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教师德性的实践回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aoxi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道德有最低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更高层次——教师德性的期望。勤奋奉献等道德要素并不是优秀教师的全部,只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个人道德,因此优秀教师不仅要有奉献学生的善举还要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教学实绩的智慧,以及把教学智慧运用于教学实际的可行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 教师德性 高效课堂 教师关怀 教师评价 教学行为
  目前对优秀教师的定义有这样几种:一是勤恳与认真的老师;二是让学生考上大学的老师;三是学生心中的“优秀教师”,等等,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教师,我想社会业已给出角色定义。
  但现在教育理论界有人认为,教师道德有最低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更高层次——教师德性的期望。主张勤奋奉献等道德要素并不是优秀教师的全部,只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个人道德,因此优秀教师不仅要有奉献学生的善举,还要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教学实绩的智慧,以及把教学智慧运用于教学实际中可行的工作方法①。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彰显内在的教师德性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教师关怀:以“心灵”的平等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这里所说的平等不仅仅是师生地位、法律人格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而不是现在功利化下的“专制”。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哪怕是教师认为不合理的认识。这种基于真正平等的关怀会让学生在不断体会和感悟生活与学习中重新树立对独立思考的信心并逐步學会思考。教师可以对其感悟或体会进行指导,切不可采取粗暴的干涉方式过度指责,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目前这种师生冲突在教育中屡见不鲜。因此教师不可以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体会或感悟强加于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会在尊重的基础上聆听学生的想法,学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不要把平等当成“施舍”和恩惠。正如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所说:“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说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知晓学生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思考的实践中学会思考,才有可能让你的课堂在这种教师德性的自觉下变得真正有智慧。
  2.教师评价:从单极维度向多极维度转变
  现行的教师评价有形无形中遵循教学实绩的单极维度,而且这种教学实绩并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而是在追求学生的分数。这种单极评价维度不仅让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灵感受等教育本质目标的东西,更挫伤教师工作的那种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为了获得现行评价标准的认可,教师就采取很多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促成这种纯粹功利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最后导致教学功利化,学生的学习也被打上深深的功利化烙印。
  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让教师评价由单极维度向多极维度转变。考察一个教师不仅要看他的教学实绩,还要看他的个人素养,包括教学行为上符合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有没有对教育事业的那种热情与奉献精神和善举。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光有奉献精神与善举并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目标,光有教学实绩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是违背教学本质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用单极维度加以衡量,而应是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注重个人素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实绩等各种综合考量的教师才能算是有德性的教师,智慧课堂才有可能打造出。
  3.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思维维度
  教师德性的培养并形成德性自觉的程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有意识地养成与内化,从而真正在智慧课堂里得以呈现。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思维维度就成了培养教师德性自觉的首要尝试。重要包括:
  第一,由“三本”教学向“无本”教学转变,为了应试,今天的教学行为紧紧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原则进行,包括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考试题目超出了圈圈,就一定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考试大纲上根本没有,不要求考的为什么要出题呢?这种思维模式及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教育功利的真实写照,其带来的短期的效益是无法弥补其给教学带来的长期剧痛的。当然这里说的无本并不是指完全抛弃三本,而是将其作为指导。其实三本的存在只是给我们提供的是知识的范围,而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由于一些知识的逻辑特性可能已经蕴涵在前一知识中,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没有必要在三本上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是知识逻辑性及其体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拿“三本”条文式地进行对照教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具体知识。
  第二,告诉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实践中,有一种很值得我们推敲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一听就懂”,在课下“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教师注重讲解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而非是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不注重知识知识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推理的走向与原因,就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顺序讲,学生听得懂,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出现了看似懂了、实质不懂的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自觉转变这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潜在教学思维,在课堂上多一些探究,让学生多一些亲身实践,在出了差错或不懂的地方进行逻辑方式与逻辑推理原因的引导与点拨。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学得会。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非关注分数。杜威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回归生活本身,让因教育获得的经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自觉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而非是分数。否则教学就可怜得只剩下干瘪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应有的兴趣和满足感必然消失殆尽。教育的启蒙与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
  注释:
  ①张日华,教师德性:基于实践的原点与回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9),13-14.
  参考文献:
  [1]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08),48-52.
  [3]张日华,教师德性:基于实践的原点与回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9):13-14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等数学”是高校非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受到高校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探讨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学习效果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现的时代,当然也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要想在这个时代成为弄潮儿,成为领导者,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则
摘 要: 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凯特·肖邦的《觉醒》的女主人公都生活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受到男权社会传统的束缚,又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受到的压迫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不同角度看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方式的觉醒。  关键词: 艾米丽 艾德娜 父权社会 自我意识 自我觉醒  一、引言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
摘 要: 小学生对于新奇、靓丽、色彩鲜艳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校园,受到师生的一致青睐。多媒体教学正取代着传统且单调的“粉笔 黑板”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本文阐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
摘 要: 课堂导入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导入 多媒体 律动参与法 注意问题  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良好的导入法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星星乐于表现,所以璀璨;花儿乐于表现,所以娇艳。表现自己,要的是个性和勇气,做的是非凡和最爱。  一、分析弊端,学会解套  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最忌的是说的都是对的,但没一句是有用的,没一句是自己的。这类习作表面上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实际上全无用处。如前两天,笔者让学生介绍一本他们最近读的书,写一个读书笔记,结果,有些学生把名著前面的内容摘要抄了一部分,又从文中抄了个小故事,最后抄了点后续里别人的点评。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方法过于僵化,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字词句章的条理分析,忽略对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以致不少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遇到课外文言文就更不知所措,产生畏惧心理,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失分较严重,所以文言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言文名篇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具有巨大的学习价值。如何让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一、
摘 要: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教学质量及教师绩效的衡量有导向性,合理、科学的评教机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关键性意义。目前经管学院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正在运行之中,由运行状况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据此构建出全新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课堂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 思考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
摘 要: 西方现代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20世纪后半期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学的一种主流形式。这部在2004年根据丹尼尔·华莱士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鱼》(“Big Fish”)极具奇幻色彩,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在“幻想”与“现实”穿插交融的影片叙述中,从成人的视角让观众经历了一场奇幻、冒险的旅程。本文从西方现代奇幻文学视角对《大鱼》这部电影进行分析,探析影片中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与启示。  关
摘 要: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好奇的世界,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是新鲜的,可以认知的。这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和要求,它既要求充分尊重幼儿的这种天性,又要充分合理地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幼儿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培养的,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教学中,幼教工作者可以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自然资源的环境或者创意室,引导他们认识、动手实践,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本文从引导、实践等方面探讨幼儿在自然资源
摘 要: 本文从自由和谐情境创设角度出发,分析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对提高英语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围绕英语的交际性创设真实化的交流氛围,在活化英语学习资源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感悟思维。通过环境外化引导突出互动交流,更好地激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教学策略 优化方法  语言的本质在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