园中,专业情意正是幼师从事保育、教育的动力源泉。对园校共同体的内涵及目标进行阐述,对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的意义及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    键   词]  园校共同体;专业情意;内涵;目标;意义;不足;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80-02
   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师是教育工作及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情意直接关乎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在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进行培养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不仅需要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的意义有明确的认知,还需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正确把握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善、创新,如此一来幼儿教育质量方可突破现阶段的瓶颈,以勇往直前的姿态向前迈进。
   一、园校共同体的内涵与目标
   “共同体”的含义为人们在共同条件下所结成的集体,就广义而言其含义十分广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共同体”逐渐被应用到了教育及学术领域内[1]。这也正是“园校共同体”的由来,在这个词中,“园”指的自然是各类幼儿园,而“校”指的则是囊括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五年制高职师范学校,此二者于学前教育方面达成了有效共识,通过互相了解、配合及互补协作等合作方式,幼儿园与高职院校构建了以合作为基础的联合体,以幼儿园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提升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为幼儿园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以此实现“双赢”,此为园校共同体的内涵与目标[2]。
   二、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前教育师范生而言,凭借在高职院校内的学习固然能够获得与幼教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教育并非“纸上谈兵”,要实现教育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将理论付诸实践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幼教领域,学前教育师范生缺乏实践机会,导致毕业后难以快速踏入工作岗位,即便能够成功入职也于实际幼教经验方面有所欠缺,而园校共同体的出现令该类问题迎刃而解[3]。通过园校共同体中专业情意的培养,幼师能够对专业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换,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师范生虽然在师范学校内学到了与后续幼教工作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但就目前而言,未对幼儿教育的时事问题形成有效关注是当今幼师师范学院的“通病”,学前教育师范生经过师范学校的学习后常常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于专业态度方面亦有所薄弱,难以真正形成坚实牢固的专业信念。而在园校共同体中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前教育师范生确立科学的专业认知,令其通过实践提前找寻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其后续幼教事业的发展找到正确方向。总体而言,专业情意的培养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而言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在专业情意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师范生对专业情意存在认知不足的状况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专业情意不仅代表幼师对幼教事业的情感态度,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幼师本身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息息相关[4]。但就目前而言,在园校共同体中虽然已实现了幼师师范学院与幼儿园的对接,然而其合作却仍然偏向形式化,双方对园校共同体皆保留着“敷衍”态度,即幼儿园仅仅满足了本身的教学需求、幼师师范学院仅仅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实际步入幼儿园上手幼教工作时难免会在专业情意的培养方面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难以真正领会到专业情意的重要性与培养意义,久之在踏入教师岗位后更难以真正令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提升,于长久而言对学前教育师范生本身不利。
   (二)缺乏与专业情意相应的培养方案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园校共同体普遍存在缺乏与专业情意相符的培养方案状况[5]。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自新课改以来,我国已对幼儿教育做出了新的定义,以此确保为幼儿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这一点在我国诸多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方面皆有所体现,如要求幼师树立“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的专业理念等,但在专业情意方面仍然没有做出合理界定。而事实上,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多与新时代下幼师工作的需求有关,在新时代下结合园校共同体的实际状况制订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园校共同体中,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是其现阶段存在的另一大问题,该问题多源于园校共同体本身及情意的复杂性,其中在园校共同体方面,由于缺乏可量化及可操作的专业情意培训评价体系,兼之该类型的评价体系构建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无论幼儿园还是师范学校皆对此方面的问题选择了“合理回避”,导致专业情意的培养一直未能得到落实;而在情意的复杂性方面,由于情意皆存在内隐性与灵活性,在没有明确导向的情况下园校共同体难以真正对其進行考察,且目前大多园校共同体仍没有致力于建立明确导向的打算,久之便导致园校共同体中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难以得到真正落实[6]。    四、园校共同体背景下针对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现存不足的改善对策
   (一)制订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方案
   为了在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实现有效培养,制订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方案是必备的改善对策之一。在实际构建专业情意培养方案时,园校共同体需要注重两方面内容,其一是需要令园校及学前教育师范生对专业情意及其培养形成正确认知,其二是要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做出专业情意培养方面的指导。其中在培养认知方面,园校共同体可以通过讲座、定期集训、网课等形式对专业情意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宣教,同时在幼儿园的幼师办公室、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室内可以设立“幼师专业情意”长廊,幼师师范学院更可以以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为依据编写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以此在潜移默化间给幼儿园、师范院校双方及学前教育师范生带来一定影响,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认知。而在专业情意培养指导方面,园校共同体亦可采用培训方式实现培养目标,若有条件,可邀请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讲,以此实现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有效培养。
   (二)选择共同体内经验丰富的幼师实现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引领作用
