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价值体现与路径重塑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huin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能源和粮食作为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生存资源,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纽带关系,是新形势下中国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分析水、能源和粮食纽带关系的新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阐释“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最后,提出立足“适应性、完整性、高效性、稳定性、安全性”的绿色发展目标,聚焦于提高“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五力”层面,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重塑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路径。
  [关键词]水-能源-粮食;纽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21)08-0076-06
  收稿日期:2021-05-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互馈作用机制与协同优化研究》(20CGL033);河南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创新工程项目《提升县城在河南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载体功能研究》(21A21);2020年度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工程。
  作者简介:彭俊杰(1986—),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生态经济。
  DOI:10 .13253/j.cnki.ddjjgl.2021 .08 .010
  水、能源和粮食作为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生存资源,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纽带关系,任意基于单一资源的战略都将会产生严重的不可预期的后果[1]。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水資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能源和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存在着以水问题为核心的三者之间复杂关联、耦合协调的级联效应,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地位。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驱动黄河流域用水需求进一步增长,水资源先天不足、水生态系统脆弱、全流域水量均衡配置潜力有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科学认知“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和形成演化等方面的复杂关联和互馈机制,全面阐述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及其经济、社会、生态实践价值,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的优化路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纽带系统:水、能源和粮食关系的新认知
  关于纽带关系的研究缘起于阐明物理空间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强调的是直接的、线性的“联系论”[2]。但是,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学者们对纽带关系概念的认知进一步融入到政治、经济、管理、环境和社会发展范畴。在这里,将水、能源和粮食的纽带关系理解为一种基于“过程论”的系统观点,即为实现“水-能源-粮食”协同优化配置而链接市场、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纽带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的行动的一个过程,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粮食资源的权衡取舍与潜在冲突的集中反映,其具有互馈关联、协同响应和交叉耦合的重要特征。
  互馈关联。水、能源和粮食作为资源产品属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具有一定的价值稀缺性,具体表现在“水-能源-粮食”系统的静态转化、慢变量观和资源整合三种主要观点:“静态观”认为,水和粮食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粮食和能源都是水的消费者,水和能源是粮食的生产者,粮食和能源可以相互转化;“慢变量观”认为,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粮食资源是支撑区域健康发展的“慢变量”,强调通过增强水、能源和粮食在生产、消费、分配和管理中的协同度、耦合度来提升纽带系统的弹性应力;“资源整合观”认为,水、能源和粮食三种资源无论在生产、消费还是管理过程中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强调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呈现多中心发展过程,通过三种资源的整体研究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有效性。
  协同响应。“水-能源-粮食”是一个开放的复合系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响应模式和适应机制不同。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得“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的脆弱性增加。能源和粮食生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驱动力,粮食生产用水、能源消耗通过人类活动、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传导影响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气候-经济政策也将会对“水-能源-粮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产生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必然推动能源利用、粮食生产等方式的深刻转型,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清洁能源、生物质燃料等大量使用也将产生新的巨大的水资源需求。
  交叉耦合。主要从纽带安全、资源权衡、功能适应、学科交融四个层面来不断丰富对“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认知。在纽带安全方面,“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是一种实现资源稀缺性有效应对的新型治理模式,能够确保水、能源和粮食的供需适配。特别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严重冲击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的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进而引发关于水-人类健康-环境-营养纽带关系安全管理的“压力测试”[3];在资源权衡层面,联合国粮农组织从资源系统自身和资源管理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强调要在资源管理中纳入与资源利用相关的利益相关者[4]。由于地缘政治、能源和粮食危机、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公平获取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粮食资源的权利和途径,以实现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功能适应层面上,强调“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能够实现对从取水、用水、治水到节水全过程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5];在学科交融层面上,“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是以集成包括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安全管理、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社群共同研究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协同、平衡管理以及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关联性与复杂性,亟须从“树”状线性研究模式向“网”状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转变。   二、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有其自身生成的内在逻辑。从全球范围来看,“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受推动于全球水议程,被包含于全球粮食议程,被接受于全球能源安全议程。其发展研究先后经历了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的两两关联,然后到三者互融,总体呈现出由“单一中心”向“双双关联”,再到三者“纽带关系”的演变过程。特别是2011年在德国召开的波恩会议,首次提出了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研究范式,同时考虑了纽带关系与气候变暖、经济社会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三者之间不是简单的两两关系,而是一个“传导-耦合-反馈-适应”的复杂关系。以往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关注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流域水效率、流域水管理机制、流域水生态文明,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响应,以及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6-8]。对于黄河流域来说,水资源是核心要素,能源资源是动力支撑,粮食资源是基本保障。粮食生产从农作物生长到收获再到食品加工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和能源动力,能源特别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冷却等也是以水资源的消耗为基本前提;与此同时,粮食既可以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又为能源生产提供生物质原材料。由于“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具有边界模糊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这就决定了系统研究的复杂性;而黄河流域又是集中反映出资源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的敏感区域,能源资源与粮食资源相互转化、相互支撑的同时,能源开发、粮食生产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它们之间具备复杂的非线性响应特征,因此研究黄河流域需要同时强调水、能源和粮食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耦合机制与反馈机制。
  黄河流域是“水-能源-粮食”矛盾突出且集中的典型区域,水资源约束引起流域能源安全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粮食生产脆弱性的风险增加,亟须建立以纽带安全为目标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安全。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0年黄河流域粮食总产量达2 .39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 .6%,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堪称“中华粮仓”①。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地区。然而,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201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黄河干流在1972年至1996年间有19年出现了断流,农田灌溉用水一直保持在耗水量的2/3左右。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目前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沿用传统高污染、高耗能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电力和重化工业为主,第一、二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对水资源需求较高;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争水”现象十分突出,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能源和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体系,建立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水-能源-粮食”安全框架,合理提出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利用与水资源调适路径和发展模式,有助于更好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目标。
