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茶话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好东西,在人的一生中,它或许是可能陪伴到你最后的朋友。
   一般而言,抽烟,是二三十岁的风头,架二郎腿,喷云吐雾,快活神仙;喝酒,是四五十岁的应酬,杯盏碰撞,酒浅情深,觥筹交错,你我不分;可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医生会谆谆劝你戒烟,家人会苦苦求你禁酒,到了与烟告别,与酒分手之后,百无聊赖之际,口干舌燥之时,恐怕只有茶,陪你度过夕阳西下的余生。
   我在剧团呆过,团里的那些老艺人,都是老北京,都是花茶爱好者,一上班,先到开水房排队沏茶。然后你就听吧,他们喝起茶来,所发出日本人吃面条的吸溜之声,此起彼伏,压倒了政治学习读报纸社论的声音。由于他们茶叶的消耗量大,所费不赀,所以,他们都喝那种不是很贵的花茶。如果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末尾,对老艺人来讲,这最后一位的茶,却是第一位的需求。
   旧时,京剧演员在台上唱着唱着,跟班会送上去一盏茶,戏停下来,让他润润嗓子,这叫“饮场”,艺人离不开茶的程度,可想而知。我在的那个剧团,说唱曲艺的,通常都携有一个半公升大小的搪瓷茶缸,茶缸上挂着的茶锈,至少有好几微米厚,足以说明其茶龄之悠久。他们从做徒弟时捧这个茶缸,捧到当师傅,捧到退休养老,捧到赋闲晒太阳,看样子,一直要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撒手。
   人之一生,说起来,是一个加和减的过程,先是加,加到一定年龄段以后,就开始减了,最后减到一无所有为止,每个人都会遇上这样一个渐渐淡出的局面,烟,会离你而去,酒,会离你而去,甚至亲人、朋友、同事,都会离你而去,只有这一盏茶,不会将你抛弃。
   茶好,好在有不嚣张生事,不惹人讨厌,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风格,好在有温厚宜人,随遇而安,怡情悦性,而又矜持自爱的品德。在外国人的眼里,茶和中国是同义词,你懂得了茶,也就懂得了中国。
   西洋人好喝咖啡,中国人爱喝茶,咖啡是在亚热带阳光充分的肥沃土地里生长出来,咖啡豆成熟了以后,红得十分鲜艳,因为它凝缩了太多的阳光。而茶叶通常都种植在云雾迷漫,空气湿润的高山之巅,茶树的每个叶片,云蒸霞蔚,雨露滋润,汇聚着大自然的精灵之气。如果说,阳光,是热量的总汇,那么,精靈,则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喝咖啡的西方人和喝茶的中国人,在感情上,便有外在和内向之别;在性格上,便有冲动和敛约之分;在行为上,便有意气用事和谨言慎行的不同;在待人接物上,西洋人讲实际,讲率直,重在眼前,中国人讲礼貌,讲敦厚,意在将来。
   茶之所以可贵,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那一股冲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要禅悟的真谛。
   一杯在手,在缕缕茶香中,你会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工作中的不愉快,家庭里的纠葛,放在一边,这就只有一盏清茶能起到的功效了。
   学会冲淡,这是茶给我的启迪,虽然觉悟得太晚了一点,如果按古人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悟得晚比不悟,终归要好一些。
   一般来说,琴弦绷得太紧,就有断的危险,陡冷陡热,杯子就会爆裂,一个人,神经要是总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没准会生出毛病。
   要学会饮中国茶,要懂得饮茶的宽容放松之道。君不见茶馆里何其熙熙攘攘,又何其气氛融洽?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驴吸鲸饮与徐徐品味同在;伟大的空洞,渺小的充实,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神满足;昨天为爷今日为孙,此刻为狗他时成龙。完全可以相行不悖,互不干扰。也只有这样的氛围,心能静得下来,气能平得下去,这就只有茶能起到的调和作用,稀释作用,淡化作用,消融作用。
   如果是酒的话,火上加油,双方肯定剑拔弩张不可。因此,以茶代酒,永远不会胡说八道。以茗佐餐,必然会是斯文客气。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潇洒,最从容,不斗气,不好胜。拥有一份与他人无干,只有自己领受的快乐,足矣。
   茶,来自中国的饮品,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常饮有益。尤其茶的那种冲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纯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点做人的道理在内。
   多一点恬静,少一点狂躁;多一点宽余,少一点紧张;多一点平和,少一点乖戾;多一点善自珍摄,少一点干扰他人。也许,这就是多余的茶话了。
其他文献
在智利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具化石标本从未被贴上分类标签。2011年,它被人从南极带回,长约28厘米,宽约18厘米,有点像泄了气的足球。   过去近十年,科学家对确认这具化石的来历一直没什么头绪。   无独有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诺雷尔也有一个十几年都没解开的难题。   2005年,他与同事在蒙古南部发现了一些原角龙蛋化石,这些蛋的内部有幼龙的骨骼雏形,但没人能解释为何蛋