   就本质而言,教育本身便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即学习者会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受到教育者的影响,依据此特征,选择在专业情意方面有经验的幼师对来幼儿园实践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培训,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另一有效对策[7]。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而言,其初入幼儿园开展幼教工作时,幼儿园往往会挑选经验丰富的带班幼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辅助,而此类方法恰可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形成引导。因此,幼儿园在挑选带班幼师时应当针对专业情意状况进行合理遴选,在挑选出专业情意合格的幼师团队后,对该幼师团队进行专业情意指导方面的培养,即令幼师了解专业情意的培养方法,后续在学前教育师范生开展实践时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以负责且开放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前教育师范生,以此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
   (三)构建科学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园校共同体无法真正落实专业情意培养的主要桎梏,针对此方面的问题,园校共同体应当以此状况为实际依据构建科学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情意的培养[8]。学前教育师范生由于刚刚踏入工作岗位,对其本身而言很难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专业情意评价体系的构建恰可成为学前教育师范生衡量自身、完善自身的有效方法,而在实际构建专业情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园校共同体应当注重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与过程性。一方面,园校共同体可以在评价主体方面进行完善,实施“自身”与“外界”双主体评价模式,其一可由学前教育师范生对自身专业情意状况进行评价,其二则由带班幼师、幼儿园及幼师师范学院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做出评价,以此实现评价主体的完善;另一方面,幼儿同样可以作为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做出评价的重要一环,园校共同体可以制订相关调查问卷并由幼儿作答,后续将调查状况纳入学校学分制度中,针对评价状况良好的学生,师范学院可以给予奖励,以此实现由评价体系向专业情意培养的驱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园校共同体内,专业情意是提升幼师及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源动力”,其培养应当作为现阶段园校共同体的主要工作予以开展。而在目前的园校共同体的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师范生对专业情意存在认知不足状况、幼儿园与师范学校缺乏同专业情意相应的培养方案、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等。针对这些问题,园校共同体可以通过构建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方案、选择共同体内经验丰富的幼师实现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引领作用、构建科学的专业情意评价体系等对策予以改善。如此一来,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情意方可于园校共同体内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纪磊,何爱霞.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情意的结构模型与提升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20,31(5):44-51.
   [2]张云霞.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情意的现状调查: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20(23):147-149.
   [3]邱晓平.运用“情意知行”,提升视障学校班主任专业素质[J].语文课内外,2019(7):234.
   [4]赵璐.教育生态观下的男幼师生专业情意培养:基于班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中外交流,2018(4):98.
   [5]彭传浩.基于幼师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情意培养:以幼儿舞蹈课程为例[J].当代音乐,2018(3):112-113.
   [6]马辉.五年制大专幼师生专业情意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J].教育参考,2018(3):73.
   [7]马辉.五年制大专幼师生专业情意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J].教育参考,2018(3):26-32.
   [8]吴宝发.乡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意及培养途径:基于中西部地区县市中小學教师培训课堂创新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7):31-33.
  ◎编辑 郑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需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的方式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活动,进而使全员育人的思想道路能够充分地渗透到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对其自身的人文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三全育人”视域下,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朋辈作用,使全程育人的理念得以凸显,从学生入学阶段到其在校学
渲染模块的教学内容是3ds max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安徽省宿州工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设计完善的场景模型,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渲染模块的教学任务。
[摘 要] 当前世界上各种环境问题参差出现,极大程度地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为此,需要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特别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相关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在非环境的新工科专业讲授环保知识的必要性,提出要密切结合专业知识、
[摘 要] 双元制视角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践行“双元”职教模式、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对“双元制”人才培养内涵进行解读,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存的困境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设途径。  [关 键 词] “双元制”;“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当代新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合理运用显性教育,更要积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对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 要] 在微积分教学中坚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吸收近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引入零测度集的概念,借助勒贝格给出的黎曼可积的充要条件证明函数的可积性,简化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中有关定积分性质的证明,既便于教师对定积分相关性质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定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对微积分教学现代化的新探索。  [关 键 词] 零集;黎曼可积;定积分性质;可积性条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为地方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但现阶段随着高校教学理念与就业方向的改革,美术学专业作为应用型高校基础专业之一,已经趋向于停滞的状态。究其原因,地方应用型高校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模糊不清,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发现学习的知识没有办法在工作中使用,或者很多高校教学模式雷同,没有教学特色。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
[摘 要] 在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生动化的场景,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对“情境—问题”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通过合理设计课程、策划学习情境、借助信息技术等方式,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中职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