  三、纽带系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价值体现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是集大气、地理、环境等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等社会科学多学科融合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这一纽带系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将是我国新形势下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也是“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自然本底脆弱、发展相对滞后,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以消耗水资源为主要前提。加快建立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是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要,提高粮食和能源生产用水利用效率,推动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的重要内容。从流域协同安全来看,统筹考量“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通过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为黄河流域的能源生产和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水资源保障;通过合理的能源结构、能源分布和能源利用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粮食种植比例、劳动资源禀赋调整有助于降低对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更可持续、更加绿色安全的粮食保障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更有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来促进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内部互馈关联、外部协同响应,可进而带动整个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达到整体高水平协调的效果。
  (二)是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的战略举措
  水、能源和粮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黄河流域不同于长江流域,面临着城市群发育程度低,资源型产业、能源重化工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比重大、新旧动能转换难度大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还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通过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主要城市、不同主体的“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传导效应、耦合效应与反馈效应,基于上中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等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类优化水资源-能源-粮食综合开发利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共保共治、民生共建共享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主体功能区各类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融通,进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流域特色的保障“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的协同路径和资源利用最优模式,形成促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激活消费需求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国际循环发展格局呈相对分离态势,突出表现在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特别是洪涝灾害频发、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去中国化”等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疫情、灾情、世情叠加交织进一步加剧我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风险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引发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进一步分离,加剧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不充分。黄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2019年,沿黄9省区的城镇化率在50%~60%之间,整个流域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56 .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 .7个百分点,整体上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并且还分布着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几”字弯都市圈,是扩大内需、激活消费、形成内循环的重要增长极。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和能源安全高效,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率先探索形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其他区域提供典型经验和先行示范。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优化路径,使能源和粮食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潜力,把附加值高、安全性好、生态环保的产业留在国内,把过剩产能推向离岸市场,主动创造全球化发展新机遇,提升高质量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的重塑路径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建立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体系是一项涉及纵向传导、横向联结、跨部门协调的复杂系统工程。重塑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要立足“适应性、完整性、高效性、稳定性、安全性”的绿色发展目标,聚焦于提高“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五力”层面,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实现“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一)聚焦适应性,着力提升纽带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纽带系统适应性的核心是水、能源和粮食子系统产生有别于正常状态时的包容度,这种包容度使得系统作为应对风险的整体,在应对由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灾害过程中获得比常态时更高的抗性和恢复性。对于黄河流域而言,其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极端干旱、水体污染等自然灾害是构建纽带系统安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流域自身地理地貌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并且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强化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与危害。另一方面,化石能源富集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的治理难度。首先,在整体层面上,加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认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功能,充分认识纽带系统在调节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纽带系统积极应对灾害衍生次生规律,强化纽带系统的统筹协调功能。其次,针对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这一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发挥黄河干支流水利枢纽在水沙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功能,在充分利用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及小浪底等干流水库群的调水拦沙库容的基础上,加快中上游引水补水工程建设,并适时启动中游其他调水拦沙水库建设,提高水沙调控效率,减轻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真正做到确保黄河安澜。再次,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源供应。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保证充沛的能源供给将对灾后重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日本东松岛市“智慧防灾生态城”在2011年大地震发生后利用微电网(太阳能发电+蓄电地+发电机的小型能源网络计划)将受灾者居住的灾害公营住宅与周边的医院及公共设施等连接起来进行供电,有效地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的能源供给。
  (二)聚焦完整性,着力提升纽带系统生态承载能力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的前提是黄河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共同体和森林、湿地、水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生态承载能力稳定性的集中体现。保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纽带系统生态承载能力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积极做好“三增三转一统筹”,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保障。“三增”即增绿量、增容量、增效益。增绿量主要是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廊道建设行动,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湿地面积,为纽带系统安全提供生态屏障;增容量主要是指通过强化流域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增加纽带系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增效益主要是通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转化通道,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增加纽带系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转”即推动水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型产业转型,推动能源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资源消耗多的传统能源产业向一二三产比例协调、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经济转型,推动粮食由增产导向向提高农产品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的绿色提质方向转型。“一统筹”即统筹纽带系统的外围关联(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城镇化等)和核心关联(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等),以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要素融合为导向,统筹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产城深度融合、区域一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滩区脱贫攻堅、资源要素互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聚焦高效性,着力提高纽带系统综合生产能力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人们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某一个子系统达到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整体最优,往往会带动局部的单元进行资源或行为的最优,在一定的协同配置下,这种最优会对系统整体产生更为高效的综合生产能力。例如,如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 .1,可节省81 .59亿kW·h的电能,相当于农业取水能耗的16%[9]。从长期来看,由于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能源效率的逐步提升,粮食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就会大幅度降低,更加有助于实现农业部门的碳达峰。对于黄河流域而言,针对“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区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和工业节能降耗并举,提升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农业节水增效方面,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普及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区域化、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流域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严控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节水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适度实施轮作休耕,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在工业节能降耗方面,加大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力度,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发展再制造产业和静脉产业园。