明景泰元年(1450年),年事已高的南京户部尚书魏骥上书请求致仕,刚登基的明代宗朱祁钰同意了。这是魏骥第三次以老辞官,终得偿所愿,告老还乡。   致仕,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现今人们说的退休,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礼记》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仕”。这一年龄限制基本沿用了数千年,魏骥生活的明代也大抵如此。明朝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9月16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发布讣告,“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于9月15日13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91岁。   作为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总设计师,邓三瑞“一生为船、为海、为国防”。   在国家海权觉醒的上世纪中期,毛主席亲自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以邓三瑞为代表的船舶设计师,正是毛主席说这句话的底气之一。   1956年,邓三瑞参与制定了全国科技十二年
艾森豪威尔是美國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参加一个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人的疲劳轰炸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讲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顿时,场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他只有一句话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喝彩。
地瓜、黑窝头、煮白菜萝卜、地瓜汤……   2018年12月15日,许家印陪着96岁高龄的父亲许贤高回了一趟老家,在旧屋里和乡亲们吃了一顿饭,这是全部菜单。   这餐饭不仅显得“寒酸”,而且似乎不近人情,即便是贫困家庭,今天未必要靠黑窝头果腹。何况在常人看来,这是令人羡慕的衣锦还乡。   然而,这餐饭,对于许家印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不为衣锦还乡,而为忆苦思甜,它勾起的是一段40多年前的遥远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16日下午在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同当地红军后代、烈士家属代表交谈,勉励他们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红军后代黄德耀握住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讲起自家的革命家史。总书记称赞说:“你讲的课是有感染力、说服力的。”   64岁的黄德耀有一份珍藏了三代的传家宝——一只从外祖母晏春山血肉模糊的耳朵上取下的耳环。这是烈士晏春山跳崖牺牲后,除头发外的唯一遗物。   黄德耀出生在一个“满
01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同学林子十年前从一所排名国际前十的美国院校毕业,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在广州一家知名外企上班。   有一次,公司急着要完成一项国外大型足球场馆的供风空调工程,不得不派上所有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地赶画图纸。   从来没有画过空调工程图纸的林子难免不适应,来自美国的老总就当着众人的面,鄙夷地指责林子:“Useless!”   林子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立即化作
宅在家的这小半年,你有没有为孩子的长高大计费尽心机?骨头汤、成长素、营养补充剂、拉伸运动……但凡听到可以蹿个儿的偏方,都会拿来给自家娃试一试。不过,这些所谓增高秘籍,对长高真的有帮助吗?今天,就来为大家扒一扒那些风靡一时的长高谣言,看看下面这些你有没有遇到过的“坑”。      辟谣1:多喝骨头汤能长高   骨头确实含钙丰富,但和补钙关系不大。   首先,骨头中的钙人体难以吸收;其次,不管
最近流行一个词,“氛围美人”,用来形容一些五官不算惊人,却很美的女人,像舒淇、倪妮、韩国影后金敏喜。   那么汪曾祺,就是作家里的“氛围作家”。   初读汪曾祺,门槛很低。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最出名的一篇小说《受戒》,开头这一句就普普通通,平白语言。很多人评价汪曾祺“清新自然”,这听来是最便宜不过的文字品质,但清新自然到让人想一读再读的文章,也没有几篇。   有一个故事。上世纪
1911年,萧红在黑龙江呼兰县出生,但她的到来并没有受到欢迎,父亲和祖母对她都是无比的厌恶和排斥,动辄打骂,母亲觉得自己肚子不争气,也开始疏远她。  1919年,她的母亲因感染病故,同年,她有了继母,继母对萧红的态度好不到哪里去。1929年,一直爱着她的祖父也去世后,萧红觉得这个世上最后的依恋也没了,这一年,萧红18岁。  萧红的父亲将她许配给当地的汪恩甲,她以喝酒、抽烟等方式对抗,父女关系持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