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考试 超越考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a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教育体制之弊日益凸显的语境下,语文课改艰难前行,其间不乏有价值的、灵光一现的探索成果,但尚无大的、实质性的突破,且多出自生源好的名校、示范校,起码也是一类校,使说服力打了折扣。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类校,虽不是人见人弃的“丑小鸭”,也绝非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任教于斯的吴泓老师,在区教育局、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终身受益者,是他带过的四届学生。别的学生要忍受痛苦的应试煎熬才能得到的好分数,他们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而他们在整体语文素养和精神发育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与活力,却令挣扎在题海中的学生羡慕不已,令我们惊讶、惊喜、惊叹。难怪有人说:“吴泓是幸福的,做吴泓的学生是更幸福的。”
  吴泓的课改实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次勇敢而有智慧的挑战,为前进中的语文课改树起了一座标杆,为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本刊多年来一直关注吴泓的教学与教改,主编潘纪平教授数年前即指出:吴泓“精神与言语共生”的理念与实践具有未来发展价值,应当认真总结,适时宣传、推广。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以报道、访谈、评论的形式为读者逐步揭开“吴泓之谜”。
  
  2007年,《中学语文》前主编邹贤敏教授评价说:“在吴泓的教改理念和实践里,我触摸到了一种真正现代的语文观、语言观,在当下的语文课改环境里,它颇具先锋意味并因而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但是,我坚信它是有生命力的。”
  三年过去了,吴泓进行了十年的语文课改到今天究竟做得怎样?今年五月,在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我们走进新安中学,走近吴泓和他的学生们。
  依惯例,我们先听课。进入教室之前,吴泓却对我们说:“我的课不是来‘听’的,而是来‘看’的。”还果真如此,他的开题讲解不到十分钟学生就进入阅读。阅读课上,吴泓是从不作统一的讲授的。从古代的《诗经》、《论语》、李白、杜甫、韩愈、王安石、苏轼,到现代的鲁迅、萧红、曹禺、沈从文,到当代的北岛、顾城、海子、王小妮、雷平阳……从文艺复兴的莎士比亚到“迷惘的一代”的海明威,到意识流小说先锋伍尔芙、存在主义者加缪……每一次的专题学习,长达十天或者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学生都在阅读原著,阅读从“家园网”上收集的与原著相关的作者生平、作品评介资料以及有关学术研究文章——吴泓和他的学生是不上语文教科书的。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吴泓和他的学生竟不做与教科书配套的练习册,也不用复习资料。我们好奇地问:“作为老师,您在课堂上做什么呢?”吴泓说:“我不做什么,主要是学生在忙。他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作深入地思考,然后有高质量的表达。我只针对学生的质疑提点建议,交流些看法……”
  在吴泓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了与我们过去熟知的完全不一样的语文课。难怪有报纸惊呼吴泓是“中国最特殊的”“自选教材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就不禁要问了:这样的区级二类学校,如此特立独行的做法,考试会怎么样?
