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090-01
一、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教材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判断之后,目的是使盐类水解的过程和规律探讨能在强弱电解质概念、电离平衡移动、水溶液酸碱性与PH值关系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从中挖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独特之处。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的概念得以直接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正确判断和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义、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水电离平衡不同影响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3、科学素养:从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本是中性的水溶解了组成不同的物质时,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从分析中得出结论,这种由某些盐的离子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由此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从现象到本质再到一般规律的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水是一种弱电解质,常温下纯水中存在水的微弱电离,即H2OH+ + OH—。由于C(H+)= C(OH-),所以,水是中性的,且C(H+)· C(OH-)= 1×10-14 = KW 。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当离子浓度增大(或减小)时,水的电离平衡就受到破坏,如:向水中加入可溶性的酸或碱时,由于增加了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使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从而抑制水的电离。在此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变,KW也不变,但加酸后导致混合液中C(H+)>C(OH-)而显酸性;加碱后导致混合液中的C(H+) [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人完成两种物质溶液的配制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2、实验用品:蒸馏水、蔗糖、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铜、无水酒精、硝酸钾、碳酸氢钠,试管、PH试纸、玻璃棒、烧杯等。
3、问题讨论:用平衡移动的原理、水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解释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各组要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投影学生实验结论]
1、蔗糖、氯化钠、酒精和硝酸钾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很接近7,溶液显中性;
2、醋酸钠、碳酸氢钠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显较深的蓝紫色,溶液显碱性;
3、氯化铵、硫酸铜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显较浅的橙黄色,溶液显酸性。
[投影学生分析过程]
1、蔗糖和无水酒精的水溶液显中性,主要是因为蔗糖和无水酒精都是非电解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不产生影响水电离平衡的离子;而氯化钠、硝酸钾的水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是氯化钠电离产生的Na+、Cl-均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硝酸钾电离产生的K+、NO3- 也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和OH-。
2、醋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是由于CH3COONa == CH3COO- + Na+,NaHCO3 == Na+ + HCO3-。其中Na+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OH-(因为NaOH是强电解质能全部电离),而CH3COO- 、HCO3-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 形成了弱酸CH3COOH和H2CO3,两种弱酸都不能再全部电离,导致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C(OH-)>C(H+)。(老师补充:HCO3-存在HCO3-H+ + CO32-的电离平衡,但其电离的程度非常非常的弱,比它结合H+ 生成H2CO3的能力要弱很多,所以NaHCO3溶液还是显碱性。)
3、氯化铵、硫酸铜完全电离,即NH4Cl == NH4+ + Cl-、CuSO4== Cu2+ + SO42-。其中Cl- 、SO42-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因为HCl、H2SO4是强酸能完全电离),而NH4+、Cu2+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OH- 形成弱碱NH3·H2O和Cu(OH)2,不能再全部电离成游离的离子,导致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使C(OH-) [共同结论] 1、非电解质通常对水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浓度方面);2、盐电离产生的强酸根离子和强碱对应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离子;3、盐电离产生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对应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 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C(OH-)>(或< )C(H+);4、组成盐的阴、阳离子中有“弱”的离子就能消耗水电离产生的离子,从而促进水的电离。
[定义及规律] 盐类的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盐的组成离子中有弱的离子就能发生水解,水解后溶液显示强的离子所对应的酸或碱的酸碱性,用一句话可概括为:“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定义分析] 既然盐类的水解是一种反应,是盐的组成中的弱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的反应。
[课后思考]在物质分类中常有一句话叫“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为何纯碱不是碱而是盐呢?我相信同学们学习本节课内容后一定不难理解这句子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探讨互助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通过口头表述和书写后投影展示来对比,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实验探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本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课堂的知识容量太大,学生能用于论证的时间并不多;其次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对于盐类水解的规律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却不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一、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教材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安排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判断之后,目的是使盐类水解的过程和规律探讨能在强弱电解质概念、电离平衡移动、水溶液酸碱性与PH值关系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从中挖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独特之处。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的概念得以直接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正确判断和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定义、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水电离平衡不同影响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3、科学素养:从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本是中性的水溶解了组成不同的物质时,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生变化;从分析中得出结论,这种由某些盐的离子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由此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从现象到本质再到一般规律的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水是一种弱电解质,常温下纯水中存在水的微弱电离,即H2OH+ + OH—。由于C(H+)= C(OH-),所以,水是中性的,且C(H+)· C(OH-)= 1×10-14 = KW 。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当离子浓度增大(或减小)时,水的电离平衡就受到破坏,如:向水中加入可溶性的酸或碱时,由于增加了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使水的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从而抑制水的电离。在此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变,KW也不变,但加酸后导致混合液中C(H+)>C(OH-)而显酸性;加碱后导致混合液中的C(H+)
1、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人完成两种物质溶液的配制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2、实验用品:蒸馏水、蔗糖、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铜、无水酒精、硝酸钾、碳酸氢钠,试管、PH试纸、玻璃棒、烧杯等。
3、问题讨论:用平衡移动的原理、水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解释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各组要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投影学生实验结论]
1、蔗糖、氯化钠、酒精和硝酸钾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很接近7,溶液显中性;
2、醋酸钠、碳酸氢钠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显较深的蓝紫色,溶液显碱性;
3、氯化铵、硫酸铜水溶液的PH试纸颜色都显较浅的橙黄色,溶液显酸性。
[投影学生分析过程]
1、蔗糖和无水酒精的水溶液显中性,主要是因为蔗糖和无水酒精都是非电解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不产生影响水电离平衡的离子;而氯化钠、硝酸钾的水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是氯化钠电离产生的Na+、Cl-均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硝酸钾电离产生的K+、NO3- 也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和OH-。
2、醋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是由于CH3COONa == CH3COO- + Na+,NaHCO3 == Na+ + HCO3-。其中Na+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OH-(因为NaOH是强电解质能全部电离),而CH3COO- 、HCO3-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 形成了弱酸CH3COOH和H2CO3,两种弱酸都不能再全部电离,导致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C(OH-)>C(H+)。(老师补充:HCO3-存在HCO3-H+ + CO32-的电离平衡,但其电离的程度非常非常的弱,比它结合H+ 生成H2CO3的能力要弱很多,所以NaHCO3溶液还是显碱性。)
3、氯化铵、硫酸铜完全电离,即NH4Cl == NH4+ + Cl-、CuSO4== Cu2+ + SO42-。其中Cl- 、SO42-不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因为HCl、H2SO4是强酸能完全电离),而NH4+、Cu2+都结合水电离产生的OH- 形成弱碱NH3·H2O和Cu(OH)2,不能再全部电离成游离的离子,导致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使C(OH-)
[定义及规律] 盐类的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盐的组成离子中有弱的离子就能发生水解,水解后溶液显示强的离子所对应的酸或碱的酸碱性,用一句话可概括为:“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定义分析] 既然盐类的水解是一种反应,是盐的组成中的弱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的反应。
[课后思考]在物质分类中常有一句话叫“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为何纯碱不是碱而是盐呢?我相信同学们学习本节课内容后一定不难理解这句子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探讨互助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通过口头表述和书写后投影展示来对比,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实验探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本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课堂的知识容量太大,学生能用于论证的时间并不多;其次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对于盐类水解的规律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却不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