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展开论述,提出三条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激趣,感受美;二是品味词句,感悟美;三是比较形象,鉴赏美。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途径
  美,就像真理一样,是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一个民族审美水平的高低,是这个民族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所在。因此,对他们进行审美基础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审美水平的根本,而要完成这项伟大和艰巨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无疑承担重要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一点一滴的美育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在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汇,又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既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又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我认为,这些可供审美的内容和形式既然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在教学时就必须研究和遵循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乃至审美的过程和规律,启发和引导他们感受和体验,达到教学目的。
  一、情感激趣,感受美
  情感激趣,有赖于对具体审美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与审美体验,从而构建审美的心理结构,这就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首先,精心选择美的载体,教学时,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美感目标更集中的内容作为载体。例如,我在教学《蒹葭》时,首先用导语调动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同学们,当你听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是否依能稀记起那首因失眠而产生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将盛有剩饭的饭碗一推,耳边是否会响起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当你手捧取得高分的试卷,心中是否会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美感。今天,就让《蒹葭》这首诗,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1.大屏幕以薄雾中的水边芦苇为背景,展示《蒹葭》原文。2.请学生初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3.选择背景音乐:先后播放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和广东音乐《步步高》,请学生选择一首作为配乐朗读的背景音乐。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调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其次,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妙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与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设审美情境。
  如教学《春》导入阶段,我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描绘春的佳句的朗读,使教室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沐浴在春光之中。教学《背影》时演示文章中所描绘的攀爬月台的情景,令学生热泪盈眶。这种情景,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了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作审美鉴赏。
  二、品味词句,感悟美
  精读、细读,即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加以认真推敲、鉴赏和评析,从而感悟作品的美。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雪》时,为了让学生体悟江南的雪的温情与生机,首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体悟江南的雪,美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展开想象与联想。在此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轻声跟读。体悟作者笔下江南的雪景的美艳与充满生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文章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要让读者读文生情,教师就要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
  采用美读激情法。叶圣陶创造了“美读法”,强调声音节奏美的感觉,设身处地地领会课文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说:“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是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由朗诵的节奏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感美,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打开一扇门》时,考虑到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而主要通过阅读展开教学,首先自读,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大声朗读,初步体悟文章情感,而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它把主体(学生)、客体(教材)交融,产生共振,作用不可估量。其次,我通过范朗读,和学生共同讨论,通过声音塑造文学人物形象。注意重音、缓急,在朗读作品中体会形象,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这样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达到情理交融、声情并茂的程度。最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举手朗读。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情感,使情感得到了激化,从而获得了美的体悟。
  三、比较形象,鉴赏美
  有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文学作品中比较映衬,最能显示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可以对作品中形象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揭示本质属性,揭示关系与异同。结果必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美的陶冶。
  如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每当我教学《曹刿论战》,都会将《曹辉论战》中的鲁庄公和《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评论人物,深刻理解,正是因为鲁庄公的不耻下问,知人善任心胸广阔,才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蔡桓公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落得了病入膏肓的下场。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了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的”,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为中介,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得法,持之以恒,就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最终达到美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七—九年级语文教参.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其他文献
该文在清华大学热能系统对夏季北京市家用电器使用情况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软件DeST,对全国各省市的家用空调器耗电进行了估算。从装机容量耗电量两方面说
2013年1月15日,中国茶票交易中心与上海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举行投资签约仪式。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现场认购两千套龙茶票,总价值近千万。据悉,该茶票限量发行。一枚茶票可兑换
摘 要: 自新一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中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为例,以小见大,仔细研究现今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学设计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
本文对城市居民家用能源产生污染物作了概述,最佳的家用能源应以使用电炉、微波炉,因此,智能住宅建筑在设计上,须保证室内得以充分清除能源所产生的污染物,以改善人们居住环
家竹箐隧道其瓦斯含量与压力为国内隧道之冠,同时,在高地应力区段发生了严重的巷道变形。介绍家竹箐隧道的施工经过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中高年级更显得重要。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他们渴望阅读更多的作品,渴望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让眼界更开阔,因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存在几多几少:(1)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以讲代读;(2)文章的结构分析多,词句的意思讲解多,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少,重语轻
作者以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4中的成语为例,凸显交互式白板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强大优势,从而真正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The author uses the idiom in the te