  在学校的成绩管理档案里,我们查阅了吴泓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
  2000届,从高二开始,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58人,两学期完成四个专题的学习。2003年高考,1人获880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700分以上3人,600分以上14人,500分以上27人,400分以上13人。
  2003届,从高一开始至高二结束,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55人,四学期完成十二个专题的学习。2006年高考,获700分以上1人,600分以上20人,500分以上20人,400分以上14人。
  以上两届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均按广东省实行的标准分计算,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高考语文平均分名列区二类学校的前三名。
  2005届,参与专题学习的学生81人,除去32人高二分入理科班外,其余学生从高一开始至高二结束,四学期完成十五个专题的学习。2008年高考,获120分以上3人,110分以上13人,100分以上26人,90分以上7人,不但实现了低分段(90分以下)为零比率的大面积提高的目标,而且平均分为106.60分,在区二类校排名第一,比区一类校还高出了3.35分。
  2008年秋季学期,吴泓再次任教文科班语文,高一上学期末和下学期末参加区统考的平均分位居全校第一和第二;高二上学期末参加区统考的平均分为109.5,仍高于区一类校的平均分,其中120分以上6人,110分以上22人,100分以上18人,90分以上6人,继续保持低分段比率为0的纪录。
  吴泓告诉我们:“从2001年起,参与‘读经典、做专题’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参加区、市统考乃至省高考,成绩都不错。这些年来,没有区教育局、学校领导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肯定不会坚持到现在。”
  这种理解与支持源于从吴泓课改实践中所形成的共识:衡量学生的语文素质,考分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他们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考分以外的东西,看到了课堂以外的世界。
  十年间,吴泓共带过四届学生,除第一届做了四个专题学习外,后三届做这样的专题学习平均都在十二个以上,这当中还不包括学生自选学习的专题,也不包括学生为准备自行组织的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所进行的阅读与写作。每一个专题学习学生阅读的文字都在十万字以上,两年下来,每一位学生阅读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每一次专题学习之后学生上交的习作,少则两千多字,多则五六千字,两年下来,每一位学生写作平均不少于两万五千字,一些学生一次专题学习就上交两篇习作,多达三万字。据“家园网”统计(没上传习作不计算在内),四届学生习作总字数超过500万字。学生阅读量、写作量的增加固然十分可观,他们整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更令人刮目相看。
  翻阅每届学生专题学习之后的习作、问卷调查、网上留言,查看每次专题学习精心策划和灵活处理的整个流程,我们感慨无限:这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啊!这需要老师大量精力的付出,坚实知识的储备,以及对问题的敏锐捕捉,对学生引领的及时有力;而对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更有思想的磨砺,精神的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就拿摆在我们面前的12本《家园》来说,不同于那些为应试而编的《优秀作文选》,它不是少数尖子生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园地,它没经过老师、专家的捉刀加工而全部是学生们自己经过反复修改的原创。面对这些习作,我们一篇篇地欣赏,便有一阵阵的惊讶,一次次的喜悦。你可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文字亦欠老练,但你绝对找不到一丝应试八股的痕迹,有的只是自由心灵的飞翔,批判意识、创新意识的萌动,共生的思想和言语在生命中的流淌。平心而论,《家园》的整体水平并不比我们见到的一些名校的学生习作逊色,而在思想的开放与思维的活跃上甚或还有过之。与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和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相比,前述学生们的一次次考试成绩,只能说是专题学习所收获到的附带产品了。
  有老师这样评价吴泓:“吴泓就是吴泓,是在进行真正的语文课改,是在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吴泓是幸福的,做吴泓的学生是更幸福的。”(深圳松泉中学 杨建华)
  有家长找上门来:“不想让孩子过早地做那些应试的训练,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跟吴泓多读点书!”(宝安区教育督导室 陈小霞)
  有教育同行在网上留言:“吴老师在做一件大事,与其说他要把校园引回去,引到以往的纯正校园,不如说他在创造,他在创造一种新型的传统现代型教育。他融合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里的精华,结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造了一种新时代的样板教学方式。”(山东 戴 红)“这才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这样的教学才带劲,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江苏 步永光)
  然而,学生说好才是真的好。吴泓的学生如是说:
  “本人不热衷于说谎,从小到大真真实实没读过一本文学作品,语文基础尤其是作文功底是烂之又烂,但自从我认真参与研究性学习后,自以为进步很大,得益既广又深。我只能说真诚地感激‘家园网’对我的影响和吴泓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带给我的不止是能力的提高,也赋予了我思想,教会了我认真对待每件事的态度,从中也萌发了爱好写作的念头,通过阅读写作,我看到了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精神发育成长的历史”。(陈培鑫)
  “我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这两年专题研究性学习构建起来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1)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从多方面延伸,多角度扩展。(2)写作方式。真正地懂得了主题深化的重要性,可以说每一次写作就是我的思想的进一步升华。(3)语言表达。学会了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和个人化,而不是措词的华丽和照搬。”(肖桂燕)
  “两年来,我学的、想的、写的几乎比我以前3年都要多,假若不是,恐怕我早已陷入题海战术答题技巧了。通过这么多个大大小小的专题学习,我发现自己真的进步很多。每一次专题学习中的不断思考,把自己所想的写成习作,再不断地修改,逐渐地,我发现我的写作成熟了,思想深邃了,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这与我以前随便乱写一篇应付老师是截然不同的。”(蔡彩珊)
  “在有幸受教于老师您的两年时间里,那是我学生时代的嘉年华,就是到了几年之后的今天,我还是忘记不了您给我们上课时的情景,忘记不了您讲的许多话。感谢老师您让我喜欢上了文学,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更让我铭记做人要有人格和良知,这应该就是老师您几年前说过的您教学的宗旨在于立人的意思吧。”(汤玉婷)
  ……
  让我们引用2008届学生李友林的话作结吧——“在阅读与思考中探索、体验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想我们会坚定地跟着吴老师走下去,选择了走下去,就不再畏惧暴风雨!”