  (四)聚焦稳定性,着力提高纽带系统市场竞争能力
  保障“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是实现纽带系统协同安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下,促进“水-能源-粮食”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具体到黄河流域,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提升钢铁、农机、食品等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推进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向上下游延展、向终端产品迈进、向新增长领域集聚。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三大能源基地,提高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立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以黄河流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适应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推动纽带系统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农产品、能源产品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优质服务供给,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
  (五)聚焦安全性,着力提高纽带系统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
  水、能源和粮食是国家战略资源,“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第一,实施流域粮食安全战略,着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全力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稳住面积、主攻单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第二,实施流域能源水资源安全战略,强化重要能源水利设施、能源水网安全防护,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第三,實施流域城市纽带协同安全战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流域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的需求更为突出和迫切。由于城市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随之而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也日益增加,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脆弱性和风险更甚。加快建立黄河流域城市群、都市圈“水-能源-粮食”纽带协同安全体系,推动政府运用跨区域政策共同应对安全风险预警、水资源管理、产业空间分布、人口流动等,为化解人地矛盾、探究城镇聚落和河流的动态耦合机制提供新范式。第四,实施流域纽带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安全战略。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支持黄河流域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不断提升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快建立流域纽带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
  [注释]
  ① 根据沿黄9省(自治区)(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河南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来的。
  [参考文献]
  [1]HOFF H.Understanding the nexus[R].Stockholm: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2011.
  [2]WEBBER M E.Thirst for power:energy,water,and human survival[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6.
  [3]LUXON N,BEKITHEMBA N.Nexus planning as a pathway towards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post covid19[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1,192:110376.   [4]FAO.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a new approach in support of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R].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14.
  [5]ENDO A,TSURITA I,BURNETT K,et al.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the water,energy,and food nexus[J].Journal of hydrology:regional studies,2017,11:20-30.
  [6]方蘭,李军.粮食安全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中国环境理,2019,11(5):5-10.
  [7]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8]关伟,许淑婷,郭岫垚.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1):150-158.
  [9]姜珊.水-能源纽带关系解析与耦合模似[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Value Embodiment and Path Re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eng  Junji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Water energy and food, as the survival resources for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are interrelated,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stricted. They are the guarantee of water security, energy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nexus between water, energy and food, combin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explain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and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the intens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xploring a new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helping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a green development goal based on “adaptability, integrity, efficiency, stability and safety” and reconstructs a path for the safe and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nexus of “waterenergyfoo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a higher standard and level through improving the capacity to resist natural disasters,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warning and preventing ability of the nexus of “waterenergyfood” in Yellow River Basin.
  Key words: waterenergyfood; nexus; Yellow River Bas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爱国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具体来说是一种热爱祖国、拼搏奋进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可从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4个方面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
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组织模式比较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必将成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模式。
科技创新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起来,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人称“土豆院士”的朱有勇,曾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创新利用热区资源开发冬季马铃薯产业,带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老百姓脱贫,造福一方。如今转战乡村振兴战场的朱有勇,战斗的武器依然是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亚马逊平台成为行业巨头之一。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亚马逊平台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而选品环节是其开店是否成功充要条件之一,如何将选品打造成店铺爆品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结合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亚马逊平台选品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文章以《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阐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从新医改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和制度,将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也强调公立医院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但大多数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因此如何完善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应该是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公立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统编教材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经典古诗文积累,编排进14篇小古文。教学时须统观全局,联结课内外,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整合补充:以“人文”聚群,演一演,悟精神;以“文体”聚群,讲一讲,重积累;以“要素”聚群,练一练,提能力。如此,为学生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华文化底子。
精神心理因素为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种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称之为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自2010版开始就把“精神紧张”列为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并把“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纳入治疗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爆炸式发展,为了时代的来临让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越来越快的信息传播节奏以及网络的虚拟性给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的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快速的传播速度也给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为了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我们要针对当前的挑战制定相应的策略并做到落实,加强信息化行政管理系统的建设,让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