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微课”之名辩白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Temp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几年由世界名牌大学引领的MOOCs浪潮中,微课凭借其“短、小、精、趣”的特征,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和大众的需求,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国外直接应用微课不同,国内学者首先要对其进行明确定义,由于实践经验或研究背景存在差异,导致了这些定义差别很大,而这些差别又为微课平添了许多要求,这是对微课的一种“道德绑架”。不但如此,众多的定义还会让使用者觉得微课太复杂、太深奥,反而影响其实践效果,微课的本质就是一种教学短视频,赋予其过多的要求会使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微课 发展概况 教育短视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0-01
  1.引言
  在现有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微课是一种“舶来品”,然而国内与国外的微课从来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各有其自身发展轨迹。国外的微课起源于高等教育,是给学生或民众观看的视频资源或者是由学生进行的演讲;而国内的微课则源于基础教育,用于教师之间互相观摩、相互评价,达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微课的焦点从早期的用于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转移到目前的用于直接支撑学生的学习。
  2.国外微课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微课概念可以追溯到196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课程”这一术语,又称“课程组”或“微型教学”,特点就是时间短,只有一两个课时,我们国内通常将这种课程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1]。除此以外几个代表性的概念有: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为了向民众普及有机化学知识所提出的“60秒课程”概念[2];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3],其实在我国语文和英语课堂中用的比较多,不如说是一种微演讲;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而声名远播[4],而且根据概念提出了微课的制作步骤,与我们现在国内通常所流行的非常接近。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外微课大多起源于高等教育,有视频、演讲等多种资源形式,主要用于直接帮助学生来学习。但这些微课并没有统一的结构,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这就使得其核心组成资源多样,而且其课程结构是非正式的,因此较多应用于社区学院和网络教育等非正式学习中,应用领域有待扩充,同时也存在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等问题。
  3.国内微课发展概况
  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国内的学者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根据活动需求给出了比较权威的微课定义,胡铁生、焦建利、张一春和李玉平等专家也根据自身实践经历对微课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定义[5-6]。观察这些定义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同点,首先都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其次必须都是短视频,5到10分钟为宜;最后只要讲一个点,这个点可能是知识点或者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解决教学问题的小策略。简单说来,“微课”的本质就是一种直接支撑学生学习或者服务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短视频及辅助资源,赋予其过多“使命”只会适得其反,影响其应用效果。
  从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微课的内涵介绍、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评价标准研究[7]。归根结底,关于微课的研究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如何做微课,二是如何用微课。对于第一种情况,目前国内微课的制作方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对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改造,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种是原创设计和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于第二种情况,目前,关于微课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研究微课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二是在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这也是我国微课发展与国外的差别之处,国外微课自诞生起即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我国则随着实践发展正逐步将研究重点从服务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转移到直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上来,这对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探索者的学习方式转变意义非凡。
  4.关于我国微课研究的一些思考
  我国关于微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解释模棱两可,且很复杂
  微课的实质就是教育短视频,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概念,比如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微课脚本等,完全违背了其本质。微课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短视频,简单地说就是微视频,它不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资源,我们要看淡它,做得简单明了即可,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安排上,花在学生身上。
  (2)评价标准不合理,制作要求太苛刻
  很多比赛、企业要求的微课制作标准是从硬件成本、管理成本、版权归属等角度出发,给教师提了过多的要求。比如冗长的片头,其实学生根本不需要看,比如繁琐的格式与时长规格,学生不会去关心,再如要求微评价,在使用之前哪来的微评价,即使使用了,评价效果也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因为目前微课的再生性很差。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摒除距离感才会有代入感。
  微课本源于教育一线,直接应用于教育一线,那么它的权威、标准就在一线。至于微课是否有用,是否在所有课程或教学过程中都适用,具体哪些课程适用,适用何种形式的微课资源,就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软件导刊,2014:7.
  [2]McGrew,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J].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 1993.
  [3]Kee.“The one minute lecture”[M].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7.
  [4]Davi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
  [6]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7]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创造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数学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通过对无阀液压凿岩机运动和动力过程的分析,列出了无阀液压凿岩机前后腔进排油条件,建立了无阀液压凿岩机活塞运动的微分方程.并用MATLAB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可用该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
本文从食糜排空、消化道pH、消化酶以及微生物区系方面对水禽消化生理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出水禽消化生理特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但从总体来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各种问题。C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
数据的一致性是数据库应用程序生存的前提.如何控制在多用户时出现的并发访问?也就是将这些并发事务隔离在互不干扰的环境中,且能保证最大的并发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摘要】实施双语教育是党中央促进彝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要做好双语教育,首先要确保彝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但目前,彝汉双语教师队伍仍然在数量上、素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此,本文就彝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彝汉双语 教师队伍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2.4;H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