其他文献
按庄文中先生的看法,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所走过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见《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如果把这条道路进一步延伸,我们看到,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不仅受到肯定,而且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字里
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素养为宗旨,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对她的关注与讨论可能是基础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热闹、最激烈的那门。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以及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还有即将在全国推行的语文新高考,语文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拷问。在持续的“吵闹”声中,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一些突出现象或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审视。   一、“缤纷”的语文理念   古代教育基本可以看
在江苏,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并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至今,《氓》一直是最具戏剧性的一篇作品。一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并未收录该文;另一方面,《氓》却又年年出现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成为14篇高中必背篇目中唯一一篇非课文的古典文学作品。此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氓》的教学也充满了戏剧性。绝大多数教师只用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对字词进行适当梳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满足理解性记忆的基本需要,
师:在《陈情表》第一课时里,我们通过多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质疑交流,有了三个收获:一是疏通了文中的字词句,能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了;二是鉴赏了这篇著名骈文在句式、修辞方面的特点;三是知道了李密非常孝敬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祖母。现在,请大家请看屏幕上的这幅画,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生:李密在床前给祖母喂饭,精心侍奉祖母,很有孝心。  师:的确,李密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从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理论多、模式多,再加上课改潮流涌动,于是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也新,但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新”,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到一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建构学生的文化人格。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已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正像特级教师程红兵所言:“语文教育要真正完成自已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换言之,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课前的一点说明和思考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文体,教师不喜欢教,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不愿意”不等同于不用教学。怎样“教学”?当然要教出说明文的味儿。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而不顾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把课上得跟小说、诗歌、抒情散文的上法没两样。上出说明文的“味儿”,应该是老师们教说明文的底线。  但仅有说明文的味儿是远远不够的。我熟知好些老师关于说明文的授
今天,我主要就两个问题谈一些想法:第一,我与闽派语文;第二,我与中学语文。  谈到闽派语文,我认为,闽派就是因了它的韧性和执著,才成就为闽派的;认准一个方向不倦地做下去,这是闽派最大的特色。今年暑假,我们到了新疆,我和之川先生一起去了新疆的惠远。那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在惠远,我跟之川先生谈到这样一个话题:以林则徐这样一个省部级的高官,从东南富庶之地的闽侯(福州)流放到这偏远的边陲小城,茫茫沙漠,人烟
前不久又有网传说“朱自清《背影》因写父亲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虽被证实为误传,但也反映出许多人对《背影》的误读。《背影》并非单纯赞颂父爱,在文章中朱自清对父亲违反公德的行为当时其实也是颇尴尬颇无奈颇不满的,这是我们教学这篇经典时不能视而不见的。《背影》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学时可以引入对文本“内在张力”的感知。  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张力是指文本内部各种矛盾对立的文学元素相互作用
55岁的“硬汉”——海明威以一部28000多字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力压其他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上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海明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发挥的影响。”对于这赞誉,海明威当之无愧。他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想,《老人与海》的成功之处不
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行文简约,只有81字,多对比、排比,句式工整,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