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学好物理,仅仅是课堂上探究和课后记背规律、公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习题课是物理一种重要的课型,高效的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物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不过环顾当下的习题课教学,问题很多,本文首先审视物理习题现状,接着提出几点改进策略.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在当前的物理习题教学两个突出的问题
  问题1过于强调习题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结构完善性,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失,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度低下,整个习题学习过程在学生做题,教师评讲的过程中完成,教师面面俱到、滔滔不绝,习题教学功能显得狭隘,留下来的只有枯燥感,更不要谈物理方法的掌握了.
  问题2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师生倍感升学压力,习题课选题量过度,还存在着重复,师生陷入“题海”,高耗低效、不能自拔,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处于学习疲劳状态,长期如此,厌学情绪逐步滋生.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行为,要提高习题教学的效果,必须对习题教学有深刻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2习题教学改进措施分析
  2.1重拾基础知识,培养解题习惯
  传统的习题教学我们选题都紧贴中考,没有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必须立足于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和公式,因为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笔者在习题教学中,均要求学生从物理规律的几个基本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复习.选择基础习题作为习题教学的起点,借此完成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进一步深化认知打下基础.
  2.2联系生活选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选取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作为习题教学的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效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教师留意生活,其实可以发现有许多生活现象中内含极为有趣的习题素材.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速度公式的应用”时,笔者从生活视角出发,编制了道习题:“早晨7:35上第一课,老师从家到校之间有3 km远,假设我以5 m/s的平均速度骑车,请大家算算,如果老师7:30准时从家动身,分析下老师会迟到吗?”学生刚拿到该习题时,都非常想知道我到底有没有迟到,所以很快投入到解题活动中,将速度公式应用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进一步追问:“如果老师要想不迟到,大家再算算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实践证明,这样编排的习题学生很感兴趣,由于计算具有实用性,学生的计算也格外认真,效果自然不错.
  2.3发挥实验功能,丰富感性认知
  物理学习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那么感性认知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主要来源是生活和实验,其中实验也是科学家探究和发现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我们习题教学也应该和实验紧密联系.
  (1)教师演示辅助理解,例如:对于“冒白汽”现象属于什么物理现象?有很多学生会将其属于“汽化” 现象,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白汽”是水蒸气而导致的,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正面的灌输效果不是太好,笔者采用了演示的方法,对着开水时的壶嘴用强光照射,学生在靠近壶嘴处竟然观察不到“白汽”,学生顿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进而得到结论“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
  (2)学生自主体验,例如: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闭合电键S后发现小灯不发光,电流表也没有示数,如果整个电路只有灯或电阻存在着故障,为了进一步对故障进行排查将电压表与灯泡两端并联,发现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出现在何处?
  电路故障分析是学生的难点之一,纸上谈兵终不深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选择了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学生通过自主体验积累感性认识,分析方法也就自然沉淀.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师生良性配合是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对于习题课教学也不例外,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指点和领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指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缺乏深入理解的情况下解题通常存在生搬硬套公式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抓住时机,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解题过程,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予以指点.例如,“二力平衡”学习后,有这样一道习题:“起重机将一物体吊起,先开始匀速上升,接着静止在空中,最后匀速下降,对于这3个过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存在什么关系?”在这道习题的解答中,有部分学生总是错误地认为只有静止在空中是拉力等于重力,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时分别为拉力大于和小于重力,其症结在于学生对“匀速”这一平衡状态缺乏深入的理解.为此,笔者在学生解题时,提醒学生:“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让学生解题时就触及问题的本质.
  3.2引领
  我们平时的习题教学会涉及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尤其是学生初学物理概念时,学生会倍感问题棘手,笔者认为这些综合题的教学重点在于解题思路的渗透,具体处理上可以采用降低梯度,分层设疑的方法组织习题教学,引领学生的解题走上正确的轨道.例如,学生刚学机械效率的知识时,遇到这样一道习题:“某同学用动滑轮提一重为100 N的物体,已知物体上升的高度为9 m,该生用的力是60 N,试求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多大?”很多学生初次遇到该题时,解题出现了困难,笔者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问题拆解为求“总功、求有用功、求机械效率”3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从教学效果来看,采用分层降低梯度的方式处理综合题,在笔者的领引下,学生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同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化.
  除了以上所述以外,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让学生自己讲题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的思维过程,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提升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关系更为和谐稳固.
其他文献
中学物理主要研究直线运动,但经常会碰到物体运动是曲线的情况,如果曲线是抛物线,我们很容易想到分解成两个直线,但还会碰到曲线不是抛物线的情况,甚至曲线无法画出的情况,其实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采用化曲为直的思维方法去解决.  例1 如图1所示,某人从高出水平地面h的坡顶水平击出一个高尔夫球,由于恒定的水平风力作用,高尔夫球竖直的落到距击出点水平距离为L的洞穴中,则该球被击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不计球在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的性质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作用.  虽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却只开展为数不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却很少开展,达不到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的要求
本文针对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情境创设缺乏整体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等问题,通过案例对比提出了创设恰当、有效的语篇情境的方法,即:一个情境中突出一个主情景,让情境具有明确目的性
期刊
要是你问我最羡慕什么人,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羡慕大人!”当大人多幸福啊!想干吗就干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最让我羡慕的是没有作业,没有烦人的唠叨.而我在学校要拼了命
物理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牵涉到一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结果或讨论其物理过程范围的问题,此类问题通常难度较大、技巧性强,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与动力学、电磁学密切相关,综合性强.在高考命题中经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1 解决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基本思路  所谓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猴子的屁股和其它动物一样,丝毫不引人注目.后来,猴子为了在动物王国里显得另类一些,便决定去整容,可是,整哪个部位好呢?它灵机一动,整屁股吧!rn它来到整容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传统教学的弊端越发凸显,过去我们的教学布置得太满,学生缺乏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空间,结果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物理教学的任务除了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能够有情感体验和物理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佳境.留白是画家和书法家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留白,留
解题贵在“化腐朽为神奇”,忌讳“化神奇为腐朽”.有些教师,在解物理题目时,总是喜欢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这种现象很普遍,在杂志或教辅书上例子就更多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做这样的示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之美,相反,把学生带到云里雾里,令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物理产生畏惧和厌恶情绪,也会使基础好且好学的学生染上毛病,不愿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总寻思想些“精妙”的解法.这样是不利于优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