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3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反映着多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是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大板块。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好古诗词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对于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也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当前中专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学生古诗词文化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将学习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学习上的情况。如教师为使学生掌握应试的技巧,多以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的年份等知识点作为重点考查的目标,要求学生对类似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熟记,却忽略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及美感,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偏差。
  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会要求学生将作者的出生年份、相关经历一并背下,并作为重点进行考查,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际上,古诗词的背景故事虽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但仅需点到即止,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其进行死记硬背,这是由于古诗词的精华在于古诗词本身,过分强调背景资料将造成因小失大的后果。同时,在当前中专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甚至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略陈拙见,就教于方家。
  一、充分剖析情感因素,引发学生共鸣
  中专语文教材所选择的古诗词篇目大多有着丰富的情感背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将时代背景与情感背景知识化和概念化,将会导致古诗词作品在学生心中具有较大的距离感,对于引发学生共鸣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对文章背景的情感探析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揣摩,将情感与古诗词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如在进行《将进酒》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通过对作者李白当时“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人生状态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学生在对作者的心境与情感背景具有一定体会的情况下,便更容易将自身情感代入到文章中。当学生阅读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句子时,联系到作者的情感背景,便更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与作者当时的无奈与豁达产生共鸣,从而找到更为直观的契合点。通过这种虚拟的感知,可大大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对于古诗词本身也有了更为立体的掌握。
  在学习《琵琶行》一文时,也可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琵琶行》一文是白居易在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后所作,文章描述了作者白居易在与客人即将分别之际忽然听到传来的琵琶声,后通过琵琶声寻去,得知弹奏者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不幸家道中落,不得已只能嫁作商人妇,而商人为追逐名利时常让她独守空船,在寂静的夜晚只能孤身一人弹奏琵琶,作者由歌女的遭遇联想及自身被贬的苦闷,由此写下《琵琶行》一文。
  教师在进行《琵琶行》一诗的讲解时,可将上述背景故事向学生作以细致的描述,学生在对故事背景产生了一定了解后便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这首诗流传较为广泛的一句,许多人在没有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对此句的理解容易局限于表面,浅化了作者与歌女两人互诉衷肠的情感深度,在情感的理解上容易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对情感因素的充分剖析是古诗词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适时渲染气氛,将灌输转化为点拨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形式相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于中专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中适当地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导,学生便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领悟,同时也避免了知识灌输形式给学生带来的乏味感。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述的风景、意境等抽象的因素进行适当渲染,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生动可感的具体形态,这种审美性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巧妙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点拨,避免限制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等弊端的出现。
  例如,在学习曹操《短歌行》一诗时,根据文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教师可向学生描述相关的场景:“在一望无垠的天际中,月光熠熠生辉,周围零星散落着星光,乌鹊向南飞去。”通过对场景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引导学生融情于景。《赤壁赋》一文的背景是作者苏轼因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导致一生命途多舛,全文在诉说自己不得志的心情,从夜游赤壁场景的描述中也透露出了作者从容、豁达的心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场景的描述来向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不仅可使学生快速地领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词教学的实质并不在于学生能将古诗词全数背诵,而在于传授给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鉴赏的方法及技巧。为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短板,使学生对于古诗词能够拥有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与生硬地讲解古诗词含义的教学方法相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着重积累古诗词知识等方法对教学效率有着更为根本的提高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进行诗词阅读积累,对于名篇佳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例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诗词,不仅是古诗词考试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古诗词中的精华之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此类相关的古诗词阅读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以及运用的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阅读教学这一板块中,教师应当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因教学弊端造成学生学习的低效,每个学生都应当“上下而求索”,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中对古诗词阅读感兴趣,学会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技巧,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体验古诗词的情感,进而产生共鸣,提高自身的诗歌欣赏能力,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教师函授培训处(2768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帮助他们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生成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敏锐感思。教师应透过阅读素材中的信息要点,鼓励学生主动思索探究,让他们在赋予作品更多鲜活生命力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让阅读在多样想象中展现鲜活的生命力。  一、透过文字,揣摩人物“思想”  文字是有生命的,不是静静的、毫无活力的。透过这些文字展开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也不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只要求学生学习新的字词,背诵教材的课文,还要求学生具备理解文章大意,欣赏文章描写手法之精辟,以及自行感悟课文意蕴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的能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教材课文,全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呢?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一改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体悟课文之美。  一、挖掘主题,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杭原(PCNA)和bcl-2在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中的表达以及蝮蛇抗栓酶(AF)对二者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第3~6代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PCNA和bcl-2表达情况以及用AF处理HPF后PCNA和hcl-l的表达情况。结果末经任何处理的HPF的PCNA阳性表达率为(60.28±0.37)%:bel-2阳性表达率为(83.33±1.56)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过程。要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作品、获得体验。  一、立足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用第三者的理解去代替阅读主体自身的理解。如读《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在读的过程中,可透过字里行间来体会关羽武艺之高强,这和别人讲给自己听是全然不
《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中职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控制信息在系统中的表达与传递是构建开放式数控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嵌套式任务单元实现数控信息的表达与控制;任务单元内部采用有限状态机FSM进行描述,完成预期的操
对SERCOS Ⅲ的原理与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SERCOS Ⅲ的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
新课程标准给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让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研究新课改,探讨课改精神,凸显课改成果成为一时热门话题。于是一些冠以“新理念、新形式”的新教材研讨和培训、教学观摩与模式创新应运而生,无不力求展示高效语文课堂打造的一些新鲜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多课堂教学与过往教师传授式课堂相比,多为形式的不同而本质无异。笔者认为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可以从三方面尝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